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157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诸位,如今大明环境变了,人不变又如何?以前的国王也吃陶罐煮豆子,现在平民吃什么?至少要现在的平民,也读书识字。至于吾等读书人的未来,吕某相信,吾等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吕柟想通了。
    大多数人总是害怕面对坏的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做之前就想着,万一失败怎么办?可他们不知道,不行动,也是失败,因为你的心,先败了。
    孔子当年一开始一腔热血,晚年经历各种伤痛、挫折,放弃大同理想,退而求其次的,“次”。最低等级的一个理想社会,结果是,“求其下,必败。”
    可是两千年来的华夏人,上下求索,有多少人不甘于这份“失败”,一心要去改变?
    五马分尸又如何?商鞅、范仲淹、王安石……至少去尝试。
    如今的大明人既然有机会,至少要“求其上,求其中”!
    文人们上下求索大明的新文化,基于大明的实际情况,抛开书本教义,和当年的圣人们一样,在后代不活在祖先荣耀里的情况下,在“亲友血统”不再应该庇佑一切的情况下。
    大明作坊加多,一部分人离开家族,组成新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从尧舜禹,从春秋战国开始,探寻大明的未来文化。
    大明的老百姓奇怪这些文人的动静,总觉得怪怪的。文人们只笑——他们作为读书人,高高在上脱离人群太久,脚步踏在土地上的感受,真好。
    冬天过去,腊月来临,皇上在南京过一个春节。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06-10 21:35:47~2021-06-11 23:22:4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东郭有耳20瓶;失眠的雨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3章
    皇上对南京文人的变化很欣赏,就是烦恼人都来围堵徐景珩。腊月里祭祀多,干脆搬回来皇宫。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里,各地方市面骤现繁荣,南京更是。
    因为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大明人叫腊月市。先是卖腊肉、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核桃、枣、柿饼、栗子、乾菱角米等等,鸡鸭鱼肉,大佛花等等。
    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天地百分等等。
    糖瓜、江米竹节糕、芝麻橘、松柏枝、窗户眼……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民间谚语“腊月水土贵三分”,于皇家也一样。
    张佐等等宫人,每年都是提前准备好各色物事儿。
    皇家和各家各户一样,祭拜列祖列宗、五位家神——门、户、天窗、灶、行。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各家各户送礼你来我往,皇上更是要发赏赐。
    比如腊月节,腊月节前一天,提前发放熬粥用的米。
    腊月节这天一大早,膳房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好粥,皇上先供在先祖面前、门窗、圆树、井灶之上,再特派大臣前往各个大臣家里。
    这一天,民间除了互送腊八粥,还送自家腌制的“激白菜”,再有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格。
    皇上因为徐景珩饮食风格的影响,尽管喜欢民间吃食,对此也还是不折腾。
    南京人、江南人,也都尽可能地给皇上送礼,比如谁的书法好对联写得好,谁的糕点酱菜做得好……
    魏国公夫人送来自家暖房里培养的“薰花”,大朵大朵的牡丹,红黄相间,大气艳丽,长势喜人,更有自家菜园子出的青韭、蒜黄、冬葱等等鲜嫩蔬菜。
    皇上,露出半嘴牙齿,大眼睛咕噜咕噜转地笑。
    徐景珩摸摸皇上的小脑袋,小小的无奈。
    魏国公府东面的菜园子,也就是章怀秀记忆里的“白鹭洲公园”原址,靠着东面皇城城墙和秦淮河,山水草木茂盛。虽然是菜圃,溪流曲折,塔影山光,垂杨春媚,芦花秋飞……颇有幽趣。
    更有魏国公幼弟早年在西侧修建的小草堂……四方奇石于堂后,叠山凿渠,引水间山曲中建亭阁,环杂山上,下通以竹径,其幽邃,为金陵池馆胜处也。
    十年前魏国公拆自己门前小园子的时候,要一起拆,一家人护着只给拆一半儿,魏国公考虑这是在自家里,当下训斥幼弟一顿,收走一应锦绣辉煌之物,如今真有几分草堂意境,更有山肴野蔌,白鹭鸟飞飞……
    皇上去看过一次后,对于魏国公府在南京的府邸之大,那是记忆深刻。
    “为什么当年仁孝皇后,要将位于中山王府东面靠城墙的一片土地,赐给徐家做蔬圃?”皇上小小的好奇。
    徐景珩回忆:“仁孝皇后,是徐家长女,一直最是照顾弟弟妹妹,特别是当年打仗的时候,缺衣少食……
    永乐皇帝登基后,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