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节(3/5)
息散散心。
这恐怕是崇祯自登基之后,最清闲的一段时间了,他每天看着案头,再没有成堆的奏折可供他批阅,这样的生活让他非常不习惯。
而且他依旧十分愤怒,每日少不了大发脾气,怒骂于孝天一番,宫中那些太监宫女,都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生怕一个不慎,惹恼了他,被拖出去打死。
这样的事情这些天已经发生了好几起了,有个别太监宫女不长眼色,无意中触怒了崇祯,结果当场就被崇祯下旨拖出去活活打死,所以剩下的这些太监宫女们,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了一些,能躲远一点,就尽量的躲远一些。
崇祯在经历最初的几天惶恐之后,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重新梳理了一遍这一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他现在可以确定,于孝天这次北上,是确确实实带着入京的目的来的。
于孝天从在大沽口登陆开始,便已经动用了舆论的力量,开始发动了舆论攻势,左右了舆论的方向。
他先是通过卢象升的死,在民间发动了对杨嗣昌等人的声讨,使得杨嗣昌等人变成了过街老鼠,更使得杨嗣昌等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故此使得杨嗣昌他们开始出昏招,向他进言,要灭杀于孝天绝以后患。
结果这也应该正是于孝天所想要的,他崇祯听信杨嗣昌等人所言,本身加上他以前就认为,于孝天在福建有自立不臣之心,这次北上肯定是要图谋不轨,所以便轻易上了于孝天的当,听从了杨嗣昌等人的提议,不拨一点粮饷给于孝天,并且试图暗中安排,让官军在于孝天和建奴交战之际,侧击于孝天,将其覆灭。
现在想来,他当时这么做,实在是一个昏的不能再昏的招,超级大昏招,消息走露之后,使得天下舆论立即倒向了于孝天那边,天下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更是在卢象升死的事情上升级,朝廷完全站在了舆论的对立面上。
这还不算,于孝天很显然此次北上,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虽然兵力不算太多,但是战力之强,已经超乎了现在所有人的想象,建奴大军虽然厉害,但是却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于孝天孤注一掷,和建奴决一死战,更是将其行为正义化,将其塑造成为了一个民族英雄,而朝廷在建奴入关之后的小半年时间里,却基本上无所作为,官军屡战屡败,使得天下人对朝廷很多都彻底失望。
于孝天这个时候将建奴大军彻底击垮,正是顺应了民心,争取到了民心的支持,特别是其经过此战之后,劫获了数十万被建奴掳去的民众,使得他成为了这些民众心中的英雄,将朝廷置于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让很多人认为,朝廷并不愿意救这些大明子民,彻底将朝廷塑造成了一个羸弱昏庸的形象,遭到了天下人的唾弃。
但是他崇祯接下来便又出了一个比之以前更大的昏招,那就是听信了刘宇亮等人的建议,和天下所有人一样,都认为于家军在和建奴决一死战之后,已经失去了战力,趁此机会想要将其讨灭,以绝后患。
可是他们这次又错了,所有人都错算了于家军的可怕战力,没有预料到于家军在击败了建奴大军之后,居然还有如此强的战斗力,连锉两路官军。
结果是朝廷这么做成了标准的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有把于孝天讨灭,反倒是被置于了一个更加被动的境地,成为了天下公敌。
于孝天最可怕的就是他知道利用舆论这个工具,来对付朝廷和他朱由检,处心积虑的想好了所有的事情,一步步的引着朝廷入瓮,最终非但是大败亏输,而且还失了民心。
于家军的厉害已经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区区三万余人的兵力,居然连破建奴大军和大明无数官军,就连被视作固若金汤的京师,也在其兵锋之下,连几天时间都没有坚持到,便被其攻破。
虽然这次于家军破城,有投机取巧的成分,勾结了高明虎开城献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家军兵将相当善战,火器极为犀利,就算是没有高明虎暗中投献,恐怕京师也架不住他们的猛攻。
大明真可谓是该亡了,想他在位这么多年,日夜殚精竭虑的整治天下,但是却没想到会走到如此地步,中原各省流民军四起,现在又出了这么一个巨叛,连京师都丢了,他堂堂一个大明皇帝,居然困坐愁城,被困在了小小的皇城之中,成为了于孝天手头的禁脔,崇祯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有一种想要立即拔剑自刎的冲动。
但是作为一个人,崇祯也不是没有一点求生的**,特别是这一次因为他措手不及,几个皇子没有一个被及时送出宫去,便被堵在了这皇宫之中,他不死的话,对于于孝天来说,还有利用价值,但是假如他死的话,那么他这些皇子,恐怕就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
另外崇祯思前想后了很多,认为他现在还不能死,他完全可以效仿当初那些忍辱负重的皇帝那样,韬光养晦一番,寻找机会重振河山,假以时日重获大权,将于孝天这个叛逆诛除。
但是假如他一死的话,于孝天完全可以将他的几个皇子之中任何一个立为新皇,彻底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那么大明恐怕就真的完了。
所以崇祯思前想后了很长时候,还是放弃了自尽的念头,决定先韬光养晦,另谋实际重振大明河山
这恐怕是崇祯自登基之后,最清闲的一段时间了,他每天看着案头,再没有成堆的奏折可供他批阅,这样的生活让他非常不习惯。
而且他依旧十分愤怒,每日少不了大发脾气,怒骂于孝天一番,宫中那些太监宫女,都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生怕一个不慎,惹恼了他,被拖出去打死。
这样的事情这些天已经发生了好几起了,有个别太监宫女不长眼色,无意中触怒了崇祯,结果当场就被崇祯下旨拖出去活活打死,所以剩下的这些太监宫女们,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了一些,能躲远一点,就尽量的躲远一些。
崇祯在经历最初的几天惶恐之后,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重新梳理了一遍这一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他现在可以确定,于孝天这次北上,是确确实实带着入京的目的来的。
于孝天从在大沽口登陆开始,便已经动用了舆论的力量,开始发动了舆论攻势,左右了舆论的方向。
他先是通过卢象升的死,在民间发动了对杨嗣昌等人的声讨,使得杨嗣昌等人变成了过街老鼠,更使得杨嗣昌等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故此使得杨嗣昌他们开始出昏招,向他进言,要灭杀于孝天绝以后患。
结果这也应该正是于孝天所想要的,他崇祯听信杨嗣昌等人所言,本身加上他以前就认为,于孝天在福建有自立不臣之心,这次北上肯定是要图谋不轨,所以便轻易上了于孝天的当,听从了杨嗣昌等人的提议,不拨一点粮饷给于孝天,并且试图暗中安排,让官军在于孝天和建奴交战之际,侧击于孝天,将其覆灭。
现在想来,他当时这么做,实在是一个昏的不能再昏的招,超级大昏招,消息走露之后,使得天下舆论立即倒向了于孝天那边,天下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更是在卢象升死的事情上升级,朝廷完全站在了舆论的对立面上。
这还不算,于孝天很显然此次北上,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虽然兵力不算太多,但是战力之强,已经超乎了现在所有人的想象,建奴大军虽然厉害,但是却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于孝天孤注一掷,和建奴决一死战,更是将其行为正义化,将其塑造成为了一个民族英雄,而朝廷在建奴入关之后的小半年时间里,却基本上无所作为,官军屡战屡败,使得天下人对朝廷很多都彻底失望。
于孝天这个时候将建奴大军彻底击垮,正是顺应了民心,争取到了民心的支持,特别是其经过此战之后,劫获了数十万被建奴掳去的民众,使得他成为了这些民众心中的英雄,将朝廷置于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让很多人认为,朝廷并不愿意救这些大明子民,彻底将朝廷塑造成了一个羸弱昏庸的形象,遭到了天下人的唾弃。
但是他崇祯接下来便又出了一个比之以前更大的昏招,那就是听信了刘宇亮等人的建议,和天下所有人一样,都认为于家军在和建奴决一死战之后,已经失去了战力,趁此机会想要将其讨灭,以绝后患。
可是他们这次又错了,所有人都错算了于家军的可怕战力,没有预料到于家军在击败了建奴大军之后,居然还有如此强的战斗力,连锉两路官军。
结果是朝廷这么做成了标准的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有把于孝天讨灭,反倒是被置于了一个更加被动的境地,成为了天下公敌。
于孝天最可怕的就是他知道利用舆论这个工具,来对付朝廷和他朱由检,处心积虑的想好了所有的事情,一步步的引着朝廷入瓮,最终非但是大败亏输,而且还失了民心。
于家军的厉害已经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区区三万余人的兵力,居然连破建奴大军和大明无数官军,就连被视作固若金汤的京师,也在其兵锋之下,连几天时间都没有坚持到,便被其攻破。
虽然这次于家军破城,有投机取巧的成分,勾结了高明虎开城献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家军兵将相当善战,火器极为犀利,就算是没有高明虎暗中投献,恐怕京师也架不住他们的猛攻。
大明真可谓是该亡了,想他在位这么多年,日夜殚精竭虑的整治天下,但是却没想到会走到如此地步,中原各省流民军四起,现在又出了这么一个巨叛,连京师都丢了,他堂堂一个大明皇帝,居然困坐愁城,被困在了小小的皇城之中,成为了于孝天手头的禁脔,崇祯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有一种想要立即拔剑自刎的冲动。
但是作为一个人,崇祯也不是没有一点求生的**,特别是这一次因为他措手不及,几个皇子没有一个被及时送出宫去,便被堵在了这皇宫之中,他不死的话,对于于孝天来说,还有利用价值,但是假如他死的话,那么他这些皇子,恐怕就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
另外崇祯思前想后了很多,认为他现在还不能死,他完全可以效仿当初那些忍辱负重的皇帝那样,韬光养晦一番,寻找机会重振河山,假以时日重获大权,将于孝天这个叛逆诛除。
但是假如他一死的话,于孝天完全可以将他的几个皇子之中任何一个立为新皇,彻底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那么大明恐怕就真的完了。
所以崇祯思前想后了很长时候,还是放弃了自尽的念头,决定先韬光养晦,另谋实际重振大明河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