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节(3/3)
及统治的严密性,平稳度过这段时间几乎毫无难题。若真的对散入山林的百万之众不管不顾,将其饿死大部分,余下的交趾人必然视大明为仇敌,再无一丝回旋的余地。甚至,现在已经归心的交趾人,有很大的可能因重新仇视大明。
也就是说,一场饥荒可能将现在的大好局面彻底葬送。
涉及到治理交趾的原则,马世奇也是听命行事,黄宗羲和顾炎武情知找马世奇讨论无用,遂辞别马世奇,在交州雇了一辆上好马车,一路北上,经谅山过广西,进入湖广,最终抵达荆州。
一路山路崎岖,路程长达四千里,两人日行三四百里,仅仅只花了十三天时间。
林纯鸿听闻两人风餐露宿,从交州一路赶到荆州,大为惊叹,情知两人有要事,立即将两人迎入了星拱楼。
第六百六十七章 光禄院(二)
“官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官如寇仇,既然大明在交趾设置布政使司,就应该一视同仁,将交趾人当做大明子民看,一应待遇不应该与汉人有区别……”
黄宗羲和顾炎武滔滔不绝,试图说服林纯鸿。林纯鸿对这个观点呲之以鼻,并不反驳,只是倾听。
“现行方略不改,交趾必然出现饥荒,山林之中,估计数十万人会死于非命,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则……”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话非常直白,就差直接点出林纯鸿欲在交趾屠杀百万之众,林纯鸿依然无动于衷。
两人见林纯鸿波澜不惊,颇有点失望。最终,黄宗羲又抛出了一句劝谏之辞:
“侯爷对蒙古人信之任之,让他们为大明放羊、征战,为何唯独对交趾人不信任,处处设置障碍呢?”
黄宗羲的话音未落,林纯鸿的眉头突然紧了紧,让黄宗羲和顾炎武重新燃起了希望。
两人不知的是,林纯鸿的心里如惊涛骇浪,片时不得安宁。他心里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将蒙古人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征服河套时,并未采取惨绝人寰的方略,反而给予诸多照顾;至于交趾人,在他的潜意识中,压根就不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基于上述考虑,对蒙古人和对交趾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事实上,仅从文明而言,交趾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可程度并不亚于蒙古人。若从双方的仇怨来看,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仇怨要远远超过交趾人!
这是一个让林纯鸿难堪的事实!
看来,每个人受其经历、见识的影响,行政时根本无法避免偏颇和想当然!
林纯鸿自己如此,以己度人,估计下面的官员也好不到哪里去。
该如何避免或者减轻这种现象的危害?林纯鸿琢磨良久,心里渐渐有了定案。
他起身谢道:“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谓难上加难。?
?亏两位不辞辛苦来到荆州,否则,本候将酿成大错!”
黄宗羲和顾炎武弄不明白林纯鸿为何突然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不过,这并不重要,两人也懒得去琢磨。对他们两人来说,能让林纯鸿改变错误的做法,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两人遂向林纯鸿辞别,准备返回江南,却听林纯鸿挽留道:“两位请在荆州盘桓数日,有些事情还需向两位请教。”
黄宗羲和顾炎武问道:“还请问是何事?”
林纯鸿回道:“观千余年来的历史,各朝各代,都设立监察、谏官机构,俗称为台、谏。大明亦有都察院,行监察、劝谏之责。荆州目前只有监察机构,尚无谏官一说,本候琢磨着,在荆州设立谏官制度,至于如何设立,本候想听听两位的意见。”
黄宗羲和顾炎武大惊,脱口道:“朝廷已有都察院,何必费心再立一套?”
林纯鸿知道两人维护朝廷中枢地位之意,也不计较,直接说道:“经是好经,被朝廷那帮人给念歪了。本候想着,设立谏官机构的原则有二:一是能让所有真知灼见不受阻碍地让官府听到;二是避免成为政争的工具。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朝廷现在可能指望不上。所以,还请两位留下来,帮着荆州一起琢磨如何设立谏官机构。”
黄宗羲和顾炎武犹豫良久,最终考虑到荆州已经控制大明大部分地方,谏官制度对荆州有好处,就是对整个大明有好处,方留了下来。
黄宗羲与顾炎武在荆州刚安歇下来,就收到了朱之瑜的拜帖。
也就是说,一场饥荒可能将现在的大好局面彻底葬送。
涉及到治理交趾的原则,马世奇也是听命行事,黄宗羲和顾炎武情知找马世奇讨论无用,遂辞别马世奇,在交州雇了一辆上好马车,一路北上,经谅山过广西,进入湖广,最终抵达荆州。
一路山路崎岖,路程长达四千里,两人日行三四百里,仅仅只花了十三天时间。
林纯鸿听闻两人风餐露宿,从交州一路赶到荆州,大为惊叹,情知两人有要事,立即将两人迎入了星拱楼。
第六百六十七章 光禄院(二)
“官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官如寇仇,既然大明在交趾设置布政使司,就应该一视同仁,将交趾人当做大明子民看,一应待遇不应该与汉人有区别……”
黄宗羲和顾炎武滔滔不绝,试图说服林纯鸿。林纯鸿对这个观点呲之以鼻,并不反驳,只是倾听。
“现行方略不改,交趾必然出现饥荒,山林之中,估计数十万人会死于非命,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则……”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话非常直白,就差直接点出林纯鸿欲在交趾屠杀百万之众,林纯鸿依然无动于衷。
两人见林纯鸿波澜不惊,颇有点失望。最终,黄宗羲又抛出了一句劝谏之辞:
“侯爷对蒙古人信之任之,让他们为大明放羊、征战,为何唯独对交趾人不信任,处处设置障碍呢?”
黄宗羲的话音未落,林纯鸿的眉头突然紧了紧,让黄宗羲和顾炎武重新燃起了希望。
两人不知的是,林纯鸿的心里如惊涛骇浪,片时不得安宁。他心里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将蒙古人当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征服河套时,并未采取惨绝人寰的方略,反而给予诸多照顾;至于交趾人,在他的潜意识中,压根就不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基于上述考虑,对蒙古人和对交趾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事实上,仅从文明而言,交趾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可程度并不亚于蒙古人。若从双方的仇怨来看,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仇怨要远远超过交趾人!
这是一个让林纯鸿难堪的事实!
看来,每个人受其经历、见识的影响,行政时根本无法避免偏颇和想当然!
林纯鸿自己如此,以己度人,估计下面的官员也好不到哪里去。
该如何避免或者减轻这种现象的危害?林纯鸿琢磨良久,心里渐渐有了定案。
他起身谢道:“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谓难上加难。?
?亏两位不辞辛苦来到荆州,否则,本候将酿成大错!”
黄宗羲和顾炎武弄不明白林纯鸿为何突然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不过,这并不重要,两人也懒得去琢磨。对他们两人来说,能让林纯鸿改变错误的做法,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两人遂向林纯鸿辞别,准备返回江南,却听林纯鸿挽留道:“两位请在荆州盘桓数日,有些事情还需向两位请教。”
黄宗羲和顾炎武问道:“还请问是何事?”
林纯鸿回道:“观千余年来的历史,各朝各代,都设立监察、谏官机构,俗称为台、谏。大明亦有都察院,行监察、劝谏之责。荆州目前只有监察机构,尚无谏官一说,本候琢磨着,在荆州设立谏官制度,至于如何设立,本候想听听两位的意见。”
黄宗羲和顾炎武大惊,脱口道:“朝廷已有都察院,何必费心再立一套?”
林纯鸿知道两人维护朝廷中枢地位之意,也不计较,直接说道:“经是好经,被朝廷那帮人给念歪了。本候想着,设立谏官机构的原则有二:一是能让所有真知灼见不受阻碍地让官府听到;二是避免成为政争的工具。要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朝廷现在可能指望不上。所以,还请两位留下来,帮着荆州一起琢磨如何设立谏官机构。”
黄宗羲和顾炎武犹豫良久,最终考虑到荆州已经控制大明大部分地方,谏官制度对荆州有好处,就是对整个大明有好处,方留了下来。
黄宗羲与顾炎武在荆州刚安歇下来,就收到了朱之瑜的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