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高燧提醒一句,孟清和立刻从无语中回归现实。
    天子驾临,必须开正门。动静再小,也足够引人注目。整条街上住的都不是普通人家,消息很快传播开来。
    “天子驾临兴宁伯府?”
    “莫非朝中又要有大动作?”
    “没听说最近有什么异常……”
    “莫要轻举妄动,先看看情况再说。”
    “此言有理。”
    各种猜测纷纷出炉,却始终没人猜到,还有一个最贴近实情的选项,叫做“蹭饭”。
    朱棣到时,孟清和在门前石陛下跪迎。
    一拉缰绳,朱棣翻身下马,笑道:“起来,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
    “臣惶恐。”
    “行了。”朱棣看看伯府大门,又转头看一眼隔壁,“瑄儿家的门匾是朕亲提,改日给卿家也换一块。”
    孟清和:“……”
    想说心领,明显不成。狂草也是圣恩。
    唯一的选择,行礼,谢恩。
    “陛下请。”
    孟清和让到一侧,目光扫过距永乐帝两步下马的徐增寿,再看他身后,是一身大红锦衣,腰悬金牌的杨铎。估算一下,今日之后,他家的粮仓必定要下去不少。
    抬头望天,果然还是要早点回北京,钱袋安全。
    当日,伯府的厨子发挥出十八般武艺,总算没堕了“兴宁伯家伙食好”的名头。朱棣一人啃掉两个肘子,朱瞻基和朱瞻壑都多吃一碗饭。
    饭后,堂兄弟俩又手拉手去看羊驼,顺带消食。
    徐增寿借口一同出去,杨铎也知机退了出去。
    房门关上,朱棣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孟清和心里突然开始打鼓,总觉得,天子此行,并非只为蹭饭。
    “兴宁伯。”
    “臣在。”
    “你前日的奏请,朕看过了。”
    “是。”
    “朕不明白。”朱棣放下茶盏,目光微沉,“尔欲还铁券,原因为何?”
    话中听不出喜怒,孟清和顿时神经一紧,朱高燧满脸吃惊。功臣铁券,多少朝臣求都求不来,竟然要还?
    孟清和知道今天这关难过,过不去,必定失去圣心。过去了,即使他不在,孟家也能荣耀三代。
    “陛下,”孟清和跪地,“臣欲归还铁券,还请陛下恩准。”
    “哦?”朱棣道,“你可知,供奉铁券,非谋逆大罪,可免一死?”
    “回陛下,臣知。”
    “那你可知,若朕不悦,可定你不敬之罪?”
    “回陛下,臣……”
    孟清和脸色发白,额角冒出冷汗。
    这一点,他当真没想到!
    皇帝赏赐,不是想要就有。同样,皇帝给的赏赐,也不是想还就能还。
    “父皇……”
    朱高燧想为孟清和说两句好话,却听朱棣一声冷哼,“你闭嘴,让他自己说。”
    赵王闭嘴了。可也有八分确定,父皇不会真治兴宁伯的罪。这样的语气态度,分明是对“自己人”才有。
    “陛下容臣禀奏,臣上交铁券,实非对陛下不敬,臣万万不敢!”
    “那是为何?”
    “陛下,臣起于布衣,仰赖陛下厚恩方有今日。”
    朱棣脸色好了些。
    “臣幼时,多闻师长教导,又在燕中闻陛下箴言,深知勤学苦读,勤练武艺,学得一身本事,兼之脚踏实地,方为立身根本。祖宗荣耀或可托庇半生,却不能保全万世。”
    朱棣缓缓点头,类似的话,他的确说过。
    “蒙陛下赏识,臣以草莽得官拜爵,使先考寡母得荣,兄长得封。乡里也得荣耀。然臣亦知,事有两面。一人荣耀一门,一门荣耀一宗,于家族子弟而言,是幸事,却也潜藏危机。”
    “哦?”朱棣目光一凝,“此言何为?莫非官爵荫佑子孙倒是错了?”
    “陛下,臣以为,人有惰性。一代荣,不意味世代荣。臣不敢比勋贵世家,却也愿家族中人能世代耕读,保存根本,以学上进。陛下所赐铁券,于臣而言是莫大荣耀。然臣无法保证,族中子弟皆勤学向善,旦有不肖子弟以身试法,得铁券庇佑,将何以对苦主?”
    朱棣眉头拧了起来。
    “若后代子孙不求上进,耽于享乐,只以夸耀祖宗功业为荣,不以不学无术为耻,文不能成章,武不能上阵,不知田桑,不晓饥寒,长此以往,家族何以承续?”
    朱棣的神色愈发严肃,朱高燧也肃然端坐,目光炯炯。
    “臣此生不会有子,亦不会收嗣子。然臣有兄长,几年后或可有侄子、侄孙。臣不愿家中子孙不求上进,成蠹禄之辈。臣请陛下收回铁券,再请陛下明令,臣之爵位不传侄,不传侄孙,不传族人。孟氏子弟若要晋身,需凭真才实学,闯出一个前程!”
    一口气将话说完,孟清和跪地顿首,只待永乐帝发落。
    室内很静,落针可闻。
    良久,朱棣猛然一拍圈椅扶手,“好,朕准了!”
    堆积在头顶的压力骤然消散,紧绷的神经也瞬间放松。
    孟清和用力闭眼,再睁开,清楚知道,这一关,他终究闯过去了。
    门外,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