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06节(1/4)
看到孙策安全返回,郭嘉才算松了一口气。
刘备三人也在迎接的队伍中。因为违抗军令,刘备受到了军法处置,有关羽斩将夺旗的功劳弥补,刘备只挨了二十军棍,然后被免除了军职,成了普通一兵。二十军棍可不是好挨的,刘备现在还不能起身,只能趴在一块板舆上,由关羽、张飞抬着。郭嘉本来让他不要来,他却非要跟着,说是礼节,必须如此。
刘备很恭敬,关羽却很不爽,连上前行礼都不肯。张飞本来是想来和孙策打个招呼的,却被他拦住了。“一个普通士卒,有什么资格和将军打招呼?”同样的道理,他也不让刘备给孙策行礼。他不走,张飞一个人也不好走,只好在原地站着。
孙策看到关张二人抬着刘备站在远处,不免有些好奇。他本来以为刘备挨了二十军棍后会离开他,转投朱儁或者谁的。
“他们怎么来了?”
“不让他来,非要来。”郭嘉摇着羽扇,苦笑道:“将军,我觉得他好像粘上你了,听他那意思,还想进义从营。”
“不会吧,身段这么软?”
“嗯,我也很意外,这人能屈能伸,有勾践之忍,将来是个祸害啊。”
“哈哈……”孙策轻笑了一声,向关羽招了招手。关羽梗着脖子,故意装看不见,刘备却连声催促,关羽无奈,只得和张飞抬着刘备走过来。
“拜见将军。”刘备满脸堆笑。“将军辛苦了。”
孙策歪歪嘴。“伤势怎么样?”
“有南阳良药,已经不碍事了。再休息些日子就能痊愈,再随将军鞍前马后,还望将军莫要嫌弃。”
孙策笑了,笑得很无邪。“玄德,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等你伤好了,我再带着你征战四方。对了,云长,我带来一个人,也许你认识。”
关羽不屑地哼了一声,很傲娇地转过头。
孙策也不在意,转身招了招手,徐晃拉开大车的门,将老关毅扶了出来。老关毅年纪大了,身体又不怎么好,孙策关照他,让他和徐晃的父亲坐一辆大车。他扶着车门,还没下地站稳,就睁着一对老花眼四处看。
“长生,长生,我的长生儿,你在哪儿啊?”
关羽登时愣住了,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关毅,嘴巴张了张,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热泪却不知不觉的涌出眼眶。他突然扔下木板,迈开大步,两步就冲到关毅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号陶大哭。
“父亲,不孝儿长生在此。”
关羽看到亲爹,心情激动,却把刘备忘了,直接给扔在了地上。刘备一点防备也没有,痛得眼前直冒金星,浑身都是冷汗,连喊痛的力气都没有,两只手紧紧的攥成了拳头。
孙策忍着笑,一本正经的说道:“看来这君与父还是有区别的。”
郭嘉义正辞严,一点说笑的意思也没有。“春秋大义,先父子,后君臣。”
第553章 釜底抽薪
或许是因为性格相投,孙策和郭嘉有着超越其他人的默契,但这次却没得到响应,多少有些意外,稍微一想,却释然了。
汉代儒学大兴,读书人不管是哪门哪派,儒家学问都是要接触的,《论语》《孝经》是入门科目,再深入一层就要读经,《春秋》在汉代社会有着后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哪怕是没读过《春秋》的人也难脱其伦理规则的限制。
但儒家学问的根基在人伦,由父子而君臣,父子在先,君臣在后。孔子建立儒家的时候还是春秋时期,那时候虽然有天下共主周王,却和后世的皇帝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君之君非我之君,臣之臣非我之臣,君臣关系相对比较松散,合则为君臣,不合则为寇雦,只要程序正义,没人会有什么意见。父子则不同,这是与天俱来的血缘关系,无法更改,优先于君臣关系。所以伍子胥复仇,世人谴责他的只是掘墓鞭尸,而不是引吴伐楚,原因很简单,楚平王有错在先,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天经地义。
汉代秉承遗风,认为父子先于君臣,孝在前,忠在后,虽然出于现实利益,君权已经稳固,但至少在道义上,父子关系还是优先于君臣关系。后来曹丕问群臣,君父各有重病,只有一丸救命药,是该救君还是该救父时,邴原毫不犹豫地直言救父,曹丕也只能表示认可。
这个故事如何解读,说法不同,但是公认的道德层面,父子先于君臣是没什么疑问的,所以郭嘉才会答得这么直接,而没有把孙策的话当成笑话。事实上,这件事也不能当笑话,不管你私下里如何认为,在公众面前,你还得尊重民意。
孙策原本也没什么君主意识,充其量就觉得自己是个小老板、包工头,也没指望别人为忠而弃孝,对郭嘉的态度不仅没有反感,反而觉得可贵。
“奉孝所言甚是,是我一时失言了。”
郭嘉颜色缓和了些,却还是提醒道:“将军位高权重,一言一行,万众瞩目,还是应该谨慎些。”
孙策笑了一声。是啊,一不小心,自己也是万众瞩目了。只是他有些不习惯,这样的话由张纮来说很正常,由郭嘉嘴里说出来却多少有些意外。看来这件事真的不容小视,否则郭嘉不会这么严肃。
孙策自我反省的时候,
刘备三人也在迎接的队伍中。因为违抗军令,刘备受到了军法处置,有关羽斩将夺旗的功劳弥补,刘备只挨了二十军棍,然后被免除了军职,成了普通一兵。二十军棍可不是好挨的,刘备现在还不能起身,只能趴在一块板舆上,由关羽、张飞抬着。郭嘉本来让他不要来,他却非要跟着,说是礼节,必须如此。
刘备很恭敬,关羽却很不爽,连上前行礼都不肯。张飞本来是想来和孙策打个招呼的,却被他拦住了。“一个普通士卒,有什么资格和将军打招呼?”同样的道理,他也不让刘备给孙策行礼。他不走,张飞一个人也不好走,只好在原地站着。
孙策看到关张二人抬着刘备站在远处,不免有些好奇。他本来以为刘备挨了二十军棍后会离开他,转投朱儁或者谁的。
“他们怎么来了?”
“不让他来,非要来。”郭嘉摇着羽扇,苦笑道:“将军,我觉得他好像粘上你了,听他那意思,还想进义从营。”
“不会吧,身段这么软?”
“嗯,我也很意外,这人能屈能伸,有勾践之忍,将来是个祸害啊。”
“哈哈……”孙策轻笑了一声,向关羽招了招手。关羽梗着脖子,故意装看不见,刘备却连声催促,关羽无奈,只得和张飞抬着刘备走过来。
“拜见将军。”刘备满脸堆笑。“将军辛苦了。”
孙策歪歪嘴。“伤势怎么样?”
“有南阳良药,已经不碍事了。再休息些日子就能痊愈,再随将军鞍前马后,还望将军莫要嫌弃。”
孙策笑了,笑得很无邪。“玄德,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等你伤好了,我再带着你征战四方。对了,云长,我带来一个人,也许你认识。”
关羽不屑地哼了一声,很傲娇地转过头。
孙策也不在意,转身招了招手,徐晃拉开大车的门,将老关毅扶了出来。老关毅年纪大了,身体又不怎么好,孙策关照他,让他和徐晃的父亲坐一辆大车。他扶着车门,还没下地站稳,就睁着一对老花眼四处看。
“长生,长生,我的长生儿,你在哪儿啊?”
关羽登时愣住了,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关毅,嘴巴张了张,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热泪却不知不觉的涌出眼眶。他突然扔下木板,迈开大步,两步就冲到关毅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号陶大哭。
“父亲,不孝儿长生在此。”
关羽看到亲爹,心情激动,却把刘备忘了,直接给扔在了地上。刘备一点防备也没有,痛得眼前直冒金星,浑身都是冷汗,连喊痛的力气都没有,两只手紧紧的攥成了拳头。
孙策忍着笑,一本正经的说道:“看来这君与父还是有区别的。”
郭嘉义正辞严,一点说笑的意思也没有。“春秋大义,先父子,后君臣。”
第553章 釜底抽薪
或许是因为性格相投,孙策和郭嘉有着超越其他人的默契,但这次却没得到响应,多少有些意外,稍微一想,却释然了。
汉代儒学大兴,读书人不管是哪门哪派,儒家学问都是要接触的,《论语》《孝经》是入门科目,再深入一层就要读经,《春秋》在汉代社会有着后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哪怕是没读过《春秋》的人也难脱其伦理规则的限制。
但儒家学问的根基在人伦,由父子而君臣,父子在先,君臣在后。孔子建立儒家的时候还是春秋时期,那时候虽然有天下共主周王,却和后世的皇帝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君之君非我之君,臣之臣非我之臣,君臣关系相对比较松散,合则为君臣,不合则为寇雦,只要程序正义,没人会有什么意见。父子则不同,这是与天俱来的血缘关系,无法更改,优先于君臣关系。所以伍子胥复仇,世人谴责他的只是掘墓鞭尸,而不是引吴伐楚,原因很简单,楚平王有错在先,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天经地义。
汉代秉承遗风,认为父子先于君臣,孝在前,忠在后,虽然出于现实利益,君权已经稳固,但至少在道义上,父子关系还是优先于君臣关系。后来曹丕问群臣,君父各有重病,只有一丸救命药,是该救君还是该救父时,邴原毫不犹豫地直言救父,曹丕也只能表示认可。
这个故事如何解读,说法不同,但是公认的道德层面,父子先于君臣是没什么疑问的,所以郭嘉才会答得这么直接,而没有把孙策的话当成笑话。事实上,这件事也不能当笑话,不管你私下里如何认为,在公众面前,你还得尊重民意。
孙策原本也没什么君主意识,充其量就觉得自己是个小老板、包工头,也没指望别人为忠而弃孝,对郭嘉的态度不仅没有反感,反而觉得可贵。
“奉孝所言甚是,是我一时失言了。”
郭嘉颜色缓和了些,却还是提醒道:“将军位高权重,一言一行,万众瞩目,还是应该谨慎些。”
孙策笑了一声。是啊,一不小心,自己也是万众瞩目了。只是他有些不习惯,这样的话由张纮来说很正常,由郭嘉嘴里说出来却多少有些意外。看来这件事真的不容小视,否则郭嘉不会这么严肃。
孙策自我反省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