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2/4)
袍的青山寺主持方心大师对弈。
方心大师生的慈眉善目,须发皆白,笑起来时就如一尊弥勒佛。他含笑落下一子,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棋盘,漫声道:“数年未见,李施主棋艺更加精进了。”
那年轻书生用棋子敲了敲桌案,那握着白子的手指修长而白皙,语声清淡的一如茶水:“数年未见,大师这的茶水也越来越讨人喜欢了。”
方心大师瞥了眼案上没动过一口的茶水,心知对方这是反语讥嘲。他涵养极好,闻言也不生气,反而不动如山的道:“李施主一贯不爱出门,这回怎有闲来此喝茶?”
这时候,姓李的书生才懒懒的抬起头来。
窗外的阳光被窗棂挤成一束一束的,将整个房间都照得透亮。当光影流转在那书生的面上的时候,那浮在空中被照得如同金粉的尘埃仿佛都要绽出花来,一朵一朵,美得令人战栗,犹如电光抚摸过神经末梢。
蓬荜生辉,陋室见光,不过如此。
姓李的书生的说话的时候带着一种慵懒自然的语调,慢悠悠的:“那郑家小姐也不知从哪里知道我会医术,寻人找了我好多次。我嫌烦,想着家里的小子马上就要十岁了,干脆带他出京见见世面。”
方心大师静静的看了他一眼,哑然失笑,摇摇头道:“李从渊啊李从渊,你这脾气果然是一点也没变。”
李从渊对于很多大越人来说乃是活着的传奇。
他出自陇南李氏,其父李文冲乃是永承年间的状元,现今的礼部尚书。然而,李从渊之天资却更胜其父。他自幼过目不忘,闻一知十,笔下文章如锦绣,字字珠玑。他五岁诵读经策,七岁通晓经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的得中进士,金殿之上力压松江沈家的沈承宇被点为状元,成就了李家“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状元”的美名。
然而,世人口里说的最多的还是李从渊的容貌。想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李从渊策马自京中过,不知多少少女迷了心,乱了神。那时候,京里传的一句话就是:不识李郎之才者,无目者也。不知李郎之美者,非人者也。
由此可见,在时人眼中,李从渊之貌美更胜过其才。
还有传言说官家的外甥女临平郡主当时就瞧上了李从渊,非他不嫁。可惜李从渊早有未婚妻,转头就娶妻生子。因为这个,李从渊得罪了官家与温静大长公主,硬是在翰林院里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
李从渊听到方心大师的感叹,轻拂长袖,洒然一笑:“脾气天生,何必为了旁人去改?”
方心大师不觉也跟着莞尔一笑,随即又蹙眉微微叹气:“这么多年了,你那心结,还未解?”
旁人不知道,方心大师却知道——李从渊学医不是为了别的乃是为了他的发妻许氏。
许氏和李从渊指腹为婚,自小一起长大,两情相悦,真正的良缘天定。只可惜许氏体弱,乃是胎中带的病,久治不愈。李从渊为了替许氏治病不知寻了多少神医灵药。后来,眼见着许氏受尽病痛折磨,李从渊干脆辞官闭门,自己拿起医书自学,只盼着能设法为爱妻解除病痛。李从渊天纵奇才,一心专研之下居然也颇有成就。只可惜,许氏意外有孕,撑着病躯为李从渊留下个儿子便抱憾离世了。
至此以后,李从渊就再也不碰医书了——他救不了自己最想救的人,自然也不愿再去费心。
“那倒不是,年纪大了,也没年轻时候那么偏激了。这些年,我闲了也会去郊外替人义诊什么的。”李从渊摇摇头,顶着一张年轻俊美的脸说着老气横秋的话,语气依旧是沉静无波,“只不过那郑家小姐才十岁。你觉得她是从何处听到我的事的?”
方心大师沉吟片刻,沉声道:“你是说,是她背后的郑家借着她的名头找你?”
李从渊淡淡一笑:“那也不一定。不过这时候找我,猜也能猜出她的意图——太子病重,圣人和郑家都已经病急乱投医。我这人闲云野鹤惯了,不想去趟那浑水。”他懒懒的伸了个懒腰,干脆的丢掉手中的棋子,“不下了,不下了......我先去眯一会儿眼。”
方心大师正要起身却忽而道:“景行呢?”
“怪道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是那小子不在。”李从渊若有所思的自语着,随即又漫不经心的道,“怕是乱走迷路了。你寻个人去把他叫回来便是了。”
方心大师只得摇头苦笑,叹气道:“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都迷得一手好路。
虽是夏日炎炎,但山水之间那浑然天成的秀色却是半点也不会因此减色。那一片一片的绿连在一起,浓而翠,洒下一大片的绿荫,看着便叫人觉得凉爽。
沈家三姐妹今日正好跟着沈老夫人一起去青山寺还愿。几人在路口下了马车,一起沿着青石铺砌的石道走着,边上都是讨生意的小贩,男女老少都齐全,热热闹闹的。
沈采蘩性子静又有长姐风范,侧头轻声和两个妹妹交代了一句:“跟紧,别乱走落下了。”她已经十岁了,不宜叫外男看见,这时候自然是带了帷帽的,说起话来也轻的只有边上的人听得见。
沈采薇和沈采蘅都没见过这场景,一边悄悄打量着,一边赶忙点头。沈采蘅心最活,一
方心大师生的慈眉善目,须发皆白,笑起来时就如一尊弥勒佛。他含笑落下一子,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棋盘,漫声道:“数年未见,李施主棋艺更加精进了。”
那年轻书生用棋子敲了敲桌案,那握着白子的手指修长而白皙,语声清淡的一如茶水:“数年未见,大师这的茶水也越来越讨人喜欢了。”
方心大师瞥了眼案上没动过一口的茶水,心知对方这是反语讥嘲。他涵养极好,闻言也不生气,反而不动如山的道:“李施主一贯不爱出门,这回怎有闲来此喝茶?”
这时候,姓李的书生才懒懒的抬起头来。
窗外的阳光被窗棂挤成一束一束的,将整个房间都照得透亮。当光影流转在那书生的面上的时候,那浮在空中被照得如同金粉的尘埃仿佛都要绽出花来,一朵一朵,美得令人战栗,犹如电光抚摸过神经末梢。
蓬荜生辉,陋室见光,不过如此。
姓李的书生的说话的时候带着一种慵懒自然的语调,慢悠悠的:“那郑家小姐也不知从哪里知道我会医术,寻人找了我好多次。我嫌烦,想着家里的小子马上就要十岁了,干脆带他出京见见世面。”
方心大师静静的看了他一眼,哑然失笑,摇摇头道:“李从渊啊李从渊,你这脾气果然是一点也没变。”
李从渊对于很多大越人来说乃是活着的传奇。
他出自陇南李氏,其父李文冲乃是永承年间的状元,现今的礼部尚书。然而,李从渊之天资却更胜其父。他自幼过目不忘,闻一知十,笔下文章如锦绣,字字珠玑。他五岁诵读经策,七岁通晓经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的得中进士,金殿之上力压松江沈家的沈承宇被点为状元,成就了李家“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状元”的美名。
然而,世人口里说的最多的还是李从渊的容貌。想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李从渊策马自京中过,不知多少少女迷了心,乱了神。那时候,京里传的一句话就是:不识李郎之才者,无目者也。不知李郎之美者,非人者也。
由此可见,在时人眼中,李从渊之貌美更胜过其才。
还有传言说官家的外甥女临平郡主当时就瞧上了李从渊,非他不嫁。可惜李从渊早有未婚妻,转头就娶妻生子。因为这个,李从渊得罪了官家与温静大长公主,硬是在翰林院里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
李从渊听到方心大师的感叹,轻拂长袖,洒然一笑:“脾气天生,何必为了旁人去改?”
方心大师不觉也跟着莞尔一笑,随即又蹙眉微微叹气:“这么多年了,你那心结,还未解?”
旁人不知道,方心大师却知道——李从渊学医不是为了别的乃是为了他的发妻许氏。
许氏和李从渊指腹为婚,自小一起长大,两情相悦,真正的良缘天定。只可惜许氏体弱,乃是胎中带的病,久治不愈。李从渊为了替许氏治病不知寻了多少神医灵药。后来,眼见着许氏受尽病痛折磨,李从渊干脆辞官闭门,自己拿起医书自学,只盼着能设法为爱妻解除病痛。李从渊天纵奇才,一心专研之下居然也颇有成就。只可惜,许氏意外有孕,撑着病躯为李从渊留下个儿子便抱憾离世了。
至此以后,李从渊就再也不碰医书了——他救不了自己最想救的人,自然也不愿再去费心。
“那倒不是,年纪大了,也没年轻时候那么偏激了。这些年,我闲了也会去郊外替人义诊什么的。”李从渊摇摇头,顶着一张年轻俊美的脸说着老气横秋的话,语气依旧是沉静无波,“只不过那郑家小姐才十岁。你觉得她是从何处听到我的事的?”
方心大师沉吟片刻,沉声道:“你是说,是她背后的郑家借着她的名头找你?”
李从渊淡淡一笑:“那也不一定。不过这时候找我,猜也能猜出她的意图——太子病重,圣人和郑家都已经病急乱投医。我这人闲云野鹤惯了,不想去趟那浑水。”他懒懒的伸了个懒腰,干脆的丢掉手中的棋子,“不下了,不下了......我先去眯一会儿眼。”
方心大师正要起身却忽而道:“景行呢?”
“怪道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是那小子不在。”李从渊若有所思的自语着,随即又漫不经心的道,“怕是乱走迷路了。你寻个人去把他叫回来便是了。”
方心大师只得摇头苦笑,叹气道:“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都迷得一手好路。
虽是夏日炎炎,但山水之间那浑然天成的秀色却是半点也不会因此减色。那一片一片的绿连在一起,浓而翠,洒下一大片的绿荫,看着便叫人觉得凉爽。
沈家三姐妹今日正好跟着沈老夫人一起去青山寺还愿。几人在路口下了马车,一起沿着青石铺砌的石道走着,边上都是讨生意的小贩,男女老少都齐全,热热闹闹的。
沈采蘩性子静又有长姐风范,侧头轻声和两个妹妹交代了一句:“跟紧,别乱走落下了。”她已经十岁了,不宜叫外男看见,这时候自然是带了帷帽的,说起话来也轻的只有边上的人听得见。
沈采薇和沈采蘅都没见过这场景,一边悄悄打量着,一边赶忙点头。沈采蘅心最活,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