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173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潇潇也走了过来,朝钟思华点点头:“钟团长。”
    刚才这位老团长的眼神,李潇潇也看到了,知道他心里有疑问,而她刚好也有事情想跟他说,于是干脆直接过来了。
    钟思华笑着说:“我还以为你真的要让他们上台了。”
    这姑娘口齿伶俐,如果真要让那些孩子上去,她总有办法说服他们的。
    李潇潇眉眼一弯,瞳仁里闪过两分狡黠:“以后再上也是一样的,总有机会。”
    钟思华问:“小李同志,你是又有什么新计划吗?”
    “也不算是新……”李潇潇微微敛起笑容,认真地说,“之前就有考虑过。现在我们进度良好,应该趁热打铁,多方面下功夫,这样才好巩固成果。”
    “只有亲身参与到其中,才能与话剧更亲近,进而爱上这门艺术,这对于现在的宝安县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以增强百姓之间的凝聚力,也更方便新思想的传播。”
    “而且,当一个人长期扮演一个角色的话,平时生活中也会下意识地向这个角色靠拢。
    这些少年们如果放到以前,都是逃港预备役,让他们参与演话剧,促使他们向正直角色学习。”
    “所以……”李潇潇说出了最终目的,“我们可以向干部们提出建议,以公社为单位,各公社建立自己的农村文艺队。”
    “拿陈家村举例子,刘翠花大婶是这地头说得上话的人,她以前在娘家也是文艺队的,一旦这里也组成文艺队,那她一定会进去,还能起好的带头作用,和文艺队一起维护公社的和谐稳定。”
    李潇潇说完,又朝钟思华笑了笑:“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钟老团长觉得这个计划怎么样呢?”
    第106章 新绿芽
    事实上,农村文艺队的组建,在其他地方都很常见。
    七十年代是文工团发展的鼎盛时期。从上至下,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遍地开花,在物质短缺的背景之下,这些文艺团体在精神上给了人民极大的抚慰。
    从军区到省级,再到市到县,都有正式的文工团,再往下就是规模和条件都差一些的文艺队。
    文艺队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下乡的知青,有的是被下放的“问题分子”,有的是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演员,还有的就是本村村民,自然是没法完整地演一出样板戏,大多时候就是一起唱唱歌。
    去年李潇潇刚穿过来那会儿,所在的羊城剧社因为整体业务水平太差,收着大城市的资源,却拿不出应有的水平,于是全部演员都要重新被考核,合格的就被收入市文工团,不合格的就被安排到农村文艺队。
    剧社那群人,虽说是演员,但大多都是混子,要是被安排到农村文艺队里,可想而知整个文艺队是什么水平了。
    然而,其他地方部分农村文艺队即使再拉跨,也好过连农村文艺队都没有的宝安县。
    不过,以前没有,不代表现在没有,宝安县将来各公社的农村文艺队,一定不能是水平拉跨的乌合之众。
    李潇潇朝钟思华提出了这个建议之后,钟思华没什么犹豫,几乎是马上就点了点头:“我也有想过这个事情,但目前还不是时候。”
    宝安县的文艺事业百废待兴,文工团才在站住脚,还需要时间跟百姓磨合,而百姓也才刚接受文工团的文艺表演,双方就像是一对刚确定关系的情侣,总要相处过了,互相信任了,才能继续往下走。
    欲速则不达,李潇潇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她也认同钟思华的想法:“您说得是,在组建文艺队之前,要让村民们先有这个意愿,有意愿了,办事才会积极主动。”
    少女脸色沉静,显然也在认真思考,钟思华几乎都差点忘了,这姑娘不过十几岁,可他跟她讨论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因为年龄差距而产生的沟通问题,他说的事情,她也全部都能跟上。
    “对……”钟思华笑着说,“所以你刚才做的很对,抓着机会让那些孩子参与进来,以后一旦要组建文艺队,他们也一定是最支持的那拨人。”
    不止是因为这样,还因为那些少年们是村里的希望,他们曾被家人寄希望于逃到对面香岛,而现在有潜力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好苗子。
    李潇潇点点头,郑重地说:“如果在组建的过程中有需要我们出力的,请您尽管吩咐,我们都会全力配合的。”
    有李潇潇这句话,钟思华就放心很多了。
    因为从前老文工团不务正业,总是向村民们唱歌,所以村民们现在对大合唱都非常排斥,而除了大合唱之外,其他剧种中,只有话剧最适合村民们上手。
    这次光州军区派过来的文艺兵都是话剧演员,如果有他们的协助指导,组建速度就能快上不少。
    “多谢……”钟思华非常高兴,又说,“我回头会跟团里商量一下的,出一个具体的安排,等定下来之后,我再跟你说。”
    两人又简单地讨论了一下,确定了一些基本方向,然后李潇潇就又回到排练当中。
    除了演员们的排练之外,其他准备工作而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之前文工团的第一场演出,因为当时村民们对文工团还很排斥,所以李潇潇没法号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