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战!(2/3)
却是摸不准公孙瓒的意图。
公孙瓒可是刚刚被麴义给坑的满脸是血,兵力遭到重创,内部空虚,后腰位置还有一个一直按兵不动,却不能叫人无视的阎柔存在,形势完全可以用朝不保夕来形容。
就这点来看,公孙瓒不应该是主动挑起战火的那一个人,就算联络李易,他也不可能采取攻势,不然一个不小心,可能家都没了。
而且,公孙瓒只说合击袁绍,却没有说战后应该怎么办,是让李易给他划一块地方,还是像李傕他们一样,凭着战功搏一个封侯的待遇,这些公孙瓒都没提。
甚至,李易问送信的使者,可那使者就是个跑腿的,支支吾吾,同样不甚清楚。
这就让李易越想越纳闷,完全不明白公孙瓒到底是个什么打算,难道他想一吃两家?
荀攸,蒯越等智谋之士对此同样摸不着头脑,说不好公孙瓒的真正打算,最后,徐晃给出了一个猜测,他认为公孙瓒怕是已经魔怔了,知道无法自保,就想拉着袁绍去死,其他可能压根就没有考虑。
徐晃的解释能说得通,但众人都不愿意接受,因为公孙瓒毕竟是一方诸侯,这思路未免太过荒唐儿戏,不符合他的身份。
这时候,鲁肃给了一个建议,赵云熟悉公孙瓒,何不叫赵云给个建议?
李易想想也是,反正这件事不急于一时,当即叫人将书信给赵云送去,然后,数日后赵云回信,虽然其中言语稍稍有些含糊,但跟徐晃猜测的竟然差不多,认为现在的公孙瓒已经不是当初英雄了得的白马将军了,他可能真的只是想杀了袁绍泄愤,仅此而已。
看到赵云的答复之后,李易等人都是良久无语,既为未来少了一个强敌而松了口气,但多少也有些唏嘘。
尤其是李易,任何一个为大汉守卫过门的将军,他都打心眼里喜欢,都有着与其把酒言欢的想法,可是公孙瓒这样子,已经不像是英雄了,更多的反而是疯狂,甚至是自我毁灭。
为公孙瓒惋惜的同时,李易也开始认真对待公孙瓒的合作建议。
的确,公孙瓒已经很弱了,但在大战开始之后,李易肯定会吸引袁绍的大部分全部主力,那么,袁绍的后方必定空虚,如果公孙瓒真的有那股子疯劲儿,不怕阎柔抄他老家,还真有可能用几千人打出上万人的效果出来。
更别说,另一边还有李傕他们,几路其出,绝对可以让袁绍焦头烂额。
李易对这个建议非常意动,唯一的忧虑就是今年的粮食收成如何,是否足够支持他开启战端。
数日思索,李易回信给李傕等人,对他们的想法予以肯定,但又委婉表示,粮草尚有欠缺,用兵之事暂缓,一切等到秋后再定。
对于公孙瓒,李易的态度就更好了,请他稍安勿躁,暂且积蓄力量,等到准备充足,区区袁绍根本不在话下。
安抚这些人的同时,李易也不忘与黑山军张燕加强联系,甚至安排周仓去张燕那里走了一趟,且收获不菲。
对张燕那些黄巾出身的人来说,他们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同时,对于权贵也充满了不信任,但李易自己是平民出身,派去的周仓又是他亲卫营的重要将领,张燕一方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很轻易的就许下承诺,将来李易若是对袁绍动手,他们同样也会在常山出兵。
至于说张燕他们为何没有表态效忠李易,这并不是张燕他们不愿意,而是李易没有提。
这种事情主动开口,难免有逼迫之嫌,而李易现在都这么强大了,他完全可以矜持一点,就像是交州一样,让张燕主动靠上来。
在与几方势力断断续续的沟通接触中,时间终于接近九月,荆南各地已经开始秋收,中原地方也开始准备,而李易在沉寂了几个月之后,也终于离开了定陶,开始巡视兖州,以及徐州、豫州部分地方。
按照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荆州扬州两地已经确定丰收,单单是荆北,就能入库少说两百万石粮食,再算上荆南,还有扬州,只要中原的粮食产量差不多,甚至只是自给自足,他就有了北上冀州的本钱。
而李易之所以巡视,实在是担心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给他瞒报虚报,让他对事实情况产生误判。
尤其是对兖州这样被战火伤害最大的地方,真的经不起折腾。
这不是李易杞人忧天,实在是之前有过案例,而且还不止一次,那些官员为了能让他高兴,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办的出来,仅仅是这一年,李易听到的祥瑞已经将近二十次了。
起初还有点新鲜感,可后来……
李易喜欢听人拍马屁不假,可他却更加厌恶那种屁事没干,凭着一张嘴就想上位的家伙们。
好在,似乎老天爷也在怜悯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李易在兖州走了一圈,又绕路豫州去了徐州,各地的庄稼都很不错,半数已经开始收割,只要别忽然连天暴雨冰雹,绝对是一场大丰收。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随行的官员,又开始试探,看李易有没有出兵北上的打算,甚至,连徐晃都参了进来。
当初李易体量轻,身家小,说干就干,不带一点犹豫的,可现在他权势越来越大,做决定时却越发犹豫,甚至是瞻前顾后!
公孙瓒可是刚刚被麴义给坑的满脸是血,兵力遭到重创,内部空虚,后腰位置还有一个一直按兵不动,却不能叫人无视的阎柔存在,形势完全可以用朝不保夕来形容。
就这点来看,公孙瓒不应该是主动挑起战火的那一个人,就算联络李易,他也不可能采取攻势,不然一个不小心,可能家都没了。
而且,公孙瓒只说合击袁绍,却没有说战后应该怎么办,是让李易给他划一块地方,还是像李傕他们一样,凭着战功搏一个封侯的待遇,这些公孙瓒都没提。
甚至,李易问送信的使者,可那使者就是个跑腿的,支支吾吾,同样不甚清楚。
这就让李易越想越纳闷,完全不明白公孙瓒到底是个什么打算,难道他想一吃两家?
荀攸,蒯越等智谋之士对此同样摸不着头脑,说不好公孙瓒的真正打算,最后,徐晃给出了一个猜测,他认为公孙瓒怕是已经魔怔了,知道无法自保,就想拉着袁绍去死,其他可能压根就没有考虑。
徐晃的解释能说得通,但众人都不愿意接受,因为公孙瓒毕竟是一方诸侯,这思路未免太过荒唐儿戏,不符合他的身份。
这时候,鲁肃给了一个建议,赵云熟悉公孙瓒,何不叫赵云给个建议?
李易想想也是,反正这件事不急于一时,当即叫人将书信给赵云送去,然后,数日后赵云回信,虽然其中言语稍稍有些含糊,但跟徐晃猜测的竟然差不多,认为现在的公孙瓒已经不是当初英雄了得的白马将军了,他可能真的只是想杀了袁绍泄愤,仅此而已。
看到赵云的答复之后,李易等人都是良久无语,既为未来少了一个强敌而松了口气,但多少也有些唏嘘。
尤其是李易,任何一个为大汉守卫过门的将军,他都打心眼里喜欢,都有着与其把酒言欢的想法,可是公孙瓒这样子,已经不像是英雄了,更多的反而是疯狂,甚至是自我毁灭。
为公孙瓒惋惜的同时,李易也开始认真对待公孙瓒的合作建议。
的确,公孙瓒已经很弱了,但在大战开始之后,李易肯定会吸引袁绍的大部分全部主力,那么,袁绍的后方必定空虚,如果公孙瓒真的有那股子疯劲儿,不怕阎柔抄他老家,还真有可能用几千人打出上万人的效果出来。
更别说,另一边还有李傕他们,几路其出,绝对可以让袁绍焦头烂额。
李易对这个建议非常意动,唯一的忧虑就是今年的粮食收成如何,是否足够支持他开启战端。
数日思索,李易回信给李傕等人,对他们的想法予以肯定,但又委婉表示,粮草尚有欠缺,用兵之事暂缓,一切等到秋后再定。
对于公孙瓒,李易的态度就更好了,请他稍安勿躁,暂且积蓄力量,等到准备充足,区区袁绍根本不在话下。
安抚这些人的同时,李易也不忘与黑山军张燕加强联系,甚至安排周仓去张燕那里走了一趟,且收获不菲。
对张燕那些黄巾出身的人来说,他们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同时,对于权贵也充满了不信任,但李易自己是平民出身,派去的周仓又是他亲卫营的重要将领,张燕一方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很轻易的就许下承诺,将来李易若是对袁绍动手,他们同样也会在常山出兵。
至于说张燕他们为何没有表态效忠李易,这并不是张燕他们不愿意,而是李易没有提。
这种事情主动开口,难免有逼迫之嫌,而李易现在都这么强大了,他完全可以矜持一点,就像是交州一样,让张燕主动靠上来。
在与几方势力断断续续的沟通接触中,时间终于接近九月,荆南各地已经开始秋收,中原地方也开始准备,而李易在沉寂了几个月之后,也终于离开了定陶,开始巡视兖州,以及徐州、豫州部分地方。
按照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荆州扬州两地已经确定丰收,单单是荆北,就能入库少说两百万石粮食,再算上荆南,还有扬州,只要中原的粮食产量差不多,甚至只是自给自足,他就有了北上冀州的本钱。
而李易之所以巡视,实在是担心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给他瞒报虚报,让他对事实情况产生误判。
尤其是对兖州这样被战火伤害最大的地方,真的经不起折腾。
这不是李易杞人忧天,实在是之前有过案例,而且还不止一次,那些官员为了能让他高兴,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办的出来,仅仅是这一年,李易听到的祥瑞已经将近二十次了。
起初还有点新鲜感,可后来……
李易喜欢听人拍马屁不假,可他却更加厌恶那种屁事没干,凭着一张嘴就想上位的家伙们。
好在,似乎老天爷也在怜悯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李易在兖州走了一圈,又绕路豫州去了徐州,各地的庄稼都很不错,半数已经开始收割,只要别忽然连天暴雨冰雹,绝对是一场大丰收。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随行的官员,又开始试探,看李易有没有出兵北上的打算,甚至,连徐晃都参了进来。
当初李易体量轻,身家小,说干就干,不带一点犹豫的,可现在他权势越来越大,做决定时却越发犹豫,甚至是瞻前顾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