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48节(2/4)
,大家都等着呢。”
“好好。”年轻人牵着马,引着侍者上了船。关羽又跳回船上,将缆绳扔给迎上来的船老大,拍拍手。年轻人打量了他一眼,突然说道:“足下可是姓关名羽?”
关羽抚着胡须,微微一笑,却不说话。年轻人有些意外,随即会心地笑了,拱拱手。“在下刘晔,字子扬,成德县人。关将军追击溃兵时经过的,只是未曾入城,要不然我们也许早就相识了。”
关羽知道成德,但他对刘晔没什么兴趣。刘晔穿着儒衫,面皮白净,一看就是家世不错的读书人。从他刚才策马奔驰的情况来看,这人还是个急性子,做事有点不分轻重,很像是那种眼高于顶,不把人命当回事的世族子弟,不太合他的胃口。
见关羽没有搭腔的意思,刘晔也没有再说什么。关羽是孙家父子的部下,他却是去长安,也不打算和孙家父子产生太多的交集,只是路遇关羽,又欠了关羽人情,便打个招呼。既然关羽如此骄傲,他也没兴趣非要和他套近乎。一介武夫而已,如果当时他为周昂出谋划策,胜负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船到北岸,众人各自上岸,刘晔与关羽拱手作别,上了车,沿着大道向西而去。关羽带着周仓,沿着另一条路向西北而行,直奔平舆。
……
葛陂旁热闹非凡,生机勃勃,一个大型工坊已经初见雏形,一排排崭新的屋舍静静伫立,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来往穿梭,岸边建起了数条栈桥,一直伸到湖水中央,不少女子正在栈桥上浣纱,薄薄的轻纱在水中荡漾,搅起一团团水花,伴着清脆的笑声飘向远方。一群孩子在岸边玩耍,或是爬树,或是玩水,或是奔跑,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周仓很是惊讶。他对葛陂的情况并不陌生,怎么才了两个多月,葛陂就多了一座新工坊,这么热闹?当他得知这是袁夫人联合汝南世家新建的军械作坊时,他感慨不已。世家的实力就是强,只要他们想做,什么都不是问题。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关羽对此不屑一顾。汝南世家再强,最后还不是被孙策整得服服贴贴?他和刘备、张飞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对待世家,就得像孙策这样软硬兼施,听话就来软的,不听话就来硬的,不能让他们太得意。希望他到了会稽之后还能这么干,把会稽周家连根拔起,让周氏兄弟一起下黄泉。
这时,一群小孩拦住了关羽的去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仰着头,打量着关羽。
“你是关先生的儿子关长生吗?”
关羽很惊讶,伏下身子,笑盈盈地说道:“你是谁,居然知道我?”
“你长成这样,不会再有第二个啦。”小子老气横秋的说道:“关先生总是提起你,我们听得耳朵都生茧了。你来了就好,赶紧去见他吧,以后让他跟你唠叨,别折磨我们了。”
关羽忍俊不禁,拱拱手。“那就劳烦足下带路。”
小孩们带着关羽穿过工坊,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小院。刚进小院,关羽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夹杂着一句沙哑的声音。“大声点,读书声音一定要大,这样才能记得牢。我家长生小时候念书,整个村子都能听到……”
关羽听了,想起小时候被父亲逼着大声读书时的情景,一抹笑容浮上面庞。他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周仓,独自轻手轻脚地来到学堂前,透过窗户往里面看。屋里舞着二十多张案几,每张案几上伏着一两个小孩,有男有女,大的十来岁,小的四五岁,正扯着喉咙读书。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老关毅用戒尺用力敲打案几。“大声点,大声点,你们怎么就不听呢,我家长生……”
关羽听了,大声念道:“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老关毅欣慰地点点头。“对嘛,读书就要这样,我家长生小时候就是这样念书的。你们……”他忽然转过头来,朝着窗口方向,神情激动。“是……长生吗?”
关羽忍着满眶泪水,弯腰进了学堂,来到关毅面前,双膝跪倒。“父亲,我是长生。”
第674章 贤内助
关毅在平舆过得很自在,衣食无忧,闲来没事便教几个孩子读读书。但他的情况也不太好,眼睛有了白翳(白内瘴),视力急剧下降,耳朵也不太好,要靠在身前大声说话才能听清。他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别人说话声音小,总是让人大声点,惹得小孩子们怨声载道。
袁权安排了两个妇人帮他洗衣做饭,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但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他的精神空虚。关毅年老体弱,没有亲人在侧,他全部的心思就在关羽身上。他不了解实际情况,只当关羽功勋卓著,引以为荣,常常把关羽拿出来当榜样。工坊里几乎都是将士家属,知道关羽实际情况的孩子不少,对此很不感冒,经常怼他,好在他耳朵听不清,也不和小儿计较。
看到关羽,关毅心情大好,给孩子们放了假。小孩们一哄而散,偌大的学堂里只剩下关家父子二人。关羽跪在关毅面前,九尺高的庞大身躯缩成一团,饮泣不已。关毅摸索着关羽的脸,笑道:“堂堂丈夫,有什么好哭的,我过得很好,人老了,不是这
“好好。”年轻人牵着马,引着侍者上了船。关羽又跳回船上,将缆绳扔给迎上来的船老大,拍拍手。年轻人打量了他一眼,突然说道:“足下可是姓关名羽?”
关羽抚着胡须,微微一笑,却不说话。年轻人有些意外,随即会心地笑了,拱拱手。“在下刘晔,字子扬,成德县人。关将军追击溃兵时经过的,只是未曾入城,要不然我们也许早就相识了。”
关羽知道成德,但他对刘晔没什么兴趣。刘晔穿着儒衫,面皮白净,一看就是家世不错的读书人。从他刚才策马奔驰的情况来看,这人还是个急性子,做事有点不分轻重,很像是那种眼高于顶,不把人命当回事的世族子弟,不太合他的胃口。
见关羽没有搭腔的意思,刘晔也没有再说什么。关羽是孙家父子的部下,他却是去长安,也不打算和孙家父子产生太多的交集,只是路遇关羽,又欠了关羽人情,便打个招呼。既然关羽如此骄傲,他也没兴趣非要和他套近乎。一介武夫而已,如果当时他为周昂出谋划策,胜负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船到北岸,众人各自上岸,刘晔与关羽拱手作别,上了车,沿着大道向西而去。关羽带着周仓,沿着另一条路向西北而行,直奔平舆。
……
葛陂旁热闹非凡,生机勃勃,一个大型工坊已经初见雏形,一排排崭新的屋舍静静伫立,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来往穿梭,岸边建起了数条栈桥,一直伸到湖水中央,不少女子正在栈桥上浣纱,薄薄的轻纱在水中荡漾,搅起一团团水花,伴着清脆的笑声飘向远方。一群孩子在岸边玩耍,或是爬树,或是玩水,或是奔跑,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周仓很是惊讶。他对葛陂的情况并不陌生,怎么才了两个多月,葛陂就多了一座新工坊,这么热闹?当他得知这是袁夫人联合汝南世家新建的军械作坊时,他感慨不已。世家的实力就是强,只要他们想做,什么都不是问题。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关羽对此不屑一顾。汝南世家再强,最后还不是被孙策整得服服贴贴?他和刘备、张飞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对待世家,就得像孙策这样软硬兼施,听话就来软的,不听话就来硬的,不能让他们太得意。希望他到了会稽之后还能这么干,把会稽周家连根拔起,让周氏兄弟一起下黄泉。
这时,一群小孩拦住了关羽的去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仰着头,打量着关羽。
“你是关先生的儿子关长生吗?”
关羽很惊讶,伏下身子,笑盈盈地说道:“你是谁,居然知道我?”
“你长成这样,不会再有第二个啦。”小子老气横秋的说道:“关先生总是提起你,我们听得耳朵都生茧了。你来了就好,赶紧去见他吧,以后让他跟你唠叨,别折磨我们了。”
关羽忍俊不禁,拱拱手。“那就劳烦足下带路。”
小孩们带着关羽穿过工坊,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小院。刚进小院,关羽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夹杂着一句沙哑的声音。“大声点,读书声音一定要大,这样才能记得牢。我家长生小时候念书,整个村子都能听到……”
关羽听了,想起小时候被父亲逼着大声读书时的情景,一抹笑容浮上面庞。他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周仓,独自轻手轻脚地来到学堂前,透过窗户往里面看。屋里舞着二十多张案几,每张案几上伏着一两个小孩,有男有女,大的十来岁,小的四五岁,正扯着喉咙读书。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老关毅用戒尺用力敲打案几。“大声点,大声点,你们怎么就不听呢,我家长生……”
关羽听了,大声念道:“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老关毅欣慰地点点头。“对嘛,读书就要这样,我家长生小时候就是这样念书的。你们……”他忽然转过头来,朝着窗口方向,神情激动。“是……长生吗?”
关羽忍着满眶泪水,弯腰进了学堂,来到关毅面前,双膝跪倒。“父亲,我是长生。”
第674章 贤内助
关毅在平舆过得很自在,衣食无忧,闲来没事便教几个孩子读读书。但他的情况也不太好,眼睛有了白翳(白内瘴),视力急剧下降,耳朵也不太好,要靠在身前大声说话才能听清。他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别人说话声音小,总是让人大声点,惹得小孩子们怨声载道。
袁权安排了两个妇人帮他洗衣做饭,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但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他的精神空虚。关毅年老体弱,没有亲人在侧,他全部的心思就在关羽身上。他不了解实际情况,只当关羽功勋卓著,引以为荣,常常把关羽拿出来当榜样。工坊里几乎都是将士家属,知道关羽实际情况的孩子不少,对此很不感冒,经常怼他,好在他耳朵听不清,也不和小儿计较。
看到关羽,关毅心情大好,给孩子们放了假。小孩们一哄而散,偌大的学堂里只剩下关家父子二人。关羽跪在关毅面前,九尺高的庞大身躯缩成一团,饮泣不已。关毅摸索着关羽的脸,笑道:“堂堂丈夫,有什么好哭的,我过得很好,人老了,不是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