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列强特使团到西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次四川叛乱并非有组织有预谋,只是因为税银被挪用导致四川清兵闹饷,继而各地土匪入城,大概是因为看到了机会,又有“明军”在成都府竖起大旗当标靶,让更多的野心者看到了机会趁机作乱。但随着曹跃的大军入川,升允下达招抚令,只用了三个月便平息了四川之乱。
    四川之乱平息之后,曹跃下令由摩恪达羌藏军撤回青海,郝豹子和戴建龙率军驻扎在四川,直到四川将一千万两银子的劳军费交给西北军。
    四川总督升允对此颇感无奈,曹跃完全狮子大张口,你要一千万两银子我就给你一千万两吗?我们到哪弄那么多银子去?
    曹跃说你不给,我们就不走,另外由于四川叛乱,许多清兵反复投降,已经不值得信任。留西北血军在四川反倒能帮着升允——当然,驻军也是要给钱的,四川出钱出粮还要出劳军费,怎么都感觉像是美军驻扎在日本的赶脚?
    在曹跃的严厉要求下,入川的血军士兵军纪良好,从不扰普通民众,倒是四川百姓对他们印象非常好,比清军绿营军纪强得多。血军入川之后杀了大批趁机作乱的会党袍哥以及流氓地痞,四川百姓生活反倒比过去还好。
    四川叛乱被迅速平息之后,曹跃没有在四川逗留多久,便带着四个预备役步兵旅返回西安。曹跃率军回到西安之后,给与四个预备役步兵旅丰厚赏赐,然后宣布预备役部队解散回家种田。本来预备役制度就是一个强制服兵役的制度,百姓们都是被迫从军,所幸的是曹跃平四川获得大胜,被迫从军的百姓没有什么损伤,安安全全地回了家,对曹跃的预备役制度不再怀疑和排斥。
    12月中旬的时候,曹跃在陕西西安西北宣抚使司接见了以英国人窦尔达和法国人鞠福雷为代表的外国特使团,他们的目的就是组织曹跃和奥匈帝国全面合作。窦尔达的英国姓氏叫做戴维斯,而鞠福雷的法国姓氏叫做居瓦里,不过北京队同文馆从明朝开始就爱干一件事,就是孜孜不倦地给老外起一个中国特色的名字,据说老外都特别喜欢自己的中文名字,甚至相互介绍的时候也以自己的中文名字做介绍。
    这一点曹跃觉得很有意思,当然名字不过是个外号而已,很多中国人也都给自己起一个外国名字。中国人特别喜欢给自己起名叫做杰克,而外国人一般把自己家的狗叫做杰克,据说末代皇帝溥仪给自己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做亨利,可惜他不会踢球,只会把大清帝国当球踢,踢成了满洲国,被万世耻笑。
    特使团的团长就是窦尔达,向曹跃提出了十点要求:第一希望双方加深合作,对英法开放所有市场,允许英法商人在西北经商,并予以保护;第二铁路有英国人承办,沿途矿山也有英国和法国共同开发;第三曹跃要在西北剿灭义和团运动;第四在西安设立领事馆;第五支持在西北设立基督教堂,传播基督教;第六,由英国人和法国人来监督管理西安债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所),使其更加现代化,更规范,更符合国际要求;第七希望租借西安城的一条街道,用于外国人居住;第八希望双方在军事上能够更加深入交流,法国将提供陆军军官,并帮助曹跃负责训练军队;第九保护英国在西藏的测绘人员安全;第十,追查三年前在甘肃敦煌英国探险家们和美国探险家华尔纳失踪案。
    曹跃看了一眼这十点要求,压着心中的怒火,脸上挂着笑容说:“宋处长,帮我翻译一下。”宋育仁立即说好的,曹跃指着十点要求进行反驳道:“关于第一点,开放市场是可以的,但是相应的英法也要对我们开放市场,我们生产的瓷器艺术品向英国法国销售,不应该卖给洋行,被洋行与买办剥削。例如一瓶青花瓶,我们生产成本是10两银子,洋行居然用12两银子收购,请问我们工人的人工费怎么计算?我们的工艺品事业怎么发展?更重要的是,据我所知运输途中的风险居然由我们中国人来承担,可是成品卖到英国法国之后,价格竟然是600英镑,也就是2400两银子的暴利。这中间的利润价格只240倍,请问特使能否解决中国商品向英法销售时候被垄断的问题?”
    窦尔达和鞠福雷相互看了一眼,面面相觑,他们只是英法使馆的二等秘书,被临时委以重任,他们以为曹跃这样没有收到过任何教育凭借着勇敢和超凡的作战能力的土包子在听到他们的要求之后,一定会抱着洋大人的大腿,就像是后世很多大v和公知一样哭道:“爹啊爹,你们让我咋做我就咋做。”可没想到曹跃就在第一条中把他们给驳得面目全非,人家是有准备,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两个人说不出话来,曹跃没有继续驳斥下去,他挥了挥手说:“我希望诸位特使先生先在西安多看看,多听听,西安是一座包容性的城市,也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我们明天继续谈一谈吧,宋处长,你好好带我们的客人游览一下古城西安。”
    “是,大将军。”宋育仁道。
    英法特使没心情看什么风景,他们要对自己的要求进行重新的审核,以及对曹跃的要求进行协商,对于曹跃提出来的双方贸易对等的问题,两个人也和下面的秘书官们重新制定应对。他们当然不能够对外国在华洋行进行干预,民主国家的垄断,算垄断吗?那叫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