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2/4)
卷了。你们没看到他出来?”
“没有。”
顾震命人准备了巡检官船,他立在船头,让桨夫慢慢划,沿着汴河,一路徐徐向东巡看。
今早,他先押着谷二十七,去开封府里上报案情,府尹手下四个推官分左右厅轮流值日,推问狱讼。今天当值的推官姓闻,一个谨小慎微,却又极爱发作的人。闻推官昨夜已经风闻了一些,以为不过是讹传。听过顾震详细禀报后,才知道是真事。死了二十几人倒也罢了,看过那卷银帛上的字后,他大惊失色,忙带着顾震去见府尹王鼎。
王鼎昨晚喝多了酒,尚在家中昏睡,被叫醒后,喝了碗醒酒汤,才披了件袍子,打着呵欠,敲着脑袋出来见他们。和闻推官一样,听到死了人,他仍迷蒙着一双醉眼,也并不当事,等顾震在院子里展开那卷银帛后,他顿时变了色,冒出汗来,宿醉也顿时醒了。他厉声吩咐顾震赶紧追查那白衣道士的下落,自己也忙去换官服,赶着去上奏此事。顾震也低头重听了一遍,重新一一点头承命。终于听到闻推官喝道:“还不快去!”顾震这才急忙去府里申领了巡检官船,坐船出了城,来到虹桥下游。
果然如古德信的亲随甘亮所言,两岸都是农田,一眼望过去,都是青青平野,虽然岸边种着柳树,但弃筏登岸后,想要不被人察觉,很难。要藏起木筏,更难。他让船上弓手和船夫都睁大眼睛,寻找岸边有无木筏。但直到汴河下锁税关,都没看到任何踪迹。
上下船只到税关,都要点检交税,盖印后才许放行。甘亮昨天到这里后,已预先告知值日税官,让他今天在这里等候查问。顾震的船刚到税关小码头,那个税官已经在码头上等着了。
顾震仔细问过,昨天他们的确没见到木筏漂下来,连大些的木棍都没见到。看来那道士是在中途逃逸。顾震便向那税官讨要前天和昨天两日的过往船只目录簿记,那税官很是热心周到,昨晚已经叫人誊抄了一份,立即取出来交给了顾震,并说过去两天,去京城的客货船共有三百四十二只,去下游的船则有二百七十六只。
顾震粗略一看,昨天上午果然有只应天府的客船,船主姓名是梅利强,船工二十四人,船客六人。另载了货物,香料二十箱、铜铁厨具二十套。
顾震又问了几句,见问不出什么来,就道过谢,上船返回。回途中,他不死心,仍命桨夫慢划,沿路再细细查看。他倒不是顾及府尹及推官的严令,只是不肯轻易服输。
这些年朝廷风气大坏,官员数十倍于当年,却再难见到当年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那般清直名臣,如今满朝官员,固然并非全都奸邪贪虐,但大多因循畏懦、庸碌自保,只求没有大过,等着按级升迁,再无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身在其中,顾震屡屡灰心,常常生出归田之心。不过他生性好强,又最见不得不公,军巡使这个职任最合他意,追奸惩恶,好不快哉!
他想起曾和赵不尤争论孔子那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这句话说反了,‘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才对。若只为自己,不成了自私自利之徒,算得了什么仁人君子?”他说。
赵不尤听了笑着摇头道:“早先我也这么想,不过这些年细细琢磨后,才明白此中深意。一心只为他人,乍一看,是仁者胸怀,但其中有两处疑问,其一,你为他人好,他人却未必真觉着好,就如有人不爱吃鱼,你却非要拿鱼给他吃,居心虽善,却是强人所难,适得其反。”
他忙道:“这么说,难道人都不该行善?”
赵不尤又摇摇头:“这就是第二处疑问,何者为善?世人从小被教导行善,大多人一生也都在行善,但很少去想什么是善?若不明白什么是善,行再多善,也只是愚善。就如一个和尚,根本不懂梵文,只听人说梵经才是真经,便去苦念梵经,念一辈子也不知道其中之义。若只是自家念也好,以为这样才是善,便强要别人也跟着念,那便是不善了。更有自己觉得苦,不愿再念,却强要别人都念,那就是恶了。”
“我们被教导要忠、孝、仁、义,这难道有错?”
“以仁来说,心怀仁慈固然没错,但见一人执刀杀另一人,该对哪个仁慈?”
“当然是被杀之人。”
“若被杀之人是个恶徒,而执刀之人是个善人,他杀人是被迫自卫呢?”
“这个……哈哈,你又来绕我。”
赵不尤笑道:“不是我绕你,善本就是个极难解的题目。孔子所言的为己、为人,也是在说这个。若听了别人之言,并不深思,便蒙头照着去做,这是为人。为人之人,善是听来的,行善也大多是做给人看的,别人若见了、赞了,心中就喜,别人若不见、不赞,甚至责骂、嘲笑,自己便会生出许多气馁、怨恨。这善也就行不下去了。”
“那为己呢?”
“不管别人如何说,自家先仔细思量,体认得确实真切了,再去做,这便是为己。为己之人,不管别人见与不见、赞与不赞,自己知道这是好,便去做,做了便觉得心安、心乐。这便是孔子所言‘不改其乐’。”
“这么说来,是我错会了意思。不过,照你所言,到哪里去寻真
“没有。”
顾震命人准备了巡检官船,他立在船头,让桨夫慢慢划,沿着汴河,一路徐徐向东巡看。
今早,他先押着谷二十七,去开封府里上报案情,府尹手下四个推官分左右厅轮流值日,推问狱讼。今天当值的推官姓闻,一个谨小慎微,却又极爱发作的人。闻推官昨夜已经风闻了一些,以为不过是讹传。听过顾震详细禀报后,才知道是真事。死了二十几人倒也罢了,看过那卷银帛上的字后,他大惊失色,忙带着顾震去见府尹王鼎。
王鼎昨晚喝多了酒,尚在家中昏睡,被叫醒后,喝了碗醒酒汤,才披了件袍子,打着呵欠,敲着脑袋出来见他们。和闻推官一样,听到死了人,他仍迷蒙着一双醉眼,也并不当事,等顾震在院子里展开那卷银帛后,他顿时变了色,冒出汗来,宿醉也顿时醒了。他厉声吩咐顾震赶紧追查那白衣道士的下落,自己也忙去换官服,赶着去上奏此事。顾震也低头重听了一遍,重新一一点头承命。终于听到闻推官喝道:“还不快去!”顾震这才急忙去府里申领了巡检官船,坐船出了城,来到虹桥下游。
果然如古德信的亲随甘亮所言,两岸都是农田,一眼望过去,都是青青平野,虽然岸边种着柳树,但弃筏登岸后,想要不被人察觉,很难。要藏起木筏,更难。他让船上弓手和船夫都睁大眼睛,寻找岸边有无木筏。但直到汴河下锁税关,都没看到任何踪迹。
上下船只到税关,都要点检交税,盖印后才许放行。甘亮昨天到这里后,已预先告知值日税官,让他今天在这里等候查问。顾震的船刚到税关小码头,那个税官已经在码头上等着了。
顾震仔细问过,昨天他们的确没见到木筏漂下来,连大些的木棍都没见到。看来那道士是在中途逃逸。顾震便向那税官讨要前天和昨天两日的过往船只目录簿记,那税官很是热心周到,昨晚已经叫人誊抄了一份,立即取出来交给了顾震,并说过去两天,去京城的客货船共有三百四十二只,去下游的船则有二百七十六只。
顾震粗略一看,昨天上午果然有只应天府的客船,船主姓名是梅利强,船工二十四人,船客六人。另载了货物,香料二十箱、铜铁厨具二十套。
顾震又问了几句,见问不出什么来,就道过谢,上船返回。回途中,他不死心,仍命桨夫慢划,沿路再细细查看。他倒不是顾及府尹及推官的严令,只是不肯轻易服输。
这些年朝廷风气大坏,官员数十倍于当年,却再难见到当年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那般清直名臣,如今满朝官员,固然并非全都奸邪贪虐,但大多因循畏懦、庸碌自保,只求没有大过,等着按级升迁,再无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身在其中,顾震屡屡灰心,常常生出归田之心。不过他生性好强,又最见不得不公,军巡使这个职任最合他意,追奸惩恶,好不快哉!
他想起曾和赵不尤争论孔子那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这句话说反了,‘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才对。若只为自己,不成了自私自利之徒,算得了什么仁人君子?”他说。
赵不尤听了笑着摇头道:“早先我也这么想,不过这些年细细琢磨后,才明白此中深意。一心只为他人,乍一看,是仁者胸怀,但其中有两处疑问,其一,你为他人好,他人却未必真觉着好,就如有人不爱吃鱼,你却非要拿鱼给他吃,居心虽善,却是强人所难,适得其反。”
他忙道:“这么说,难道人都不该行善?”
赵不尤又摇摇头:“这就是第二处疑问,何者为善?世人从小被教导行善,大多人一生也都在行善,但很少去想什么是善?若不明白什么是善,行再多善,也只是愚善。就如一个和尚,根本不懂梵文,只听人说梵经才是真经,便去苦念梵经,念一辈子也不知道其中之义。若只是自家念也好,以为这样才是善,便强要别人也跟着念,那便是不善了。更有自己觉得苦,不愿再念,却强要别人都念,那就是恶了。”
“我们被教导要忠、孝、仁、义,这难道有错?”
“以仁来说,心怀仁慈固然没错,但见一人执刀杀另一人,该对哪个仁慈?”
“当然是被杀之人。”
“若被杀之人是个恶徒,而执刀之人是个善人,他杀人是被迫自卫呢?”
“这个……哈哈,你又来绕我。”
赵不尤笑道:“不是我绕你,善本就是个极难解的题目。孔子所言的为己、为人,也是在说这个。若听了别人之言,并不深思,便蒙头照着去做,这是为人。为人之人,善是听来的,行善也大多是做给人看的,别人若见了、赞了,心中就喜,别人若不见、不赞,甚至责骂、嘲笑,自己便会生出许多气馁、怨恨。这善也就行不下去了。”
“那为己呢?”
“不管别人如何说,自家先仔细思量,体认得确实真切了,再去做,这便是为己。为己之人,不管别人见与不见、赞与不赞,自己知道这是好,便去做,做了便觉得心安、心乐。这便是孔子所言‘不改其乐’。”
“这么说来,是我错会了意思。不过,照你所言,到哪里去寻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