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长安变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早在襄阳的时候,李易就得到过一个消息,吕布不知怎么搞的,被排挤出长安内城了,然后接手内城防卫的兵马都是李傕的人,李易当时对这件事情很上心,只是他没有渠道得知其中具体经过,纵然派了人去长安,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罢了,根本无从打听具体内幕。
    倒是伏完的这封书信,透露了许多李易想知道的情况。
    吕布为什么退出长安内城,这原因经过说出来叫人想吐血。
    李易离开长安后,长安内城被吕布的兵马护卫,朝中上下自然是不满的,毕竟在朝臣们看来,李易,吕布,李傕等人全都是董卓余孽,是粗鄙武夫,对大汉没有重新,董卓的死只是一场狗咬狗的结果罢了。
    所以,朝臣们时时都想着来一场真正的拨乱反正,奈何吕布兵马在手,没人敢直接撩拨吕布的胡须,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动用一些迂回的手段。
    几个与小皇帝亲近的重臣建议小皇帝募兵,招募忠义之士,守卫宫闱,小皇帝自然同意了,因为原本董卓阵营的人,他只对李易有好感,至于吕布,小皇帝看见吕布心里就犯虚,好感度一直都是负数,巴不得内城换人呢。
    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吕布的眼睛,对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情,吕布自然是不满的,但吕布经不住夸啊,有朝臣对他说,吕温侯一杆方天画戟天下无敌,又何必在乎那三两千跳梁小丑?与其阻挠,还不如顺其自然,借此成全忠义之名,还能讨得陛下欢心,可谓两全其美。
    吕布一想,感觉人家说的很有道理啊,几千个蝼蚁能兴起什么风浪?
    再说了,董卓死后别看吕布大权在握,一天到晚看上去威风凛凛的,其实吕布心里也苦的很,因为没几个人把他当好人看待。
    所以,且不管吕布是不是忠臣,他都非常想干一些忠臣应该干的事,借此洗刷名声,于是,对于小皇帝募兵的事情,吕布就同意了。
    而在此之后,让吕布愤怒的事情就发生了。
    朝堂上的那些大老爷们可从来没把吕布当好人看,甭管吕布怎么表现,吕布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反骨仔,而吕布之前的退让,也增强了他们的胆气。
    于是,在吕布有一次入宫的时候,半道上忽然杀出了几百刀斧手,要将吕布斩杀当场。
    朝臣们想的很美,杀了吕布,再以大义名分接手吕布麾下兵马,那长安就是天子的了,他们也能重掌权柄。
    可是,他们小看了吕布的厉害,也高估了那些乌合之众的实力,明明是伏击,可双方几个照面下来,吕布只带着身边亲卫就将刀斧手给杀的崩盘了,朝臣们的谋划自然落空。
    这么一来,双方算是撕破脸了,吕布脱身后就想入宫杀人,不过小皇帝的信使来了,为了安抚吕布,加封吕布为骠骑将军,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不要让长安生乱。
    吕布当时就纠结了,他知道自己名声不好,这要是冲进去一通杀,将来除了造反就没退路了,吕布虽然自负,也只道自己斤两,单挑无敌,造反绝对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于是,吕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拿不定主意。
    可就在吕布纠结的时候,一直盘桓在长安城外,不肯去并州上任的李傕郭汜等董卓余部,见长安城内声乱,趁机带兵突入了外城,吕布见状不但没有阻拦,反而放任李傕入城。
    吕布心中有怒气,又不敢对朝臣们下杀手,便想借李傕的刀来给那些朝臣们一个深刻教训。
    于是,长安的局势就失控了。
    一番乱斗之后,李傕把朝臣们招募的新丁给杀了个干干净净,顺理成章的把内城给占了,当然,挟持天子天子也是必须的。
    至于吕布,看到形势变化超出预料,赶忙出兵为时已晚,双方杀了几场,互有损伤,最后外城各占一半,陷入僵持。
    在此之后,军事博弈就改为了正治斗争,李傕那边不想与吕布硬拼,就开始设法把吕布逼出长安,然后,早就逃离是非漩涡的李易华丽丽的中枪了。
    吕布控制内城的时候,虽然不大喜欢那些朝臣,但他也没说仗着手中权柄欺负谁,因此,那些朝臣们才不怎么怕吕布,敢算计他,可李傕就不一样了,这可是董卓亲信,在对待朝臣的态度上深得董卓精髓,一轮屠刀下去,人头滚滚,百官俯首,俨然成了第二个董太师。
    之后就有朝臣为李傕谋划,建议李傕把之前李易与吕布联手诛杀董卓的事情,说成了谋逆,如此吕布自然无法在长安立足。
    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吕布的,而且暂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李易却不敢大意,因为这可是一个能要他命的无妄之灾。
    吕布把大好局面给混成这模样,李易懒得管他,可如果真被朝堂上那群王八蛋给打到了谋逆的行列,李易就麻烦了。
    李易不会天真的认为李傕主要对付的是吕布,自己就没事了,万一有人顺势撺掇小皇帝,撤了他南阳太守的职位,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李易就恨的牙痒痒,吕布啊吕布,当初的大好的局面,怎么几个月功夫,就成了这个烂样?
    虽然李易原本也没觉得吕布能借着长安的局势雄起,但最起码维持一两年总没问题吧,这也崩的太快了。
    李易有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