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据悉,兴宁伯不只收购木材,安南的土产和交战时逃跑的安南士兵,一样可以换钱。
    大军的缴获不断运往凭祥,孟清和手里不差钱。无论木头还是人,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都指挥蔡福领着上千明军干起运送大队的活。当然,少了战功,必定要有额外补偿。
    日子长了,行动尚算自如却不能再上战场的明军,自动代替还能作战的同袍,肩负起此项任务。
    没人敢打这支运送大队的主意。
    黎氏和安南权贵积攒的财富固然诱人,抢了,也只是一锤子买卖,事后还要忧心明军报复。
    同兴宁伯的生意,才是能长久做下去,发家致富的买卖。从去年十一月至今,通过木材和土产交易,大量边民和土司的荷包都鼓了起来。从暹罗等地运回粮食的商人,也大赚了一笔。
    安南境内发现的盐井,已有明军驻守,不换丝绸瓷器,也可换盐。虽然得盐质量不高,商人仍是趋之若鹜。不能运回大明,在老挝等番邦出售,价格同样能翻上几倍。
    铁器也是一样。
    孟清和抽—空见了两名大食商人,用丝绸和瓷器换了整船的香料和宝石。大食商人提出想换茶叶,被孟清和拒绝了。
    开玩笑,好不容易请朱高煦帮忙,说动永乐帝下达茶叶限售的诏令,防备的就是大食人!
    让他们把茶叶带去欧洲,帮助欧洲人发展航海事业?
    想都不要想!
    孟清和自己不卖茶叶给大食人,更提醒聚集到此的商人,如果谁卖茶叶给大食人,同他的交易立刻断绝。
    虽然不能完全禁止茶叶流出,但他会尽己所能,拖慢欧洲人开启新航路的脚步。
    “不交易茶叶,还有瓷器,丝绸,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笑着给出了足以让大食商人心动的交易数额,果然,所有的不满一扫而空,双方的交易进行得非常愉快。
    两名大食商人带着满船的瓷器和丝绸离开,消息很快传出,更多番商涌来。
    广东市舶司设立至今,迎来了最繁忙的一段时期。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和郑和船队开辟出新航路,明朝设立在各地的市舶司将陆续向广东市舶司看齐,迎来一个又一个业务高峰,一起痛并快乐着。
    永乐五年二月甲午,皇后千秋节当日,征讨安南大军的捷报和成国公的奏疏抵达京城。
    看着通政使司封存后送上的文书,朱棣做出了很不霸气侧漏的举动,揉眼睛。
    陆战大捷,很好。
    水战大捷,也很好。
    粮食充裕,很好。
    利润数倍,更好。
    可列在上面的数字,着实是太过惊人。
    单是以布帛换取粮食的利润,竟超过了户部半年的粮税。若是再加上木材和其他……永乐帝数学再不好,也能大致估算出一个数字。
    算完,整个人都石化了。
    这已经不是惊喜,而是惊悚。
    第一百七十九章 炸开锅
    户部尚书夏元吉奉急召入宫,沿途遇上同样被召的户部左侍郎王忠和右侍郎李文郁,三人不及下马,只在马背上拱手见礼,稍停片刻,传召的中官已是连声催促。
    “夏司徒,两位少司徒,莫要耽搁,陛下还等着呐。”
    天子急着叫人,宁可得罪眼前三位,也不能误了天子的事。
    中官焦急的表情不似作伪,也不像是故意要找三人的麻烦。
    夏元吉同王忠李文郁心中立时有了计较,不敢继续耽搁,同时扬鞭,马蹄声哒哒响起,内官暗暗松了口气。
    逢皇后千秋节,今日无晚朝,天子特意召见六部官员很不寻常。
    刚到宫门,天空就落下小雨,雨水中夹杂着片片雪花。
    夏元吉三人下马,值守的锦衣卫查验过中官腰牌,问清是天子召见,让开了道路。
    朝官进宫不许撑伞,夏尚书等人根本来不及披上斗篷,只能顶着雨雪,随中官快步前往奉天殿西暖阁。
    到了西暖阁,三人公服的肩头和衣摆已经雨雪打湿,手脚也有些发僵。
    侯显亲自在暖阁外等着,见到匆匆赶来的三人,立刻入内通禀。
    “陛下,夏尚书和王侍郎李侍郎奉召觐见。”
    “宣。”
    朱棣头也没抬,仍拿着广西送来的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
    每看一遍,都要被重新震撼一次。
    西南之地,自唐宋时起,便是朝廷流放犯官和罪人之地。虽不贫瘠,却是林木丛生,瘴气弥漫,耕地稀少,数里不见人烟。夸张点形容,林子里的野兽恐怕比人都多。
    这样的州府,多以官军和土官治理,隔三差五就要闹出些乱子,受教化程度甚至比不上辽东。直到朝廷打败了北元,西平侯镇守云南,在西南各州府设立卫所,陆续派遣流官,设立儒学,情况才逐步好转。
    朱棣想不明白,短短不到四个月时间,孟清和是如何得了这么多的粮食。除了供应大军所需,还可运往北疆补充边军。难不成是借商人之手搬空了临近番邦的国库?可能性不大。真是这样,番邦早出乱子了。
    去岁,全国的粮税满打满算才三千多万石,还是夏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