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节(1/4)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关键是有人想到想不到的问题,一旦想明白了,知道其中的道理,解决起来也就简单多了,所以又了张铁匠这个机械狂人,一些连于孝天都觉得挠头的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多了。
毕竟张铁匠有着深厚的打铁的经验和底蕴,动手能力之强,于孝天是拍马也赶不上,所以在于孝天看来,一些因为材料和加工方面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了张铁匠手中之后,居然能被张铁匠想办法解决掉。
另外海狼现在抓在手里面的人才,也不单单只有张铁匠一个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收罗,于孝天手中现在高明的木匠、石匠、建筑工匠也着实不少,有了张铁匠来主持这件事,把这些高手都集中起来,原本看起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也就渐渐的在集思广益之下,被一道道的攻克。
这也使得这座水力工厂的建设,得以变得不是那么难以逾越了,在年后开始动工之后,这里的工程进展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加上现在人力资源也比较充沛,财力更不用说了,有哪些战争红利支撑,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工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这里的工程进度,每天都在朝前推进。
一座水坝在无数劳工如同蚂蚁搬家一般的努力工作之下,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被建成,并且开始拦住了河水,水库开始蓄水。
至于工厂的主体建筑方面,更不是什么问题,这里有大量唾手可得的木材,而且还专门起提前建起了一座木材烘干厂和木材加工厂。
另外为了建立这座工厂,海狼还在周边就地取材,建立起了一座大型的砖窑,日夜烧制砖瓦,供应工厂使用。
当然为了建起这座工厂,于孝天也终于开始鼓捣起了水泥来,烧制水泥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水泥窑的建设,于孝天想要搞出后世大型的水泥窑,现在还不太可能,只能用土法上马,先建起一座立式的土窑,一切因陋就简,先干起来再说。
至于原料就更简单了,在淡水周边,粘土、石灰石、石膏都可以找到,只需要研磨碎煅烧之后制成熟料,掺上石膏研磨成粉,就可以了。
现在水车的问题好解决,于孝天让铸炮场那边铸造了一些生铁碾辊,取代原来的石磨,专门在水泥窑这边进行原料破碎和最后的研磨。
当然燃料方面是个问题,烧制水泥炉温需要很高,要达到一千四百多度以上才行,使用木炭显然不太够用,所以还是要使用煤作为原料。
但是台湾这个时候没有煤矿,就算是有,暂时也找不到,也开发不出来,只能暂时从陆上购买。
不过对于储备煤炭这件事,于孝天早在一年多钱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大量从福建购入煤炭,用船只运回到淡水城,专门择地堆积储存了起来。
虽然中间因为战争停顿了小半年时间,可是目前他们还是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煤炭,烧制水泥这件事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最大的难度还是在水泥窑的建设上面,因为炉温要求较高,普通的炉温远达不到,必须要想办法提高炉温。
对此幸好他们已经有了经验,在炉前增加了一个预热炉,先把吹入炉中的空气加温,然后再用鼓风机吹入炉中,这么一来,才使得炉温可以达到要求的温度。
对此别人肯定不知道,但是于孝天却还是了解这些事情的,就算是他没吃过猪肉,也大概知道猪怎么跑的,所以摸索着倒是还能解决,只是可以肯定,这种土法上马的做法,肯定出不了好质量的东西,不过他要求暂时也不是很高,只要能烧出水泥就行,质量稍差也可以对付,总比用粘土和石灰做粘合剂要强。
另外干这个没有人有经验,他也不可能亲自去烧水泥,肯定需要培养工人,这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等工人渐渐摸索出经验之后,以后就可以建造更大型的水泥窑,生产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水泥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往往现实却很骨感,水泥窑虽然建了起来,随后投料开始生产,但是结果却很不让人满意,烧制出的水泥质量非常差,甚至出现不能凝固的情况,更不要说作为建筑的粘合剂使用了。
最初生产出的水泥,经过于孝天亲自带人试验之后,让于孝天非常无语,这些看上去像是水泥的东西,颗粒粗糙,达不到足够细的程度,凝固慢,甚至不能凝固,就连以前他们用的土水泥都赶不上。
这样的结果让于孝天很是郁闷,他仔细考虑之后,开始带着人寻找问题,后来经过反复烧制了好几窑之后,总算是发现了问题。
一是炉温还不够高,二是配料的配比有问题,于孝天毕竟不是全才,只是多少知道点水泥是怎么烧制的,但是具体的原料配比他却并不记得,只能摸索着来,所以前期烧制出来的这些窑水泥,配比严重不合适,所以质量肯定不行。
当他们连续烧了很多窑之后,终于烧制出了可以凝固的水泥,于孝天赶紧让工匠们记下了配比,将其拿去进行试验,结果发现终于凑合着可以用了。
另外于孝天有让工匠们对水泥窑结构进行了调整改进,提高了炉前吹风的温度,使得水泥窑的产品质量这才算是稍稍可以让人
毕竟张铁匠有着深厚的打铁的经验和底蕴,动手能力之强,于孝天是拍马也赶不上,所以在于孝天看来,一些因为材料和加工方面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了张铁匠手中之后,居然能被张铁匠想办法解决掉。
另外海狼现在抓在手里面的人才,也不单单只有张铁匠一个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收罗,于孝天手中现在高明的木匠、石匠、建筑工匠也着实不少,有了张铁匠来主持这件事,把这些高手都集中起来,原本看起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也就渐渐的在集思广益之下,被一道道的攻克。
这也使得这座水力工厂的建设,得以变得不是那么难以逾越了,在年后开始动工之后,这里的工程进展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加上现在人力资源也比较充沛,财力更不用说了,有哪些战争红利支撑,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工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这里的工程进度,每天都在朝前推进。
一座水坝在无数劳工如同蚂蚁搬家一般的努力工作之下,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被建成,并且开始拦住了河水,水库开始蓄水。
至于工厂的主体建筑方面,更不是什么问题,这里有大量唾手可得的木材,而且还专门起提前建起了一座木材烘干厂和木材加工厂。
另外为了建立这座工厂,海狼还在周边就地取材,建立起了一座大型的砖窑,日夜烧制砖瓦,供应工厂使用。
当然为了建起这座工厂,于孝天也终于开始鼓捣起了水泥来,烧制水泥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水泥窑的建设,于孝天想要搞出后世大型的水泥窑,现在还不太可能,只能用土法上马,先建起一座立式的土窑,一切因陋就简,先干起来再说。
至于原料就更简单了,在淡水周边,粘土、石灰石、石膏都可以找到,只需要研磨碎煅烧之后制成熟料,掺上石膏研磨成粉,就可以了。
现在水车的问题好解决,于孝天让铸炮场那边铸造了一些生铁碾辊,取代原来的石磨,专门在水泥窑这边进行原料破碎和最后的研磨。
当然燃料方面是个问题,烧制水泥炉温需要很高,要达到一千四百多度以上才行,使用木炭显然不太够用,所以还是要使用煤作为原料。
但是台湾这个时候没有煤矿,就算是有,暂时也找不到,也开发不出来,只能暂时从陆上购买。
不过对于储备煤炭这件事,于孝天早在一年多钱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大量从福建购入煤炭,用船只运回到淡水城,专门择地堆积储存了起来。
虽然中间因为战争停顿了小半年时间,可是目前他们还是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煤炭,烧制水泥这件事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最大的难度还是在水泥窑的建设上面,因为炉温要求较高,普通的炉温远达不到,必须要想办法提高炉温。
对此幸好他们已经有了经验,在炉前增加了一个预热炉,先把吹入炉中的空气加温,然后再用鼓风机吹入炉中,这么一来,才使得炉温可以达到要求的温度。
对此别人肯定不知道,但是于孝天却还是了解这些事情的,就算是他没吃过猪肉,也大概知道猪怎么跑的,所以摸索着倒是还能解决,只是可以肯定,这种土法上马的做法,肯定出不了好质量的东西,不过他要求暂时也不是很高,只要能烧出水泥就行,质量稍差也可以对付,总比用粘土和石灰做粘合剂要强。
另外干这个没有人有经验,他也不可能亲自去烧水泥,肯定需要培养工人,这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等工人渐渐摸索出经验之后,以后就可以建造更大型的水泥窑,生产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水泥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往往现实却很骨感,水泥窑虽然建了起来,随后投料开始生产,但是结果却很不让人满意,烧制出的水泥质量非常差,甚至出现不能凝固的情况,更不要说作为建筑的粘合剂使用了。
最初生产出的水泥,经过于孝天亲自带人试验之后,让于孝天非常无语,这些看上去像是水泥的东西,颗粒粗糙,达不到足够细的程度,凝固慢,甚至不能凝固,就连以前他们用的土水泥都赶不上。
这样的结果让于孝天很是郁闷,他仔细考虑之后,开始带着人寻找问题,后来经过反复烧制了好几窑之后,总算是发现了问题。
一是炉温还不够高,二是配料的配比有问题,于孝天毕竟不是全才,只是多少知道点水泥是怎么烧制的,但是具体的原料配比他却并不记得,只能摸索着来,所以前期烧制出来的这些窑水泥,配比严重不合适,所以质量肯定不行。
当他们连续烧了很多窑之后,终于烧制出了可以凝固的水泥,于孝天赶紧让工匠们记下了配比,将其拿去进行试验,结果发现终于凑合着可以用了。
另外于孝天有让工匠们对水泥窑结构进行了调整改进,提高了炉前吹风的温度,使得水泥窑的产品质量这才算是稍稍可以让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