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节(4/5)
,已经完全背弃了他当初造反的初衷。
而张献忠历史上后来入川,建立了一个大西国,更是变成了一个杀人狂,可以说是残暴到了极点,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上,各个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现如今大明已经落在了他于孝天的手中,他的理想即将实现,那么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之辈来说,他们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该被扫入到垃圾堆了。
可以说于孝天现在能走到眼下的这一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可谓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年来时时刻刻的给大明添乱,那么他于孝天也没有机会,能安安稳稳的在福建一隅,悄然无息的扩张着他的实力,直至他羽翼渐丰,挥师北上突如其来的将大明京师攻克,成功的窃取了大明的江山。
他很清楚现在他的身份,在大明很多明白人眼中,他应该是一个绝对负面和叛逆的角色,他身为大明臣子,却对大明不忠,拥兵自重窃据了大明江山,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一个翻版曹操曹文德,而崇祯则是汉献帝。
但是这又如何?于孝天并不在乎这个名声,他要的是结果,他突然北上控制京师,软禁崇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就掐住了大明的脑袋,这使得大明上下立即失去了头脑,地方官府以及官员们群龙无首之下,不知道该采取何种行动来面对这样的局面。
这样做,使得他夺取天下,省掉了太多太多的麻烦,减少了太多太多的杀戮,如果不是使出这个奇招的话,虽然他有信心能靠着他的武力,一步步的打下天下,夺取政权,但是这个过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明虽然官场**,效率极差,朝廷官员无能,但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崇祯这个老大坐镇调度,大明还是有很强的反扑的力量,到时候就算是他打下了天下,恐怕这个天下也会被摧毁小半,不知道有多少大明百姓,要死于战祸之中。
一个国家的重建,会消耗掉太多太多的时间和金钱,这都不符合他的诉求,他要的是中国尽快的恢复平静,然后使得他有力量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更远处的那些尚未开发的土地,而不是把他的一生都浪费在重建这个国家上面,维持这个国家稳定的事情上。
一个人满打满算不过只能活几十年,他现在已经来到这个时代十几年了,老天给他剩下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了,如果一旦错过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就错过了这个时代,以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以及文化积淀,中国人并不善于扩张,一旦他不在的时候,一切可能都停滞下来,那么中国人可能就会永远失去这个难得的机遇。
这才是他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北上控制朝廷,甚至于暂时不登基称帝,把崇祯供起来,继续保留着大明的壳子的原因,至于是功是过,就任由百年之后的后世之人来评述好了。
而李自成的败亡,则代表了流民军时代的基本终结,仅剩下的在英霍山一带活动的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等流民军,在失去了所有同行之后,覆亡也是顷刻之间,只需要集结起湖广、河南、南直隶以及山东等地的精兵,将英霍山一带彻底包围起来,给他们来个坚壁清野,那么他们根本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
所以大明内乱,至此已经基本上画上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虽然很多地方还有小股的乱民尚未最后讨平,但是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小打小闹罢了,根本不足以再闹出多大的幺蛾子。
随着于孝天控制了朝政之后,整个海狼集团都彻底忙碌了起来,海军和商船队全部都行动了起来,源源不断的将于孝天前些年不遗余力储备下来的大批粮食,源源不断的开始被运往北方。
于孝天真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提前储备下了这么多粮食,否则的话就算是他掌控了朝政,但是想要平定北方乱局,没有粮食来打底也根本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崇祯之所以这么多年拿流民军没有办法,并不是官军真的就打不过流民军,官军之中并不乏一些猛将也不乏像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这样的能吏,但是一个根本问题还是缺粮。
历史上不管是杨鹤还是熊文灿,都曾经招降过不少流民军,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流民军降而复叛,害得历史上的杨鹤和熊文灿都因此掉了脑袋。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朝廷拿不出钱粮,来安置这些投降的流民军,就算是勉强筹措一些,但是一旦吃光用完之后,投降的这些流民军又没有吃的,只能选择继续作乱下去。
但是于孝天和崇祯不同,他提前把这些问题看得很清楚,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同时祭出了几个大招,一是严惩囤货居奇哄抬粮价的奸商,平抑北方的粮食价格;二是大力推行新政,给老百姓减负,取消了以往大明不断的加派,让百姓可以回到他们的土地上耕作,而不必再担心入不敷出的问题。
三是他改组都察院和锦衣卫,全力以赴的对官场进行清理,大力抓杀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从根本上整治官场风气,以强力手段刹住了大明官场贪鄙之风,在较短时间之内便使得官场开始呈现出了一片清明的景象,老百姓根本上可以少受很多不必要的勒逼。
通过这几个手段,他对很多奸商以及地方劣绅还有地
而张献忠历史上后来入川,建立了一个大西国,更是变成了一个杀人狂,可以说是残暴到了极点,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上,各个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现如今大明已经落在了他于孝天的手中,他的理想即将实现,那么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之辈来说,他们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该被扫入到垃圾堆了。
可以说于孝天现在能走到眼下的这一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可谓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年来时时刻刻的给大明添乱,那么他于孝天也没有机会,能安安稳稳的在福建一隅,悄然无息的扩张着他的实力,直至他羽翼渐丰,挥师北上突如其来的将大明京师攻克,成功的窃取了大明的江山。
他很清楚现在他的身份,在大明很多明白人眼中,他应该是一个绝对负面和叛逆的角色,他身为大明臣子,却对大明不忠,拥兵自重窃据了大明江山,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一个翻版曹操曹文德,而崇祯则是汉献帝。
但是这又如何?于孝天并不在乎这个名声,他要的是结果,他突然北上控制京师,软禁崇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就掐住了大明的脑袋,这使得大明上下立即失去了头脑,地方官府以及官员们群龙无首之下,不知道该采取何种行动来面对这样的局面。
这样做,使得他夺取天下,省掉了太多太多的麻烦,减少了太多太多的杀戮,如果不是使出这个奇招的话,虽然他有信心能靠着他的武力,一步步的打下天下,夺取政权,但是这个过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明虽然官场**,效率极差,朝廷官员无能,但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崇祯这个老大坐镇调度,大明还是有很强的反扑的力量,到时候就算是他打下了天下,恐怕这个天下也会被摧毁小半,不知道有多少大明百姓,要死于战祸之中。
一个国家的重建,会消耗掉太多太多的时间和金钱,这都不符合他的诉求,他要的是中国尽快的恢复平静,然后使得他有力量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更远处的那些尚未开发的土地,而不是把他的一生都浪费在重建这个国家上面,维持这个国家稳定的事情上。
一个人满打满算不过只能活几十年,他现在已经来到这个时代十几年了,老天给他剩下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了,如果一旦错过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就错过了这个时代,以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以及文化积淀,中国人并不善于扩张,一旦他不在的时候,一切可能都停滞下来,那么中国人可能就会永远失去这个难得的机遇。
这才是他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北上控制朝廷,甚至于暂时不登基称帝,把崇祯供起来,继续保留着大明的壳子的原因,至于是功是过,就任由百年之后的后世之人来评述好了。
而李自成的败亡,则代表了流民军时代的基本终结,仅剩下的在英霍山一带活动的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等流民军,在失去了所有同行之后,覆亡也是顷刻之间,只需要集结起湖广、河南、南直隶以及山东等地的精兵,将英霍山一带彻底包围起来,给他们来个坚壁清野,那么他们根本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
所以大明内乱,至此已经基本上画上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虽然很多地方还有小股的乱民尚未最后讨平,但是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小打小闹罢了,根本不足以再闹出多大的幺蛾子。
随着于孝天控制了朝政之后,整个海狼集团都彻底忙碌了起来,海军和商船队全部都行动了起来,源源不断的将于孝天前些年不遗余力储备下来的大批粮食,源源不断的开始被运往北方。
于孝天真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提前储备下了这么多粮食,否则的话就算是他掌控了朝政,但是想要平定北方乱局,没有粮食来打底也根本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崇祯之所以这么多年拿流民军没有办法,并不是官军真的就打不过流民军,官军之中并不乏一些猛将也不乏像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这样的能吏,但是一个根本问题还是缺粮。
历史上不管是杨鹤还是熊文灿,都曾经招降过不少流民军,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流民军降而复叛,害得历史上的杨鹤和熊文灿都因此掉了脑袋。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朝廷拿不出钱粮,来安置这些投降的流民军,就算是勉强筹措一些,但是一旦吃光用完之后,投降的这些流民军又没有吃的,只能选择继续作乱下去。
但是于孝天和崇祯不同,他提前把这些问题看得很清楚,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同时祭出了几个大招,一是严惩囤货居奇哄抬粮价的奸商,平抑北方的粮食价格;二是大力推行新政,给老百姓减负,取消了以往大明不断的加派,让百姓可以回到他们的土地上耕作,而不必再担心入不敷出的问题。
三是他改组都察院和锦衣卫,全力以赴的对官场进行清理,大力抓杀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从根本上整治官场风气,以强力手段刹住了大明官场贪鄙之风,在较短时间之内便使得官场开始呈现出了一片清明的景象,老百姓根本上可以少受很多不必要的勒逼。
通过这几个手段,他对很多奸商以及地方劣绅还有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