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节(2/3)
的想法……”
常山王说,“能让他们变成这样满怀信心,花木兰,你居功至伟。”
“非我之功,而是高校尉之功。若不是他东奔西走,安抚百姓、昭示众人,即使我再如何厉害,也做不到这样井井有条。天知道,我虽是什么将军,可手底下到现在还没来人呢……”
贺穆兰自嘲地笑了起来。
“我只是在这几天领了兵权而已。等陛下的旨意一到,我就要乖乖回京了。”
高深是拓跋素推举上去的,可以算是他的嫡系人马。在鲜卑人的习俗中,谁有提携之恩,被提携之人就会打上谁的烙印,比如库莫提提携过贺穆兰,再比如说古弼提携过若干人,亦或者崔浩收了狄子玉为弟子。
贺穆兰推举高深的功劳,常山王与有荣焉。王斤不是靠谱的人,拓跋素从第一天就知道,可他又不能直接反对,否则一来得罪了他的姑姑和姑姑一系的拓跋提派系,二来又有偏袒之疑,所以只能先将高深安在长安,颇有监视之意。
今日这场大变,在常山王看来迟早会发生。但在他的推测中,大约是王斤长期横征暴敛后,会导致长安的百姓出逃,当逃的人数多了,他再上折举报,京中必有白鹭官下来彻查此事。
有高深做证人,又有横征暴敛的财帛做物证,王斤之罪必能定下。
可一切发生的太快,几乎是王斤才刚刚造成民怨沸腾,长安城的百姓就已经反了,而且反的如此“和平”。
长安没酿成大祸,拓跋素心中大定。可长安没动乱起来,拓跋素也有些遗憾。要把王斤这样的祸害直接一棒子打死,就凭“妄动军队”、“杀人未遂”这样的罪名,还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这时,拓跋素不知道是该感激花木兰,还是埋怨花木兰了。
贺穆兰却是不知道拓跋素的纠结,也不知道一个长安背后牵扯着整个宗室派系之争,她为人坦荡磊落,即使是拓跋素这样外表豪爽内心细腻的汉子也有意结交,两人一路谈笑不断,随之便入了太守府。
拓跋素只是带兵来平乱的,却不能干预长安城的内政,不过在见过长安的官吏和将军之后,他心里也有了数。
这花木兰嘴上说她什么都没干,那也只是对百姓,在场的官吏和将领,只要是王斤那派,或者投靠过他那派的,都没有出现在太守府。
不是被看管起来了,就是已经跑了。
花木兰自然不知道王斤有哪些走狗,这件事肯定有高深提点。但贺木兰一介武将,不过是持节迎接赫连定的使臣身份,竟然敢将王斤的部下收押以防生乱,这份决断和心性,以及笃信拓跋焘对他的信任,都让人刮目相看。
就凭这点,此子日后定有大造化。
所以说贺穆兰是有天命所护之人,拓跋素把她看的太高太高,几乎当做生而知之的老练政客,可正如她说的,她什么都没做。
那日王斤狗急跳墙,和他一起围攻大牢的就有不少是那些心腹将领和官吏们。这些人有的是被蒙骗,有的却是王斤胁迫着来的。王斤把他们全部拉下水,就是为了日后出了事能法不责众。
可王斤被贺穆兰的武勇吓跑了,这些人也就一下子散了个干净。贺穆兰整顿长安时,这些人要么闭门不出,要么称病辞官,甚至于有弃官跑了的,以至于贺穆兰还没使出“雷霆手段”呢,长安官场陡然一清了。
不是所有人都是恶官,长安城还是有许多能吏的,否则王斤这样的草包治理长安,长安早就乱了。
往日扯后腿的猪队友吓破了胆子,这些能吏和清官因为心中无愧,为政反倒更加尽心尽力,没有了掣肘,连效率都高了不少,这才有拓跋素入城反倒觉得长安变得更加有秩序的原因。
更深远的原因,却来自于长安的士族。
高深只能影响到军中和底层的百姓,对于那些在长安的大族和世代为官的士族来说,王斤一天到晚觊觎着这些大族的财产,是他们早就忌惮万分的对象,贺穆兰扳倒了王斤,还了长安一个清净,也还了他们一份心安,加之贺穆兰是迟早要走的,这些人投桃报李,乐于帮助贺穆兰维护长安的稳定。
这些士族之中多有子弟在长安为官,上面用心,下面使力,百姓又正热血于胸,以至于整个长安就像打了鸡血,搁以前,便是拓跋焘亲自来治理,也绝没有这般的效果。
所谓政治和治理地方,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戏剧性。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事实上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旦你了解了“规则”,不需要你去做什么,“规则”自己就会推动事情朝你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做,却如同顺水行舟,一切顺理成章的不可思议。
贺穆兰不太明白政治,拓跋素对贺穆兰不怎么了解,所以将她想的十分高深莫测,可和她共事几天的高深却是大致了解了贺穆兰的性格,对于这一切,他只能说,这花木兰的运气好的可怕,实力又高的惊人,到了他羡慕的地步。
他辛辛苦苦散尽钱财,又请客又做人,平日不偏不倚,花了一载的时间,才收服了大半长安的戍卫军;
花木兰什么都没干,登城憋了半天就喊了一嗓子“长安无事,众位各行其职,不得生乱”,结
常山王说,“能让他们变成这样满怀信心,花木兰,你居功至伟。”
“非我之功,而是高校尉之功。若不是他东奔西走,安抚百姓、昭示众人,即使我再如何厉害,也做不到这样井井有条。天知道,我虽是什么将军,可手底下到现在还没来人呢……”
贺穆兰自嘲地笑了起来。
“我只是在这几天领了兵权而已。等陛下的旨意一到,我就要乖乖回京了。”
高深是拓跋素推举上去的,可以算是他的嫡系人马。在鲜卑人的习俗中,谁有提携之恩,被提携之人就会打上谁的烙印,比如库莫提提携过贺穆兰,再比如说古弼提携过若干人,亦或者崔浩收了狄子玉为弟子。
贺穆兰推举高深的功劳,常山王与有荣焉。王斤不是靠谱的人,拓跋素从第一天就知道,可他又不能直接反对,否则一来得罪了他的姑姑和姑姑一系的拓跋提派系,二来又有偏袒之疑,所以只能先将高深安在长安,颇有监视之意。
今日这场大变,在常山王看来迟早会发生。但在他的推测中,大约是王斤长期横征暴敛后,会导致长安的百姓出逃,当逃的人数多了,他再上折举报,京中必有白鹭官下来彻查此事。
有高深做证人,又有横征暴敛的财帛做物证,王斤之罪必能定下。
可一切发生的太快,几乎是王斤才刚刚造成民怨沸腾,长安城的百姓就已经反了,而且反的如此“和平”。
长安没酿成大祸,拓跋素心中大定。可长安没动乱起来,拓跋素也有些遗憾。要把王斤这样的祸害直接一棒子打死,就凭“妄动军队”、“杀人未遂”这样的罪名,还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这时,拓跋素不知道是该感激花木兰,还是埋怨花木兰了。
贺穆兰却是不知道拓跋素的纠结,也不知道一个长安背后牵扯着整个宗室派系之争,她为人坦荡磊落,即使是拓跋素这样外表豪爽内心细腻的汉子也有意结交,两人一路谈笑不断,随之便入了太守府。
拓跋素只是带兵来平乱的,却不能干预长安城的内政,不过在见过长安的官吏和将军之后,他心里也有了数。
这花木兰嘴上说她什么都没干,那也只是对百姓,在场的官吏和将领,只要是王斤那派,或者投靠过他那派的,都没有出现在太守府。
不是被看管起来了,就是已经跑了。
花木兰自然不知道王斤有哪些走狗,这件事肯定有高深提点。但贺木兰一介武将,不过是持节迎接赫连定的使臣身份,竟然敢将王斤的部下收押以防生乱,这份决断和心性,以及笃信拓跋焘对他的信任,都让人刮目相看。
就凭这点,此子日后定有大造化。
所以说贺穆兰是有天命所护之人,拓跋素把她看的太高太高,几乎当做生而知之的老练政客,可正如她说的,她什么都没做。
那日王斤狗急跳墙,和他一起围攻大牢的就有不少是那些心腹将领和官吏们。这些人有的是被蒙骗,有的却是王斤胁迫着来的。王斤把他们全部拉下水,就是为了日后出了事能法不责众。
可王斤被贺穆兰的武勇吓跑了,这些人也就一下子散了个干净。贺穆兰整顿长安时,这些人要么闭门不出,要么称病辞官,甚至于有弃官跑了的,以至于贺穆兰还没使出“雷霆手段”呢,长安官场陡然一清了。
不是所有人都是恶官,长安城还是有许多能吏的,否则王斤这样的草包治理长安,长安早就乱了。
往日扯后腿的猪队友吓破了胆子,这些能吏和清官因为心中无愧,为政反倒更加尽心尽力,没有了掣肘,连效率都高了不少,这才有拓跋素入城反倒觉得长安变得更加有秩序的原因。
更深远的原因,却来自于长安的士族。
高深只能影响到军中和底层的百姓,对于那些在长安的大族和世代为官的士族来说,王斤一天到晚觊觎着这些大族的财产,是他们早就忌惮万分的对象,贺穆兰扳倒了王斤,还了长安一个清净,也还了他们一份心安,加之贺穆兰是迟早要走的,这些人投桃报李,乐于帮助贺穆兰维护长安的稳定。
这些士族之中多有子弟在长安为官,上面用心,下面使力,百姓又正热血于胸,以至于整个长安就像打了鸡血,搁以前,便是拓跋焘亲自来治理,也绝没有这般的效果。
所谓政治和治理地方,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戏剧性。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事实上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旦你了解了“规则”,不需要你去做什么,“规则”自己就会推动事情朝你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做,却如同顺水行舟,一切顺理成章的不可思议。
贺穆兰不太明白政治,拓跋素对贺穆兰不怎么了解,所以将她想的十分高深莫测,可和她共事几天的高深却是大致了解了贺穆兰的性格,对于这一切,他只能说,这花木兰的运气好的可怕,实力又高的惊人,到了他羡慕的地步。
他辛辛苦苦散尽钱财,又请客又做人,平日不偏不倚,花了一载的时间,才收服了大半长安的戍卫军;
花木兰什么都没干,登城憋了半天就喊了一嗓子“长安无事,众位各行其职,不得生乱”,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