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节(4/5)
理等方面的入门知识,学制三到五年,招收六岁以上到十岁之间的孩童入学。
这样的义学其实就是后世小学的前身,传授的也都是浅显一些的知识,文理并重,同样也不会全面推翻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毕竟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积累下来了太多精华,这些东西于孝天并不抵触,也绝不想在他这一世,把中华灿烂文化给摧毁,毕竟中国很多人文理念,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与此同时,强力推广理科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以后只会读死书这样的弊端,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暂时他无力做到普及全民教育,但是起码也先让一部分开明一些的人家,愿意让孩子上学的人家,得到第一步的义务教育,享受到他推行的教育的好处。
毕竟古代读书这种事,基本上被垄断在一个较高阶层之中,能读起书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或者是官宦世家,他们有财力和能力享受到读书的好处,但是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因为没有财力,举家上下都要从小就让孩子在土地中劳作,根本也没有时间让子弟接受教育,更没有能力让他们读起书。
毕竟古代因为印刷业的限制,书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没有点积蓄的人家,根本连书都买不起,许多寒门子弟,都要靠着到处说好话,求爷爷告奶奶的去借书,然后自行抄下来,才能获得读书的机会,所以一般人家靠着自家的经济能力,根本无力支撑起一个子弟读书,更别说让子弟脱产接受教育了,有个男孩儿的家,还指望着男孩子早早的能帮着他们下地干活,来养家糊口呢。
所以在各府推行义学,就先让一部分愿意送子弟读书的人家,首先获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力,只要他们愿意送子弟上学,那么食宿方面就都由国家承担,并且读书免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费的书本,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要舍得让家中的孩子脱产,送入义学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于今后这批学生在结束了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如何进阶开展更深层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后的事情,起码有三到五年的缓冲时间,到时候于孝天认为,在他的努力之下,国家财政到时候将会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过国子监这几年时间的培养,也会先期培养出一批拥有较高层次的学者,用来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级教育之中,充当老师推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大中新立,现如今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于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笔,从财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投入如此多的巨额资金,来在各府兴办义学,广招天下寒门学子入学。
这种行为很明显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虽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但是他现在如此兴办义学,又充分的说明了他对于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种招贤若渴的迫切感。
很显然于孝天并不满意以前历朝历代选材的那种方式,也不满足当下那些读书人的所学,所以他通过改动科举制度,来寻求他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且通过兴办义学,传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的学识,为今后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实基础。
(感谢一醉人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币制
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于孝天想要做什么,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纷纷赶紧将他们的子弟送入各地刚刚筹建起来的义学之中,去接受于孝天推行的全新的教育,这样一来,谁下手快,谁就最有可能首先受益。
所以别看每年现在大中朝廷可以收到的赋税,远超过大明时代的财政收入,但是有于孝天这个花钱阎王在,户部还是被压得头皮发紧,要不是把口袋捂得紧的话,这一年下来收到的财政收入,估摸着根本就不够于孝天折腾的。
于孝天为了节省财政浪费支出,把以前专门为了伺候皇室的八局四司十二监纷纷撤并,除了御马监之外,都进行了裁撤,而兵仗局则划归兵部之下的后勤部进行管理,以前大明遗留下来的各种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坊,和现如今他一力打造出的兵工厂进行合并,工匠分流到各个新建的兵工厂之中继续留用,为大中军队继续提供武器生产。
其余的那些局监等专门伺候皇室的部门,则尽数裁掉,省的占用太多的财政支出,算是把能挤掉的东西都挤掉了,大力从他开始,推行从俭的生活,作为皇帝都这么做了,下面的人也就不敢再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单单是这些事情,每年就节省下来大笔支出。
于孝天从在充当监国的时候,就大力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在登基称帝立国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筹办国有银行,把原来的茂盛源旗下的钱庄改造为了大中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设点,成为大中朝最大规模的银行,并且开始着手筹备推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明朝最初的时候也曾经发行过大量的宝钞,也就是纸-币,并且也想了不少办法,试图控制纸钞贬值,但是最终这件事却做的很垃圾,从朝廷自己开始,就没有尊重纸-币的价值,反倒是把发行纸钞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发钱的时候发纸钞,但是收取税赋的时候,却不肯收纸钞,这么一来纸钞很快就
这样的义学其实就是后世小学的前身,传授的也都是浅显一些的知识,文理并重,同样也不会全面推翻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毕竟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积累下来了太多精华,这些东西于孝天并不抵触,也绝不想在他这一世,把中华灿烂文化给摧毁,毕竟中国很多人文理念,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与此同时,强力推广理科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以后只会读死书这样的弊端,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暂时他无力做到普及全民教育,但是起码也先让一部分开明一些的人家,愿意让孩子上学的人家,得到第一步的义务教育,享受到他推行的教育的好处。
毕竟古代读书这种事,基本上被垄断在一个较高阶层之中,能读起书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或者是官宦世家,他们有财力和能力享受到读书的好处,但是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因为没有财力,举家上下都要从小就让孩子在土地中劳作,根本也没有时间让子弟接受教育,更没有能力让他们读起书。
毕竟古代因为印刷业的限制,书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没有点积蓄的人家,根本连书都买不起,许多寒门子弟,都要靠着到处说好话,求爷爷告奶奶的去借书,然后自行抄下来,才能获得读书的机会,所以一般人家靠着自家的经济能力,根本无力支撑起一个子弟读书,更别说让子弟脱产接受教育了,有个男孩儿的家,还指望着男孩子早早的能帮着他们下地干活,来养家糊口呢。
所以在各府推行义学,就先让一部分愿意送子弟读书的人家,首先获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力,只要他们愿意送子弟上学,那么食宿方面就都由国家承担,并且读书免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费的书本,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要舍得让家中的孩子脱产,送入义学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于今后这批学生在结束了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如何进阶开展更深层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后的事情,起码有三到五年的缓冲时间,到时候于孝天认为,在他的努力之下,国家财政到时候将会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过国子监这几年时间的培养,也会先期培养出一批拥有较高层次的学者,用来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级教育之中,充当老师推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大中新立,现如今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于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笔,从财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投入如此多的巨额资金,来在各府兴办义学,广招天下寒门学子入学。
这种行为很明显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虽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但是他现在如此兴办义学,又充分的说明了他对于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种招贤若渴的迫切感。
很显然于孝天并不满意以前历朝历代选材的那种方式,也不满足当下那些读书人的所学,所以他通过改动科举制度,来寻求他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且通过兴办义学,传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的学识,为今后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实基础。
(感谢一醉人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币制
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于孝天想要做什么,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纷纷赶紧将他们的子弟送入各地刚刚筹建起来的义学之中,去接受于孝天推行的全新的教育,这样一来,谁下手快,谁就最有可能首先受益。
所以别看每年现在大中朝廷可以收到的赋税,远超过大明时代的财政收入,但是有于孝天这个花钱阎王在,户部还是被压得头皮发紧,要不是把口袋捂得紧的话,这一年下来收到的财政收入,估摸着根本就不够于孝天折腾的。
于孝天为了节省财政浪费支出,把以前专门为了伺候皇室的八局四司十二监纷纷撤并,除了御马监之外,都进行了裁撤,而兵仗局则划归兵部之下的后勤部进行管理,以前大明遗留下来的各种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坊,和现如今他一力打造出的兵工厂进行合并,工匠分流到各个新建的兵工厂之中继续留用,为大中军队继续提供武器生产。
其余的那些局监等专门伺候皇室的部门,则尽数裁掉,省的占用太多的财政支出,算是把能挤掉的东西都挤掉了,大力从他开始,推行从俭的生活,作为皇帝都这么做了,下面的人也就不敢再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单单是这些事情,每年就节省下来大笔支出。
于孝天从在充当监国的时候,就大力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在登基称帝立国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筹办国有银行,把原来的茂盛源旗下的钱庄改造为了大中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设点,成为大中朝最大规模的银行,并且开始着手筹备推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明朝最初的时候也曾经发行过大量的宝钞,也就是纸-币,并且也想了不少办法,试图控制纸钞贬值,但是最终这件事却做的很垃圾,从朝廷自己开始,就没有尊重纸-币的价值,反倒是把发行纸钞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发钱的时候发纸钞,但是收取税赋的时候,却不肯收纸钞,这么一来纸钞很快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