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71节(3/4)
补技术的科普短文投稿,说不定就能过稿呢。
有了游标卡尺,也方便测玻璃片直径、厚度,做个望远镜、瞄准镜什么的。他师兄如今可是到派九边巡视了,万一将来能摸上枪呢?甚至还能捎回来一条两条的呢?
哪怕拿不回来,他往边关寄几套,也算是为保家卫国做点儿贡献了!
人越是一堆工作压到头上时,闲七杂八心思就越拦不住地冒出来。若不是那木匠和皮匠在旁叫了他几声,他脑中的剧集都能演到他师兄托着枪伏在深深草丛中狙击鞑靼大汗了。
他回过神来,对两位匠人说:“铁笔大体就做成这样,做好一人先拿过来给我看,若合适我还要再订几十套。”又单对那木匠说:“还要订个一张稿纸大小,上面雕满米字格的木板。”
拿这板子往涂好腊的板子上一压,腊板上就印出一片小学生用的米字格作业纸一样的边框了。
回头再叫纸匠印几刀这样带格的作业纸,染成浅粉、豆纸、松花这样浅淡、不伤眼的颜色,浸了腊拿去给周王练手。毕竟是皇长子,若教他拿石板练字,写满一块板子还要熔了腊重涂,也显得太寒酸了,有失皇家身份,不如直接用纸练。
至于庶吉士们就别攀比着浪费了,拿这打格的板子往腊板上印一下,硌出米字格来,就算给他们改善条件了。
翰林院用的都是各地征发到京值班的匠人,技术绝佳,木匠与皮匠通力合作,不用一两日就给他做出了笔和压米字格的木模子。那纸匠染的纸也很快送到,正是他要的样子:纸面染得颜色均匀,薄薄浸了层蜡,纸面呈现油润的半透明,每个格子都印得清清楚楚、大小如一。
正好他的游标卡尺设计图也描下来,等比例放大了,这倒不好假公济私,也用公中的钱结帐,便托那木匠替他寻个手艺好的铁匠来做尺。
那木匠只看了一眼便道:“若只做尺,铁尺也未必好过木尺,小的便能做出平平直直一丝不差的好尺来,状元公何不使小的呢?”
不成,这东西做得后他打算往边关寄一套,他师兄在边关检查校准弓弦、弩架、枪管什么的不都能用上吗?京城和边关气候条件差这么多,路上又是一路受颠簸,木尺容易变形,不可靠!
再者说……要是做成这么大一个双层带把的钢尺,肯定又沉又结实,拿在手里横砍竖砸都给力,外形又不打眼,用着也方便。万一遇上胆敢对钦差下手的贪腐将官,那些乱军看着他一个彬彬弱质的书生拿着个量东西的尺子,自然不会注意他,然后他就能挥着铁尺以一当八,奋力救出同行钦差……
他想得热血沸腾,断然拒绝了木工的要求,又追加了条件:“就要铁的!铁尺外头上漆也好、包金也好,要弄得不像铁的,像富贵文人用的文具!”
做好之后就托桓老先生送到边关去!
桓老先生虽然看不上他,还把他误会成个勾引孙子的男狐狸精,不过却是个疼爱子孙的好爷爷,凡对孙儿有用的应该是不会扣下的。
不过要托桓老先生寄的话,他还写不写信呢?写了会不会被扣下?
……算了吧。何以寄情义,游标一卡尺,够了。
第112章
接下来的几天,宋时就借着给庶吉士上雕版课的时间干私活, 给周王刻字帖。
腊版和印字帖的纸都是订制的米字格纸, 刻好一版腊纸后与印刷纸对齐整, 印出来字正对着米字格中心,抄写时对应着就能找到合适的落笔、收笔位置。
字帖共分两种, 先刻一份基础字帖,而后才是算得上书法作品的佛经。
基础练习就像小学生的习字练习册一样,先从分解开的偏旁部首写起, 然后一二三四……从笔画少的写到笔画多的。字是从鸠摩罗什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5180字里挑出不重复的, 不增加无用的练习量, 保证周王练完一本基础字帖后能直接开始刻经文。
他刻腊版早都刻成了熟练工,每天带着庶吉士练字课的时候便坐在讲台前干私活, 不出一个礼拜便刻完了三千余字的基础楷体硬笔书法练习册和一部完整的《金刚经》。字体经过这两年的练习, 又比当年搞《白毛仙姑传》时强了不少, 已经不再像庞中华体, 而是杂揉了颜体、欧体的长处,字形端庄、笔峰峻利, 拿到硬笔书法展览会上估计也能捧几个奖回来。
他又改用毛笔写了篇刻蜡版的技巧简介排在基础教材前, 连同印得清晰整丽的字帖一同在右边打了一排小圆洞, 配上绸面封皮, 用铜环订成了两本活页字帖。
除这两本字帖外, 宋时又配上一套翰林院特供的油印机、两支带皮套的保健铁笔,并一匣十个玻璃瓶的新油墨,托曾老师送给周王。
这套雕版diy套装虽不贵重, 精细度却大出周王的意外,觉着宋时为自己的事废了许多心思,特亲自命内侍送了一套十方北宋潘谷制的松烟墨作答礼。
潘谷墨可是东苏坡亲自为其作诗,夸它“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珍品,乾隆十景墨还能拍到五百多万呢,这北宋的墨要是能拿回现代拍卖,轻轻松松就过千万吧?
这么贵重,他都有点儿不舍得用了。
因为手里拿
有了游标卡尺,也方便测玻璃片直径、厚度,做个望远镜、瞄准镜什么的。他师兄如今可是到派九边巡视了,万一将来能摸上枪呢?甚至还能捎回来一条两条的呢?
哪怕拿不回来,他往边关寄几套,也算是为保家卫国做点儿贡献了!
人越是一堆工作压到头上时,闲七杂八心思就越拦不住地冒出来。若不是那木匠和皮匠在旁叫了他几声,他脑中的剧集都能演到他师兄托着枪伏在深深草丛中狙击鞑靼大汗了。
他回过神来,对两位匠人说:“铁笔大体就做成这样,做好一人先拿过来给我看,若合适我还要再订几十套。”又单对那木匠说:“还要订个一张稿纸大小,上面雕满米字格的木板。”
拿这板子往涂好腊的板子上一压,腊板上就印出一片小学生用的米字格作业纸一样的边框了。
回头再叫纸匠印几刀这样带格的作业纸,染成浅粉、豆纸、松花这样浅淡、不伤眼的颜色,浸了腊拿去给周王练手。毕竟是皇长子,若教他拿石板练字,写满一块板子还要熔了腊重涂,也显得太寒酸了,有失皇家身份,不如直接用纸练。
至于庶吉士们就别攀比着浪费了,拿这打格的板子往腊板上印一下,硌出米字格来,就算给他们改善条件了。
翰林院用的都是各地征发到京值班的匠人,技术绝佳,木匠与皮匠通力合作,不用一两日就给他做出了笔和压米字格的木模子。那纸匠染的纸也很快送到,正是他要的样子:纸面染得颜色均匀,薄薄浸了层蜡,纸面呈现油润的半透明,每个格子都印得清清楚楚、大小如一。
正好他的游标卡尺设计图也描下来,等比例放大了,这倒不好假公济私,也用公中的钱结帐,便托那木匠替他寻个手艺好的铁匠来做尺。
那木匠只看了一眼便道:“若只做尺,铁尺也未必好过木尺,小的便能做出平平直直一丝不差的好尺来,状元公何不使小的呢?”
不成,这东西做得后他打算往边关寄一套,他师兄在边关检查校准弓弦、弩架、枪管什么的不都能用上吗?京城和边关气候条件差这么多,路上又是一路受颠簸,木尺容易变形,不可靠!
再者说……要是做成这么大一个双层带把的钢尺,肯定又沉又结实,拿在手里横砍竖砸都给力,外形又不打眼,用着也方便。万一遇上胆敢对钦差下手的贪腐将官,那些乱军看着他一个彬彬弱质的书生拿着个量东西的尺子,自然不会注意他,然后他就能挥着铁尺以一当八,奋力救出同行钦差……
他想得热血沸腾,断然拒绝了木工的要求,又追加了条件:“就要铁的!铁尺外头上漆也好、包金也好,要弄得不像铁的,像富贵文人用的文具!”
做好之后就托桓老先生送到边关去!
桓老先生虽然看不上他,还把他误会成个勾引孙子的男狐狸精,不过却是个疼爱子孙的好爷爷,凡对孙儿有用的应该是不会扣下的。
不过要托桓老先生寄的话,他还写不写信呢?写了会不会被扣下?
……算了吧。何以寄情义,游标一卡尺,够了。
第112章
接下来的几天,宋时就借着给庶吉士上雕版课的时间干私活, 给周王刻字帖。
腊版和印字帖的纸都是订制的米字格纸, 刻好一版腊纸后与印刷纸对齐整, 印出来字正对着米字格中心,抄写时对应着就能找到合适的落笔、收笔位置。
字帖共分两种, 先刻一份基础字帖,而后才是算得上书法作品的佛经。
基础练习就像小学生的习字练习册一样,先从分解开的偏旁部首写起, 然后一二三四……从笔画少的写到笔画多的。字是从鸠摩罗什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5180字里挑出不重复的, 不增加无用的练习量, 保证周王练完一本基础字帖后能直接开始刻经文。
他刻腊版早都刻成了熟练工,每天带着庶吉士练字课的时候便坐在讲台前干私活, 不出一个礼拜便刻完了三千余字的基础楷体硬笔书法练习册和一部完整的《金刚经》。字体经过这两年的练习, 又比当年搞《白毛仙姑传》时强了不少, 已经不再像庞中华体, 而是杂揉了颜体、欧体的长处,字形端庄、笔峰峻利, 拿到硬笔书法展览会上估计也能捧几个奖回来。
他又改用毛笔写了篇刻蜡版的技巧简介排在基础教材前, 连同印得清晰整丽的字帖一同在右边打了一排小圆洞, 配上绸面封皮, 用铜环订成了两本活页字帖。
除这两本字帖外, 宋时又配上一套翰林院特供的油印机、两支带皮套的保健铁笔,并一匣十个玻璃瓶的新油墨,托曾老师送给周王。
这套雕版diy套装虽不贵重, 精细度却大出周王的意外,觉着宋时为自己的事废了许多心思,特亲自命内侍送了一套十方北宋潘谷制的松烟墨作答礼。
潘谷墨可是东苏坡亲自为其作诗,夸它“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珍品,乾隆十景墨还能拍到五百多万呢,这北宋的墨要是能拿回现代拍卖,轻轻松松就过千万吧?
这么贵重,他都有点儿不舍得用了。
因为手里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