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1/7)
大晋开国已经差不多百年了,到了承庆帝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但是,几代下来,围绕着皇位,折腾出来的事情已经不知道祸害了多少人家。承庆帝出身不高,其生母过世得也比较早,承庆帝运气比较好的是,先帝儿子不多,加起来也就是四个,除了贵妃所出的二皇子之外,大家出身相差也不是很大,尤其后来承庆帝被淑妃养在了身边,在出身上算是差不多扯平了。兄弟四个里面,大皇子占了长子的名头,但是外家因为扯上了科举舞弊案,能干的差不多被杀光了,剩下的也被流放,在朝中没什么势力,后来还在一次打猎的时候,被人捣鬼,遇上了饿得发慌的老虎,虽然最终逃出了生天,但是却摔断了腿,后来也不知道找的什么大夫,直接瘸掉了。二皇子最受宠,但是却因为嚣张跋扈,即便先帝偏爱,最终还是黯然退场了,承庆帝行三,在跟几个兄弟斗智斗勇之后,最终被推上了皇位。而几个兄弟里面,除了老大被封了宁王之外,老二在承庆帝登基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老四跟他斗得最久,结果前几年的时候,就被承庆帝抓到了小辫子,削了爵位,一个皇子,最终不过被封了个辅国公,如今只得破罐破摔,干脆蒙头待在府里面生孩子,这些年一直被太多的侍妾孩子带来的财政问题所困扰。
承庆帝虽说年纪不算大,如今也不过二十六七岁,但是前二十年就在跟自己的兄弟斗,跟自己的父皇斗,登基之后又在跟臣子斗,权利欲还是很强的,因此,哪怕有了嫡长子,也觉得一时半会儿看不出好坏来,并不想立太子,下面的人这会儿自然也不会不开眼提什么储君的事情,毕竟承庆帝还年轻,这会儿朝廷上下也没什么大事,立太子的事情缓一缓也没什么。不过,这会儿给徒景年挑选先生,然后还有伴读,还是让很多人蠢蠢欲动起来。
皇后却也干脆,即便娘家过来说是要让自己的侄子给儿子做伴读也不置可否,回头就告诉了承庆帝,承庆帝琢磨了一下,很快将徒景年伴读的人选给圈了出来,一个就是徒景年的表兄苏煜,一个是阳平大长公主的次子曹矩。苏家出了个皇后,又有徒景年这个嫡长子,几乎是妥妥地站在皇后这一派了,就算他们拍着胸脯说自己只忠于圣上,只怕相信的人也没几个,其中自然不包括皇帝。而阳平大长公主是承庆帝的妹妹,当年也颇得先帝宠爱,不过却是个很知道进退的人,跟承庆帝关系也不错,在承庆帝登基的过程中,她和曹家也帮了不少忙。因此,承庆帝登基之后,不光第一个册封了大长公主,还给了阳平大长公主的长子一个可以世袭三代的子爵的爵位,又封了她长女为琳琅郡主,算起来是宗室这一代领头的人物了。阳平大长公主一向识时务,也不用担心她急着站队。
皇后对此也比较满意,不说阳平大长公主和曹家如何,苏家本身就不是什么小门小户,苏家前朝的时候就已经为官好几代,本朝开国那会儿因为是降臣被打压了一阵,但是苏家诗礼传家,几乎每代都有人科举入仕,又有姻亲故旧互相提携,等到了先帝的时候,即便不是什么顶级的家族,在朝野内外都有了说话的分量,因此,在先帝开始看重承庆帝之后,便下旨将苏家二房嫡长女赐婚给了当时还是肃王的承庆帝为王妃。承庆帝登基之后,皇后之父苏牧就主动告老,辞去了户部尚书的位置,顶着个承恩公的爵位在家含饴弄孙,这样反而得了承庆帝的好感,对皇后的兄弟和堂兄弟时有加恩之举。因此,苏家在朝中的实力并没有真正受到多少损失。皇后也听说过苏煜,虽说才七岁,但是却是苏牧亲自启蒙,听说是个很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而且并不傲慢张扬,行事颇有章法,有这样的表兄在一边提点着,对徒景年自然没有坏处。
作者有话要说:
☆、耳熟的名字
哪怕是披着皇室嫡长子,很可能成为太子的光环,但是在人们眼里,徒景年依旧是个刚刚才到开蒙年纪的孩子,徒景年在宫学里表现得并不坏,当然,也没达到那种天才的水准,就是普通的聪明。但是徒景年却表现出了孩子难得的自制力和毅力,让几个原本有些忐忑的先生松了口气。
而过来做伴读的苏煜和曹矩,应该在家里面也是被家人嘱咐过的,看着也不是什么骄纵之人,徒景年对他们并不真的颐指气使,真的当成伺候他的人使唤,毕竟苏煜和曹矩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他的表兄,因此,徒景年对他们很是亲近。他本来就不是什么低情商的人,这会儿跟两个最大不过七八岁的小屁孩套交情,自然是一套一个准,很快三个人就亲亲热热混在一起,几乎无话不谈了。
而相应的,徒景年也开始更了解朝中的一些事情。之前苏皇后会时不时告诉他一些,但是一般都教的比较含糊,往往就是在教百家姓的时候,告诉他,哪个官员姓赵,家里怎么样云云。而且苏皇后一向摆出了一副不干涉朝政的样子,朝中的事情知道得也不是非常清楚,每年能够见到的外命妇也就那么多,而且一般都是集中起来磕个头,她再酌情按照其家族的官职赏赐就行了。
但是皇后身在后宫,能知道多少事情,内宫与外面不可私通,皇后便是想要见见家人,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说当初皇后生徒景年的时候,平常得趁着三节两寿之类的时候,而
承庆帝虽说年纪不算大,如今也不过二十六七岁,但是前二十年就在跟自己的兄弟斗,跟自己的父皇斗,登基之后又在跟臣子斗,权利欲还是很强的,因此,哪怕有了嫡长子,也觉得一时半会儿看不出好坏来,并不想立太子,下面的人这会儿自然也不会不开眼提什么储君的事情,毕竟承庆帝还年轻,这会儿朝廷上下也没什么大事,立太子的事情缓一缓也没什么。不过,这会儿给徒景年挑选先生,然后还有伴读,还是让很多人蠢蠢欲动起来。
皇后却也干脆,即便娘家过来说是要让自己的侄子给儿子做伴读也不置可否,回头就告诉了承庆帝,承庆帝琢磨了一下,很快将徒景年伴读的人选给圈了出来,一个就是徒景年的表兄苏煜,一个是阳平大长公主的次子曹矩。苏家出了个皇后,又有徒景年这个嫡长子,几乎是妥妥地站在皇后这一派了,就算他们拍着胸脯说自己只忠于圣上,只怕相信的人也没几个,其中自然不包括皇帝。而阳平大长公主是承庆帝的妹妹,当年也颇得先帝宠爱,不过却是个很知道进退的人,跟承庆帝关系也不错,在承庆帝登基的过程中,她和曹家也帮了不少忙。因此,承庆帝登基之后,不光第一个册封了大长公主,还给了阳平大长公主的长子一个可以世袭三代的子爵的爵位,又封了她长女为琳琅郡主,算起来是宗室这一代领头的人物了。阳平大长公主一向识时务,也不用担心她急着站队。
皇后对此也比较满意,不说阳平大长公主和曹家如何,苏家本身就不是什么小门小户,苏家前朝的时候就已经为官好几代,本朝开国那会儿因为是降臣被打压了一阵,但是苏家诗礼传家,几乎每代都有人科举入仕,又有姻亲故旧互相提携,等到了先帝的时候,即便不是什么顶级的家族,在朝野内外都有了说话的分量,因此,在先帝开始看重承庆帝之后,便下旨将苏家二房嫡长女赐婚给了当时还是肃王的承庆帝为王妃。承庆帝登基之后,皇后之父苏牧就主动告老,辞去了户部尚书的位置,顶着个承恩公的爵位在家含饴弄孙,这样反而得了承庆帝的好感,对皇后的兄弟和堂兄弟时有加恩之举。因此,苏家在朝中的实力并没有真正受到多少损失。皇后也听说过苏煜,虽说才七岁,但是却是苏牧亲自启蒙,听说是个很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而且并不傲慢张扬,行事颇有章法,有这样的表兄在一边提点着,对徒景年自然没有坏处。
作者有话要说:
☆、耳熟的名字
哪怕是披着皇室嫡长子,很可能成为太子的光环,但是在人们眼里,徒景年依旧是个刚刚才到开蒙年纪的孩子,徒景年在宫学里表现得并不坏,当然,也没达到那种天才的水准,就是普通的聪明。但是徒景年却表现出了孩子难得的自制力和毅力,让几个原本有些忐忑的先生松了口气。
而过来做伴读的苏煜和曹矩,应该在家里面也是被家人嘱咐过的,看着也不是什么骄纵之人,徒景年对他们并不真的颐指气使,真的当成伺候他的人使唤,毕竟苏煜和曹矩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他的表兄,因此,徒景年对他们很是亲近。他本来就不是什么低情商的人,这会儿跟两个最大不过七八岁的小屁孩套交情,自然是一套一个准,很快三个人就亲亲热热混在一起,几乎无话不谈了。
而相应的,徒景年也开始更了解朝中的一些事情。之前苏皇后会时不时告诉他一些,但是一般都教的比较含糊,往往就是在教百家姓的时候,告诉他,哪个官员姓赵,家里怎么样云云。而且苏皇后一向摆出了一副不干涉朝政的样子,朝中的事情知道得也不是非常清楚,每年能够见到的外命妇也就那么多,而且一般都是集中起来磕个头,她再酌情按照其家族的官职赏赐就行了。
但是皇后身在后宫,能知道多少事情,内宫与外面不可私通,皇后便是想要见见家人,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说当初皇后生徒景年的时候,平常得趁着三节两寿之类的时候,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