第170章 大明版蒸汽动力纺纱机与文化产业兴(1/2)
茅元仪应了一声就忙吩咐人往看上去有些笨重的大锅炉里继续添加煤。
没多久,朱由校就听见嘎吱嘎吱的转动声,紧接着就见那台大明版珍妮纺纱机上竖着排列的几十个纱锭在纺轮的带动下飞速运转起来。
朱由校不由得朝茅元仪竖起大拇指来,皇家科学院的研究虽然不追究经济效益,但只要有一个划时代的成果拿出来特别是这种能解放人类双手的发明足以让皇家科学院给他朱由校带来数不尽的财富。
对于珍妮纺纱机,由于制造难度不大,只是增加了纺轮和改进纱锭的装置从而使得梭子由人力变成了间接机械力带动,因而在此之前,就已经被尤老三制造了出来。
不过,还没来得及推广应用,茅元仪这边就给它添加了更为便捷的机械动力,这样一来,大明版的珍妮纺纱机无论效率还是纺纱质量将远远超过一个多世纪后的英国。
朱由校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概念的超越,他甚至能想象到当这种纺纱机一旦应用起来,带来的纺织业革命绝对是空前的。
朱由校犹记得他在天启八年新年时于各大报刊上刊载的新年贺词上的话,其中有条内容就是要在五年之内保证每一个大明百姓能有衣穿有饭吃。
“如今看来,让天下老百姓人人有衣穿这一个目标至少是能实现了”,朱由校不由得感慨了一句后,茅元仪也随声附和道:“是啊,以往一个织工要十来个纺纱工帮忙,但即便这样,忙活一整天也织不出多少,而现在,只要有这个机械,就能省出更多的人力,反而织出更多的布,更多人力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田,更多布拿来做衣服,有吃有穿就都能实现了。”
听茅元仪这么一说,朱由校不由得笑了笑,心想这不会就是茅元仪苦心孤诣研制这蒸汽动力的纺纱机的目的吧,为的就是让人更多市井百姓回家种地当农民。
虽然想法有些天真,但也算是殊途同归,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朱由校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吩咐工部左侍郎徐光启立即为茅元仪等团队注册专利,既然人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朱由校自然不能亏待,除了赏钱赏官爵外自然还是要让其享受到发明的好处的,这个好处自然就是专利。
在此之前,朱由校就将什么是专利,为何要有专利都给徐光启说过,其早在天启八年前,军械司的毕懋康和李老头就成了第一个专利的受用者,就因为他们制造了燧发枪而现在每个月都能从军械司多领上千两的专利福利。
见陛下已让徐光启为自己申请专利,茅元仪也不由得大喜,他自然明白这专利一旦注册成功,自己日后即便是坐在家里也能收不少银子。
而对于自己这个专利能不能带来这么多银子,他是毫不怀疑的,因为他自己家就有纺织作坊,他很清楚这个机械给纺织业带来的效益。
徐光启也跟着笑说道:“如此说来,三年之内无饥馑也。”然后,徐光启又对朱由校说道:“陛下何不亲自给这新织机赐名?”
“止生是归安人,而这新织机又是你发明的,就取名为归安织机吧,寓意天下归安”,朱由校说着就又对茅元仪道:
“既然这归安机造出来,就得赶快用出去,朕命人拟封密旨,你到时候就带着所有的技术资料去找巩永固,他现在皇家工业公司的总负责人,他现在正好要去南0京谈一笔玻璃订单的生意,你和他一起走,到时候把密旨给魏忠贤,你们二人立即在江浙把纺织厂给朕开起来,朕要从郑芝龙这些海盗手里再赚一大笔银子,这些日子为了赈济北方百姓从他们手里购买了不少高价粮,让他们赚了不少钱,现在也该是我们赚回来的时候了。”
朱由校说毕,徐光启不由得提醒道:“陛下只怕忘了人家茅兄家本就是开织丝作坊的。”
“既然如此,茅元仪你就同巩永固一样,以你自己的产业为基础成立皇家织造厂,你们茅家占有十取一,你自己占二十取一,其余皆归朝廷,同时你直接担任江宁织造负责此事,你意下如何?”
听朱由校这么说,茅元仪不由得大喜,他自然知道这表面上看是无条件把自己家族的产业献给陛下,但实则是陛下赐给自己茅家的千秋富贵,换一种话说,自己茅家从今日起将成为皇商了。
“微臣谢陛下隆恩!”茅元仪深深下拜后,朱由校就让他立即下去准备。
看着茅元仪满面春光的样子,朱由校也不觉得惊讶,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是正常,只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值得鼓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由于各项改革的进行,百官们的合法收入也已经大幅度提高。
技术性官员可以靠专利赚取无数钱财,而对于那些学者型或者对自然科学不感冒的官员也可以通过在各大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赚取稿费。
报纸这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几乎完全契合了大明本来就好争辩的社会风气,且顿时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即便是大多数黎民百姓也喜欢用闲钱买张报纸回去让附近识字的人念念,毕竟上面皇帝陛下干了什么,对他们而言都是很新鲜的事。
甚至已经开始出现
没多久,朱由校就听见嘎吱嘎吱的转动声,紧接着就见那台大明版珍妮纺纱机上竖着排列的几十个纱锭在纺轮的带动下飞速运转起来。
朱由校不由得朝茅元仪竖起大拇指来,皇家科学院的研究虽然不追究经济效益,但只要有一个划时代的成果拿出来特别是这种能解放人类双手的发明足以让皇家科学院给他朱由校带来数不尽的财富。
对于珍妮纺纱机,由于制造难度不大,只是增加了纺轮和改进纱锭的装置从而使得梭子由人力变成了间接机械力带动,因而在此之前,就已经被尤老三制造了出来。
不过,还没来得及推广应用,茅元仪这边就给它添加了更为便捷的机械动力,这样一来,大明版的珍妮纺纱机无论效率还是纺纱质量将远远超过一个多世纪后的英国。
朱由校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概念的超越,他甚至能想象到当这种纺纱机一旦应用起来,带来的纺织业革命绝对是空前的。
朱由校犹记得他在天启八年新年时于各大报刊上刊载的新年贺词上的话,其中有条内容就是要在五年之内保证每一个大明百姓能有衣穿有饭吃。
“如今看来,让天下老百姓人人有衣穿这一个目标至少是能实现了”,朱由校不由得感慨了一句后,茅元仪也随声附和道:“是啊,以往一个织工要十来个纺纱工帮忙,但即便这样,忙活一整天也织不出多少,而现在,只要有这个机械,就能省出更多的人力,反而织出更多的布,更多人力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田,更多布拿来做衣服,有吃有穿就都能实现了。”
听茅元仪这么一说,朱由校不由得笑了笑,心想这不会就是茅元仪苦心孤诣研制这蒸汽动力的纺纱机的目的吧,为的就是让人更多市井百姓回家种地当农民。
虽然想法有些天真,但也算是殊途同归,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朱由校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吩咐工部左侍郎徐光启立即为茅元仪等团队注册专利,既然人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朱由校自然不能亏待,除了赏钱赏官爵外自然还是要让其享受到发明的好处的,这个好处自然就是专利。
在此之前,朱由校就将什么是专利,为何要有专利都给徐光启说过,其早在天启八年前,军械司的毕懋康和李老头就成了第一个专利的受用者,就因为他们制造了燧发枪而现在每个月都能从军械司多领上千两的专利福利。
见陛下已让徐光启为自己申请专利,茅元仪也不由得大喜,他自然明白这专利一旦注册成功,自己日后即便是坐在家里也能收不少银子。
而对于自己这个专利能不能带来这么多银子,他是毫不怀疑的,因为他自己家就有纺织作坊,他很清楚这个机械给纺织业带来的效益。
徐光启也跟着笑说道:“如此说来,三年之内无饥馑也。”然后,徐光启又对朱由校说道:“陛下何不亲自给这新织机赐名?”
“止生是归安人,而这新织机又是你发明的,就取名为归安织机吧,寓意天下归安”,朱由校说着就又对茅元仪道:
“既然这归安机造出来,就得赶快用出去,朕命人拟封密旨,你到时候就带着所有的技术资料去找巩永固,他现在皇家工业公司的总负责人,他现在正好要去南0京谈一笔玻璃订单的生意,你和他一起走,到时候把密旨给魏忠贤,你们二人立即在江浙把纺织厂给朕开起来,朕要从郑芝龙这些海盗手里再赚一大笔银子,这些日子为了赈济北方百姓从他们手里购买了不少高价粮,让他们赚了不少钱,现在也该是我们赚回来的时候了。”
朱由校说毕,徐光启不由得提醒道:“陛下只怕忘了人家茅兄家本就是开织丝作坊的。”
“既然如此,茅元仪你就同巩永固一样,以你自己的产业为基础成立皇家织造厂,你们茅家占有十取一,你自己占二十取一,其余皆归朝廷,同时你直接担任江宁织造负责此事,你意下如何?”
听朱由校这么说,茅元仪不由得大喜,他自然知道这表面上看是无条件把自己家族的产业献给陛下,但实则是陛下赐给自己茅家的千秋富贵,换一种话说,自己茅家从今日起将成为皇商了。
“微臣谢陛下隆恩!”茅元仪深深下拜后,朱由校就让他立即下去准备。
看着茅元仪满面春光的样子,朱由校也不觉得惊讶,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是正常,只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值得鼓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由于各项改革的进行,百官们的合法收入也已经大幅度提高。
技术性官员可以靠专利赚取无数钱财,而对于那些学者型或者对自然科学不感冒的官员也可以通过在各大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赚取稿费。
报纸这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几乎完全契合了大明本来就好争辩的社会风气,且顿时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即便是大多数黎民百姓也喜欢用闲钱买张报纸回去让附近识字的人念念,毕竟上面皇帝陛下干了什么,对他们而言都是很新鲜的事。
甚至已经开始出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