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节(1/5)
☆、第一百九十一章 金殿对决
仁和帝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不心胸狭隘、不刚愎自用。只是他善于权衡利弊,平衡得失,总想把损失降到最低,从而显得怀柔有余、魄力不足。
万智一家的案子发生之后,就有许多朝廷官员上奏折弹劾沈荣华,又有诸多学子为他们一家伸张正义讨公道,闹得沸沸扬扬。万智一家在京城卑微到毫不起眼,因跟万户侯府是一家,才跟一些名门世家有了拐弯抹角、八杠子打不到的一些关联。他们家出了事,万户侯府没反应,怎么就有这么多人替他们家说话呢?
仁和帝不傻,他明知这里面内幕重重,却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置。削掉沈荣华的封号,把她关进大牢,是想稳定朝廷局面,安抚那些学子。万智一家的案子一直未审,他也没说如何惩治沈荣华,就是想拖延。等风头过去,他再把沈荣华放出来,重重补偿一番,这样一来,林楠也就不好意思跟他翻脸了。
可阴谋毒害万智一家几十口的真凶现形了,还有学子官员闹腾不休,端宁公主和几位皇子参与进来了,这就不好收场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有十几名杀手想刺杀沈荣华,结果人没杀掉,倒把顺天府大牢拆了,把犯人放走了多半。事态演变到这种地步,作为皇帝,必须给天下臣民一个交待,这令仁和帝颇为头疼。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一直消停安定、让仁和帝颇为放心的沈荣华抛出一颗惊天响雷。她要敲登闻鼓、状告皇上,她认为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都是皇上造成的,皇上就要还她一个公道,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历朝历代敢跟皇上要说法要公道的人不少,但敢敲登闻鼓告皇上的人史书上还没有记载。
仁和帝靠坐在龙椅上,单手掐着前额,敛眉沉思。作为皇帝,他不怕沈荣华一个弱女子,但他怵林楠发威,更担心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以及事件的后续。他也知道沈荣华有底气来闹,没有最合理最稳妥的说法,她绝不会善罢某休。
昨夜京城发生了重大且怪异的事,众臣工都提心吊胆,皇上不高兴,他们哪敢放松?散了早朝,不管有没有公事,他们谁也不敢回府,都在宫中待命。沈荣华要状告皇上的消息传来,他们都惊奇不已,各有想法,却不敢有丝毫表现。看到仁和帝隐怒思虑,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了,只怕一不小心被无辜牵连。
登闻鼓响,仁和帝沉着脸坐直了身体,众臣子也都打起了精神。
朱阁老出列,上前启奏,“皇上,此案不能接,此风不能助长。天下百姓这么多,若每个人受一点点委屈就要状告皇上,这天下还有规矩礼法可言吗?若沈氏有冤,大可以求皇上亲审,还她公道,可她现在要告皇上,这不是蔑视王法朝纲吗?再说,万智一家的案子未结,沈氏是否无罪也没定论,更不能容她造次。”
“臣附议朱阁老,天地之间最尊贵的人莫过于皇上,沈氏要状告皇上,敢问由谁接她的状纸?由谁审理此案?依旧之见,沈氏纯粹是无理取闹。”
“臣附议朱阁老,且不说沈氏是否有冤,单她要状告皇上就是心存不轨,臣恳请皇上重惩于她,绝不姑息。沈氏之所以胆大包天、目空一切,就是因为朝廷对林闻封赏太过厚重,导致沈氏有恃无恐,臣恳请皇上削去给林闻的一切封赏。”
“臣附议朱阁老,沈氏原是名不见经传的闺阁女子,只因林闻被追封,她得以加封芳华县主,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可见朝廷对林闻的追封赏赐是她变化的主因。臣恳请皇上严惩于她,向天下人正规矩礼数,以儆效尤。”
“臣附议朱阁老。”
“臣附议。”
……
自登闻鼓响,大概有一柱香的功夫,就有多一半臣子支持朱阁老,怒斥沈荣华,还有人恳请仁和帝撤销对林闻的追封赏赐。这一多半的臣子并不都是五皇子一派的人,他们之中也有人因不满沈荣华的荒唐才支持朱阁老的提议。还有一少半的臣子没表明态度,或者在观望,他们是哪一派别或是纯臣就不好定性了。
一名太监快步走进金銮殿,跪禀道:“启禀皇上,宫门外敲登闻鼓的人说皇上若再不让他们进来,他就砸碎登闻鼓,打上金殿,揭露一堆后宫的龌龊事。”
“沈氏好大的胆子,她居然要砸碎登闻鼓,打上金銮殿,臣看她不只是蔑视朝廷,还有图谋不轨之心。”没等仁和帝说话,朱阁老就怒了,一张义愤填膺的老脸格外阴沉,“皇上,若不将沈氏处死,就没有朝纲王法可讲了,臣请皇上……”
“老朱,你先等等。”一直闭目养神的谨亲王开腔了,他指了指来回话的太监,问:“刚才那番话真是沈氏说的?是你亲耳听到的还是侍卫传进来的话?”
“回王爷,那番话是敲登闻鼓的人说的,敲登闻鼓的人不是沈氏,是一名年轻男子。侍卫传话进来说沈氏只在宫门外跪着,等皇上申冤,什么也没说。”
“哦!”谨亲王微微点头,谁也没看,也没再说什么,继续闭眼沉思。裕郡王被削了王爵,裕郡王妃死了,萧彤到寺庙为母守孝去了,好端端的裕郡王府弄得一团糟,这都跟沈荣华脱不开干系。但谨亲王是憨直爽朗之人,心中自有是非黑白,他没怪过沈荣华,可有关沈荣华之事
仁和帝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不心胸狭隘、不刚愎自用。只是他善于权衡利弊,平衡得失,总想把损失降到最低,从而显得怀柔有余、魄力不足。
万智一家的案子发生之后,就有许多朝廷官员上奏折弹劾沈荣华,又有诸多学子为他们一家伸张正义讨公道,闹得沸沸扬扬。万智一家在京城卑微到毫不起眼,因跟万户侯府是一家,才跟一些名门世家有了拐弯抹角、八杠子打不到的一些关联。他们家出了事,万户侯府没反应,怎么就有这么多人替他们家说话呢?
仁和帝不傻,他明知这里面内幕重重,却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置。削掉沈荣华的封号,把她关进大牢,是想稳定朝廷局面,安抚那些学子。万智一家的案子一直未审,他也没说如何惩治沈荣华,就是想拖延。等风头过去,他再把沈荣华放出来,重重补偿一番,这样一来,林楠也就不好意思跟他翻脸了。
可阴谋毒害万智一家几十口的真凶现形了,还有学子官员闹腾不休,端宁公主和几位皇子参与进来了,这就不好收场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有十几名杀手想刺杀沈荣华,结果人没杀掉,倒把顺天府大牢拆了,把犯人放走了多半。事态演变到这种地步,作为皇帝,必须给天下臣民一个交待,这令仁和帝颇为头疼。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一直消停安定、让仁和帝颇为放心的沈荣华抛出一颗惊天响雷。她要敲登闻鼓、状告皇上,她认为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都是皇上造成的,皇上就要还她一个公道,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历朝历代敢跟皇上要说法要公道的人不少,但敢敲登闻鼓告皇上的人史书上还没有记载。
仁和帝靠坐在龙椅上,单手掐着前额,敛眉沉思。作为皇帝,他不怕沈荣华一个弱女子,但他怵林楠发威,更担心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以及事件的后续。他也知道沈荣华有底气来闹,没有最合理最稳妥的说法,她绝不会善罢某休。
昨夜京城发生了重大且怪异的事,众臣工都提心吊胆,皇上不高兴,他们哪敢放松?散了早朝,不管有没有公事,他们谁也不敢回府,都在宫中待命。沈荣华要状告皇上的消息传来,他们都惊奇不已,各有想法,却不敢有丝毫表现。看到仁和帝隐怒思虑,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了,只怕一不小心被无辜牵连。
登闻鼓响,仁和帝沉着脸坐直了身体,众臣子也都打起了精神。
朱阁老出列,上前启奏,“皇上,此案不能接,此风不能助长。天下百姓这么多,若每个人受一点点委屈就要状告皇上,这天下还有规矩礼法可言吗?若沈氏有冤,大可以求皇上亲审,还她公道,可她现在要告皇上,这不是蔑视王法朝纲吗?再说,万智一家的案子未结,沈氏是否无罪也没定论,更不能容她造次。”
“臣附议朱阁老,天地之间最尊贵的人莫过于皇上,沈氏要状告皇上,敢问由谁接她的状纸?由谁审理此案?依旧之见,沈氏纯粹是无理取闹。”
“臣附议朱阁老,且不说沈氏是否有冤,单她要状告皇上就是心存不轨,臣恳请皇上重惩于她,绝不姑息。沈氏之所以胆大包天、目空一切,就是因为朝廷对林闻封赏太过厚重,导致沈氏有恃无恐,臣恳请皇上削去给林闻的一切封赏。”
“臣附议朱阁老,沈氏原是名不见经传的闺阁女子,只因林闻被追封,她得以加封芳华县主,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可见朝廷对林闻的追封赏赐是她变化的主因。臣恳请皇上严惩于她,向天下人正规矩礼数,以儆效尤。”
“臣附议朱阁老。”
“臣附议。”
……
自登闻鼓响,大概有一柱香的功夫,就有多一半臣子支持朱阁老,怒斥沈荣华,还有人恳请仁和帝撤销对林闻的追封赏赐。这一多半的臣子并不都是五皇子一派的人,他们之中也有人因不满沈荣华的荒唐才支持朱阁老的提议。还有一少半的臣子没表明态度,或者在观望,他们是哪一派别或是纯臣就不好定性了。
一名太监快步走进金銮殿,跪禀道:“启禀皇上,宫门外敲登闻鼓的人说皇上若再不让他们进来,他就砸碎登闻鼓,打上金殿,揭露一堆后宫的龌龊事。”
“沈氏好大的胆子,她居然要砸碎登闻鼓,打上金銮殿,臣看她不只是蔑视朝廷,还有图谋不轨之心。”没等仁和帝说话,朱阁老就怒了,一张义愤填膺的老脸格外阴沉,“皇上,若不将沈氏处死,就没有朝纲王法可讲了,臣请皇上……”
“老朱,你先等等。”一直闭目养神的谨亲王开腔了,他指了指来回话的太监,问:“刚才那番话真是沈氏说的?是你亲耳听到的还是侍卫传进来的话?”
“回王爷,那番话是敲登闻鼓的人说的,敲登闻鼓的人不是沈氏,是一名年轻男子。侍卫传话进来说沈氏只在宫门外跪着,等皇上申冤,什么也没说。”
“哦!”谨亲王微微点头,谁也没看,也没再说什么,继续闭眼沉思。裕郡王被削了王爵,裕郡王妃死了,萧彤到寺庙为母守孝去了,好端端的裕郡王府弄得一团糟,这都跟沈荣华脱不开干系。但谨亲王是憨直爽朗之人,心中自有是非黑白,他没怪过沈荣华,可有关沈荣华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