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3/4)
况,有历史资料记载,到了清朝中期之后,因为火炮铸造技艺的不断流失,以至于清中期的火炮铸造质量,连明朝末年的质量都赶不上,火炮越来越笨,而且质量越来越差,射程威力都不如以前。
最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火炮,内径直径无法做到统一,内壁也很难做的很光滑,更不能避免炮身之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
这为火炮的使用者就留下的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无法做到炮弹统一口径,生产炮弹也很麻烦。
所以想要铸成一门合格的大炮,这个时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事儿急都急不来,于孝天看着这样的进度,不由得望天兴叹。
就在于孝天为了铸炮的事情发愁的时候,转念之间,他又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清朝晚期的一个叫龚振麟的人。
他曾经在一些网站上无意间浏览到有关这个龚振麟的事情,这个人可以说在中国军事科技史上曾经留下过浓重一笔,特别是有关中国火炮发展史上,就更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
龚振麟曾经是清晚期的一个官员,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沿海许多炮台被英军摧毁,清朝急需购置大量火炮装备沿岸炮台,武装自己的船只。
所以当时清朝大批量在各地订购各式火炮,结果是因为造炮工艺落后,加上赶工期,所铸出的火炮质量非常差,据说有的大炮中的气孔大到居然可以装入一碗水的程度。
这样的炮点火就炸膛,结果打死敌人的几率,远没有炸死自己人的几率高,这个龚振麟当时被任命为监造火炮的官员,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铁范铸炮的新式铸炮方式,并且立即推广这种铸炮方法,最终使得清朝短时间之内,获得了一大批可用的大炮。
具体说来,他的这种铁范铸炮的方法并不复杂,按照当时的记载,他首先按铁炮大小,分4—7节,作出泥炮。然后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接着用泥型翻铸铁模的时候,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在得到合格的铁模之后,用铁模铸造铁炮的时候,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
如此一来,使得铸炮工艺变得简单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铸炮用的铁范不再是一次性使用,可以反复不停的使用,彻底省去了先制造泥范的时间和工序,大大节约了铸炮所花费的时间,同时又因为铁水浇铸进铁炮模之后,受热均匀,炮身中不会再出现有水气造成气眼和气孔的情况,铸成的火炮质量大大提高,基本上确保了不再会出现因为质量问题炸膛的事故。
这对于火炮的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可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又大大提振了使用者的士气,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炮下一刻会不会炸膛了,所以也不需要为了自身安全故意减少火药的装填,造成火炮射程威力大幅度下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这样一个炮模铸成的所有火炮,规格全部统一,炮膛内壁也十分光滑,省去了不少打磨炮膛的工序,基本上铸成之后,就可以使用,即便是打磨炮膛内壁,也只需要简单的剔除一下毛刺就可以了。
这也使得后勤供应变得容易了许多,铸造炮弹的时候,可以尽量保证精密一些,反正炮膛内径都完全一样,不用担心同样的炮弹有的可以装填到一些炮膛之中,而却装不进另外一些炮的炮膛里面。
总之铁范铸炮法用古人言就是“用一工之费而收数百工之利,用工之省无算!”
(好消息!经过跟编辑商量,本书上架时间推迟,具体上架时间,一旦有消息,我会另行通知!多谢弟兄们帮顶!另外特别鸣谢qshh2006朋友的打赏!)
第四十章 铁痴
想到这里,于孝天立即便将雷铁匠和张铁匠等人招到了他的住处,找来纸笔开始给这几个弓匠写写画画的介绍起了他所了解的这种铁范铸炮的方法。
这几个铁匠都不是庸手,更不会是笨蛋,技术上的事情,有时候只是一层窗户纸,一通就透,关键是要有人首先想到才行。
这种铁范铸炮法所需工艺,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懂行的人只要一听,就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于包括不会铸炮的张铁匠,听罢之后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铸炮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太神秘的,关键就是知道如何开模,知道炮的形制,又会熔炼铁水,只要会这几样,一般铁匠都可以做。
在听罢于孝天的介绍之后,张铁匠当即便连连拍手称妙,大呼此法绝对是个好办法,甚至于当场就有点跃跃欲试,想要试试手。
而雷铁匠在听罢之后,先是感
最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火炮,内径直径无法做到统一,内壁也很难做的很光滑,更不能避免炮身之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
这为火炮的使用者就留下的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无法做到炮弹统一口径,生产炮弹也很麻烦。
所以想要铸成一门合格的大炮,这个时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事儿急都急不来,于孝天看着这样的进度,不由得望天兴叹。
就在于孝天为了铸炮的事情发愁的时候,转念之间,他又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清朝晚期的一个叫龚振麟的人。
他曾经在一些网站上无意间浏览到有关这个龚振麟的事情,这个人可以说在中国军事科技史上曾经留下过浓重一笔,特别是有关中国火炮发展史上,就更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
龚振麟曾经是清晚期的一个官员,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沿海许多炮台被英军摧毁,清朝急需购置大量火炮装备沿岸炮台,武装自己的船只。
所以当时清朝大批量在各地订购各式火炮,结果是因为造炮工艺落后,加上赶工期,所铸出的火炮质量非常差,据说有的大炮中的气孔大到居然可以装入一碗水的程度。
这样的炮点火就炸膛,结果打死敌人的几率,远没有炸死自己人的几率高,这个龚振麟当时被任命为监造火炮的官员,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铁范铸炮的新式铸炮方式,并且立即推广这种铸炮方法,最终使得清朝短时间之内,获得了一大批可用的大炮。
具体说来,他的这种铁范铸炮的方法并不复杂,按照当时的记载,他首先按铁炮大小,分4—7节,作出泥炮。然后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接着用泥型翻铸铁模的时候,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在得到合格的铁模之后,用铁模铸造铁炮的时候,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
如此一来,使得铸炮工艺变得简单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铸炮用的铁范不再是一次性使用,可以反复不停的使用,彻底省去了先制造泥范的时间和工序,大大节约了铸炮所花费的时间,同时又因为铁水浇铸进铁炮模之后,受热均匀,炮身中不会再出现有水气造成气眼和气孔的情况,铸成的火炮质量大大提高,基本上确保了不再会出现因为质量问题炸膛的事故。
这对于火炮的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可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又大大提振了使用者的士气,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炮下一刻会不会炸膛了,所以也不需要为了自身安全故意减少火药的装填,造成火炮射程威力大幅度下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这样一个炮模铸成的所有火炮,规格全部统一,炮膛内壁也十分光滑,省去了不少打磨炮膛的工序,基本上铸成之后,就可以使用,即便是打磨炮膛内壁,也只需要简单的剔除一下毛刺就可以了。
这也使得后勤供应变得容易了许多,铸造炮弹的时候,可以尽量保证精密一些,反正炮膛内径都完全一样,不用担心同样的炮弹有的可以装填到一些炮膛之中,而却装不进另外一些炮的炮膛里面。
总之铁范铸炮法用古人言就是“用一工之费而收数百工之利,用工之省无算!”
(好消息!经过跟编辑商量,本书上架时间推迟,具体上架时间,一旦有消息,我会另行通知!多谢弟兄们帮顶!另外特别鸣谢qshh2006朋友的打赏!)
第四十章 铁痴
想到这里,于孝天立即便将雷铁匠和张铁匠等人招到了他的住处,找来纸笔开始给这几个弓匠写写画画的介绍起了他所了解的这种铁范铸炮的方法。
这几个铁匠都不是庸手,更不会是笨蛋,技术上的事情,有时候只是一层窗户纸,一通就透,关键是要有人首先想到才行。
这种铁范铸炮法所需工艺,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懂行的人只要一听,就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于包括不会铸炮的张铁匠,听罢之后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铸炮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太神秘的,关键就是知道如何开模,知道炮的形制,又会熔炼铁水,只要会这几样,一般铁匠都可以做。
在听罢于孝天的介绍之后,张铁匠当即便连连拍手称妙,大呼此法绝对是个好办法,甚至于当场就有点跃跃欲试,想要试试手。
而雷铁匠在听罢之后,先是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