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盛世(1/2)
简杰屹立在天津港港口外的高山之上,看着下面那进进出出的船队,莫名想起了五年前的禅让大典,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老师诸葛村夫,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简杰便一直坚守在幽州刺史的位子上。
就在刘耷北狩涿郡的当年,大汉正式将涿郡和建业定为大汉的北都和南都,刘耷本人便一直滞留在北都不归,直到刘禅成年的那年。
在那一年,已经回乡定居两年的刘耷,不顾自己六十多岁的高龄,回了一趟刚刚建好的雒阳城,和已经监国两年之久的太子刘禅进行了禅让大典。
在四年的时间里,大汉居然进行了两场禅让大典,颇有些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味道,但大汉的旗帜一直都在飘扬。
从此以后,大汉正式进入了刘禅的时代,而刘耷则带着自己的几个老兄弟,返回了涿县养老,再也不关心天下的政事。除了传出来,太上皇时不时微服私访,除暴安良的都市传说外,很少再能够听到刘耷的消息。
在诸葛村夫的统治之下,整个大汉强制推行起了摊丁入亩制度,尽管在这个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反对者,但是有着刚刚立国的百战之兵,这些人如同蚍蜉撼树一般,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伴随着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天下混乱了四十年后,很快便有了一派盛世的模样。
休养生息的政策下,赋税极低,因为翻车、曲辕犁等各种先进农具的推广,再加上双季稻的广泛播种,百姓的生活明显富足起来,“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短短几年时间,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了益州这样最先安定下来的州郡。
在生产力的发展之下,这个时代主流的庄园生产模式,迅速土崩瓦解。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的科技终于完全点了出来,又是一场文化发展的饕餮盛宴,在官修的各类典籍之后,私人的出版工坊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各种各样的图书,冲击着世家豪族们手里面解释各类典籍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之下,科举制度如火如荼得展开着,当然一开始的几届,都是一些世家子弟们靠着祖辈们的积累,占据了科举考试录取的绝大多数官员名额。但就是在建兴二年的科举考试之中,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子弟石苞,被刘禅亲自认定为这一年科举考试的榜首,紧接着被安排到扬州去担任县令。
宰相起于州郡,大汉的科举考试,考出来的官员,最高也就只能做到县令,以后他们能不能起来,就靠他们的能力和关系了。接连几年的科举考试,榜首都被安排到扬州、荆州等南方郡县,倒是从侧面看出来大汉对南方开发的重视。
总之,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刨根之下,曾经在汉末不可一世的世家豪族,虽然还不至于马上衰败,但想要达到历史上“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那种垄断国家高层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天下大势在变,朝中的官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大汉第三帝国,基本上恢复了大汉第一帝国初年的丞相制度,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内阁群相制度。建兴二年,形成了以诸葛村夫为首相,庞统、法正、张松、陈群为成员的内阁。
在内阁成员的群策群力之下,大汉南部开发战略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短短四年时间里,涿吴运河的南段便已经全线开通。
南方水网密集,老百姓出行非常依赖船只,开凿运河是顺应广大南方百姓利益的大好事,得到了各方百姓的支持,再加上扬州主要是连通河渠,工程量相对较小,以及扬州刺史马良的居中协调,四年完成涿吴运河的南端开凿,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没有了三个王国之间半个世纪的战乱,百姓的生命和徭役,投入到了其他地方,整个大汉迸发出了无限的活力。
当然马良在扬州的功劳可不止这些,通过重用之前吴军降将,大汉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山越的战争,将近十万山越百姓,从深山之中“搬”了出来,编户齐民,成了大汉治下的百姓。
贺齐在胡建的扩张也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开发出来了三县之地,加以时日,扬州和交州之间,将会在陆地上更加紧密,摆脱对海运的依赖。
除此以外,曾经跟随简杰见识了血吸虫病危害的马良,在扬州也是展开了针对传染病的各种预防工作。虽然这个时代的动员力,远远及不上后世的红朝,无法根除钉螺这个寄主,但通过宣传,终究是避免了很多百姓感染,也让南部开发的人员损失一直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比例。
正是因为马良在扬州的杰出表现,朝野上下普遍看好,马良将会进入大汉的内阁。
在这种情况下,简杰也不得不努力了,要是在这样下去,说不准自己未来的首相之位都保不住了。
过去几年,简杰在幽州开立了不少手工业作坊,力图将幽州打造成北方的一个羊毛纺织基地。曾几何时,大汉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在现在的大汉,手工业得到了重视,从商业之中剥离出来,成了大汉的富国之本。
贺齐开发胡建,简杰这边也没闲着,在朝鲜半岛上又开拓出来一个县,并且派人,找到了从朝鲜半岛,从山东半岛开往倭岛的航线。
除此以外,简杰便是在后世的天津港,建
就在刘耷北狩涿郡的当年,大汉正式将涿郡和建业定为大汉的北都和南都,刘耷本人便一直滞留在北都不归,直到刘禅成年的那年。
在那一年,已经回乡定居两年的刘耷,不顾自己六十多岁的高龄,回了一趟刚刚建好的雒阳城,和已经监国两年之久的太子刘禅进行了禅让大典。
在四年的时间里,大汉居然进行了两场禅让大典,颇有些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味道,但大汉的旗帜一直都在飘扬。
从此以后,大汉正式进入了刘禅的时代,而刘耷则带着自己的几个老兄弟,返回了涿县养老,再也不关心天下的政事。除了传出来,太上皇时不时微服私访,除暴安良的都市传说外,很少再能够听到刘耷的消息。
在诸葛村夫的统治之下,整个大汉强制推行起了摊丁入亩制度,尽管在这个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反对者,但是有着刚刚立国的百战之兵,这些人如同蚍蜉撼树一般,统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伴随着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天下混乱了四十年后,很快便有了一派盛世的模样。
休养生息的政策下,赋税极低,因为翻车、曲辕犁等各种先进农具的推广,再加上双季稻的广泛播种,百姓的生活明显富足起来,“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短短几年时间,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了益州这样最先安定下来的州郡。
在生产力的发展之下,这个时代主流的庄园生产模式,迅速土崩瓦解。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的科技终于完全点了出来,又是一场文化发展的饕餮盛宴,在官修的各类典籍之后,私人的出版工坊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各种各样的图书,冲击着世家豪族们手里面解释各类典籍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之下,科举制度如火如荼得展开着,当然一开始的几届,都是一些世家子弟们靠着祖辈们的积累,占据了科举考试录取的绝大多数官员名额。但就是在建兴二年的科举考试之中,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子弟石苞,被刘禅亲自认定为这一年科举考试的榜首,紧接着被安排到扬州去担任县令。
宰相起于州郡,大汉的科举考试,考出来的官员,最高也就只能做到县令,以后他们能不能起来,就靠他们的能力和关系了。接连几年的科举考试,榜首都被安排到扬州、荆州等南方郡县,倒是从侧面看出来大汉对南方开发的重视。
总之,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刨根之下,曾经在汉末不可一世的世家豪族,虽然还不至于马上衰败,但想要达到历史上“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那种垄断国家高层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天下大势在变,朝中的官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大汉第三帝国,基本上恢复了大汉第一帝国初年的丞相制度,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内阁群相制度。建兴二年,形成了以诸葛村夫为首相,庞统、法正、张松、陈群为成员的内阁。
在内阁成员的群策群力之下,大汉南部开发战略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短短四年时间里,涿吴运河的南段便已经全线开通。
南方水网密集,老百姓出行非常依赖船只,开凿运河是顺应广大南方百姓利益的大好事,得到了各方百姓的支持,再加上扬州主要是连通河渠,工程量相对较小,以及扬州刺史马良的居中协调,四年完成涿吴运河的南端开凿,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没有了三个王国之间半个世纪的战乱,百姓的生命和徭役,投入到了其他地方,整个大汉迸发出了无限的活力。
当然马良在扬州的功劳可不止这些,通过重用之前吴军降将,大汉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山越的战争,将近十万山越百姓,从深山之中“搬”了出来,编户齐民,成了大汉治下的百姓。
贺齐在胡建的扩张也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开发出来了三县之地,加以时日,扬州和交州之间,将会在陆地上更加紧密,摆脱对海运的依赖。
除此以外,曾经跟随简杰见识了血吸虫病危害的马良,在扬州也是展开了针对传染病的各种预防工作。虽然这个时代的动员力,远远及不上后世的红朝,无法根除钉螺这个寄主,但通过宣传,终究是避免了很多百姓感染,也让南部开发的人员损失一直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比例。
正是因为马良在扬州的杰出表现,朝野上下普遍看好,马良将会进入大汉的内阁。
在这种情况下,简杰也不得不努力了,要是在这样下去,说不准自己未来的首相之位都保不住了。
过去几年,简杰在幽州开立了不少手工业作坊,力图将幽州打造成北方的一个羊毛纺织基地。曾几何时,大汉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在现在的大汉,手工业得到了重视,从商业之中剥离出来,成了大汉的富国之本。
贺齐开发胡建,简杰这边也没闲着,在朝鲜半岛上又开拓出来一个县,并且派人,找到了从朝鲜半岛,从山东半岛开往倭岛的航线。
除此以外,简杰便是在后世的天津港,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