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节(2/5)
小声辩驳,”这,这哪里还叫个事儿啊。“褚遂良这次被贬同州刺史,说起来当真是有些冤枉,并非犯了什么天大的错,其实只是占了些小便宜。前几个月,有一个负责跟胡人打交道的通译打算离开京城回老家养老,便将着自己在长安的房产出售。但因为他房子的地方好,因此要价颇高,一直都没有卖出去。后来褚遂良听说这件事,他正好也想在那个地方买房子,于是就让家人出面,以着他的名头强行压价,要按照这个人当年买房子的价格买房。
现代人都知道,房价这东西是随着社会发展一直涨的,尤其是二三十年的时间,翻一番都可能。但褚遂良是大官,又是皇帝宠臣,那个户主只是个小小的翻译官,哪里敢跟他硬抗,只能委委屈屈的卖了。但卖了之后,心中始终有所不甘,便将着这事情四处传说,但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也没打算用这种事情扳倒褚遂良,所以说过爽一下就算了,人都准备回乡了,结果却接到了通知,竟然要让他去太极殿当堂跟褚遂良对质。等这个一辈子都没见过皇帝小吏,两股颤颤的到了殿上,这才发现事情的发展早就超出了他的想象,褚遂良强买民宅的事情,竟然被御史给参了,直接闹到了皇帝面前。
褚遂良被训斥的时候还觉得很委屈,他不过是买了个房子而已,把价钱压低了又怎么样?他还给钱了呢!乡下一个豪强都敢强抢民田,他一个朝廷大员还肯跟人好声好气的”谈生意“,这简直都是太奉公守法了有没有!不就是少给了二十万贯,苦主都没说什么,他们这群人咋咋呼呼什么劲儿。
按照往常来说,这件事的确不是大事,朝廷官员就算是自身廉洁奉公,谁还没有个七大姑八大姨的呢?就算没有不着调的亲戚,谁还能保证自己家的佣人家奴都不会仗势欺人?所以哪怕再挑剔的言官,都不会太追究这些细节。毕竟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今天你有种给人做初一,明天就有人会给你做十五。见面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但是,褚遂良千算万算,却忘记了今时不同往日,今年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干旱。
☆、第171章 退让
自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兴起之后,皇帝一方面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神权,动辄以天子论,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却也不得不开始背起了各种黑锅,各种自然灾害都成了天子德或不德的象征。
干旱便是一例。
李治登基不过两年,两年的年景都不大好,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于是这次刚有苗头,他便搬去了正殿,检查死刑卷宗,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倒叫人不好说什么了。后来干旱有所缓解,众人当这一关过了呢,没想到不过月余,刚刚入伏,天气便又不下雨了。
李治是天子,能做的都做了,于是接下来就该是从上到下的自检了。宰相为百官之首,首当其冲的就受到了冲击,所以这会儿长孙无忌都写了三道奏折的请辞,不过到最后都被李治挽留了而已。这倒不是说李治不想他回去,只是长孙无忌如今,动不得所以不但李治不能找茬把长孙无忌踢下去,甚至还要极力挽留长孙无忌继续当宰相。
有长孙无忌带头,文武百官都纷纷展开了“自检”行动,原本只是一场官样上的形式主义文章而已,可没想在这个时候竟然爆出了诸遂良的事情,于是一时间众人哗然,大家纷纷都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叛徒”这种眼神来看诸遂良。
干旱要么表示皇帝失德,要么表示有冤案。大家开始都只往前面想,但皇帝兢兢业业艰苦朴素,宰相带头自检,百官也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大家德行都没有问题,所以便不得不将实现转移到了后面。连着前几年的旧案都翻出来了,卯足了劲儿想要找个冤假错案,抓个替死鬼过来,给着这场大难一个合适的解释。
所以,这会儿诸遂良爆出了仗势欺人夺人家产的事情,天下大旱这口大黑锅不偏不倚的就盖在了他身上,一时间不管是跟他交好的还是交恶的,没有一个人肯为他说话,大家都纷纷表示诸遂良做出这种事情来罪大恶极,必须要严惩。一件放在平时不过是御下不严的罪责,忽然就变成了足以削官掉脑袋的问题。
不过李治是个懂分寸的人,诸遂良怎么说都是先帝留下来的辅弼大臣,又有党羽,他要是把罪定的太重肯定会激起一帮人生“兔死狐悲”之感,所以也就训斥了几句之后,将他迁为同州刺史。
李治这个决断,让着长孙无忌都不得不称妙,论官阶他并没有将禇遂良降多少,连着长孙无忌都不能怪他苛责老臣,反而还得代着禇遂良向皇帝谢恩,感谢李治的仁慈。但是要论实际,禇遂良一脚被踢出中枢,自己断失一臂,李治身边空出老大一个位置,整个局面却是忽然就活了。
只是毕竟还年轻,若是以为这样便可以扳倒自己,倒是太天真了。
长孙无忌自己心里头盘算清楚了,对于禇遂良的哀嚎并不十分上心,只是劝他,“这个时候朝廷内外的眼睛都在你身上盯着,我也不好帮你开口说话。你且去同州上任,不出三年,我一定能让你回来。”
长孙无忌是个谨慎的人,他既然能开口说话,便是有十足把握了。禇遂良虽然心里极其不情愿离开京城,可如今并无他法,
现代人都知道,房价这东西是随着社会发展一直涨的,尤其是二三十年的时间,翻一番都可能。但褚遂良是大官,又是皇帝宠臣,那个户主只是个小小的翻译官,哪里敢跟他硬抗,只能委委屈屈的卖了。但卖了之后,心中始终有所不甘,便将着这事情四处传说,但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也没打算用这种事情扳倒褚遂良,所以说过爽一下就算了,人都准备回乡了,结果却接到了通知,竟然要让他去太极殿当堂跟褚遂良对质。等这个一辈子都没见过皇帝小吏,两股颤颤的到了殿上,这才发现事情的发展早就超出了他的想象,褚遂良强买民宅的事情,竟然被御史给参了,直接闹到了皇帝面前。
褚遂良被训斥的时候还觉得很委屈,他不过是买了个房子而已,把价钱压低了又怎么样?他还给钱了呢!乡下一个豪强都敢强抢民田,他一个朝廷大员还肯跟人好声好气的”谈生意“,这简直都是太奉公守法了有没有!不就是少给了二十万贯,苦主都没说什么,他们这群人咋咋呼呼什么劲儿。
按照往常来说,这件事的确不是大事,朝廷官员就算是自身廉洁奉公,谁还没有个七大姑八大姨的呢?就算没有不着调的亲戚,谁还能保证自己家的佣人家奴都不会仗势欺人?所以哪怕再挑剔的言官,都不会太追究这些细节。毕竟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今天你有种给人做初一,明天就有人会给你做十五。见面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但是,褚遂良千算万算,却忘记了今时不同往日,今年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干旱。
☆、第171章 退让
自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兴起之后,皇帝一方面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神权,动辄以天子论,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却也不得不开始背起了各种黑锅,各种自然灾害都成了天子德或不德的象征。
干旱便是一例。
李治登基不过两年,两年的年景都不大好,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于是这次刚有苗头,他便搬去了正殿,检查死刑卷宗,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倒叫人不好说什么了。后来干旱有所缓解,众人当这一关过了呢,没想到不过月余,刚刚入伏,天气便又不下雨了。
李治是天子,能做的都做了,于是接下来就该是从上到下的自检了。宰相为百官之首,首当其冲的就受到了冲击,所以这会儿长孙无忌都写了三道奏折的请辞,不过到最后都被李治挽留了而已。这倒不是说李治不想他回去,只是长孙无忌如今,动不得所以不但李治不能找茬把长孙无忌踢下去,甚至还要极力挽留长孙无忌继续当宰相。
有长孙无忌带头,文武百官都纷纷展开了“自检”行动,原本只是一场官样上的形式主义文章而已,可没想在这个时候竟然爆出了诸遂良的事情,于是一时间众人哗然,大家纷纷都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叛徒”这种眼神来看诸遂良。
干旱要么表示皇帝失德,要么表示有冤案。大家开始都只往前面想,但皇帝兢兢业业艰苦朴素,宰相带头自检,百官也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大家德行都没有问题,所以便不得不将实现转移到了后面。连着前几年的旧案都翻出来了,卯足了劲儿想要找个冤假错案,抓个替死鬼过来,给着这场大难一个合适的解释。
所以,这会儿诸遂良爆出了仗势欺人夺人家产的事情,天下大旱这口大黑锅不偏不倚的就盖在了他身上,一时间不管是跟他交好的还是交恶的,没有一个人肯为他说话,大家都纷纷表示诸遂良做出这种事情来罪大恶极,必须要严惩。一件放在平时不过是御下不严的罪责,忽然就变成了足以削官掉脑袋的问题。
不过李治是个懂分寸的人,诸遂良怎么说都是先帝留下来的辅弼大臣,又有党羽,他要是把罪定的太重肯定会激起一帮人生“兔死狐悲”之感,所以也就训斥了几句之后,将他迁为同州刺史。
李治这个决断,让着长孙无忌都不得不称妙,论官阶他并没有将禇遂良降多少,连着长孙无忌都不能怪他苛责老臣,反而还得代着禇遂良向皇帝谢恩,感谢李治的仁慈。但是要论实际,禇遂良一脚被踢出中枢,自己断失一臂,李治身边空出老大一个位置,整个局面却是忽然就活了。
只是毕竟还年轻,若是以为这样便可以扳倒自己,倒是太天真了。
长孙无忌自己心里头盘算清楚了,对于禇遂良的哀嚎并不十分上心,只是劝他,“这个时候朝廷内外的眼睛都在你身上盯着,我也不好帮你开口说话。你且去同州上任,不出三年,我一定能让你回来。”
长孙无忌是个谨慎的人,他既然能开口说话,便是有十足把握了。禇遂良虽然心里极其不情愿离开京城,可如今并无他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