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12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是人家小说作者写得好。”
    “哎,我后来还跟人借过《苦菜花》的原著来读呢,虽然也很感动,但是已经没有当初听您朗读时的那种感觉了。”项小羽诚恳地说,“您朗读的时候,对语气情感的把控非常到位,能让听众跟着故事里的人物愤怒痛恨,喜悦自豪。只通过语调就能感到爱憎分明,或喜或悲。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
    玉兰的声音几乎陪伴了项小羽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今天突然就见到了声音的本尊,其激动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我记得您之前还解读过古典文学,我那会儿年纪太小了,都没怎么听懂。不过,我姐姐说您讲得很好,她都能听懂。”项小羽问出从小就有的一个疑惑,“玉兰老师,您那些播音稿是您自己写的,还是有人帮您写啊?”
    郁英荷还没答话,苏越便抢先道:“当然都是郁台长自己写的,我们台里的播音员都是自己负责稿件编辑的,写出什么就播什么。所以节目质量高低,节目是否叫座,与播音员的文学素养有很大关系。”
    项小羽张张嘴,词穷地说:“玉兰老师,您可真厉害!可惜,最近两年一直没在广播里听到您的声音,您怎么不播了呀?”
    “我现在年纪大了,精力和嗓音条件都没有年轻人好。现在主要负责编导工作。”郁英荷笑。
    他们在这边聊天,会议室里的其他人也坐不住了,陆续有人出来交卷。
    郁英荷收齐大家的考卷简单看了一眼,便将人带到了播音室进行试音。
    播音室里的陈设很简单,只有一张播音桌和一组播音话筒。
    话筒前面摆着一个挺大的黑匣子。
    项小羽猜测,那个应该就是录音要用的设备。
    “试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 分试播你们自己写的新闻稿和故事稿,第二部分是由我们给出的固定稿件,大家统一播报海洋气象……”
    郁英荷说完试音要求,便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播音稿点名,“张伟,你先来吧,其他同志去外面等候。”
    项小羽又跟着大家呼啦啦地离开播音室,接过苏越发给每个人的海洋气象播音稿,默默熟悉稿件内容。
    留给每个人试音的时间并不固定,张伟在里面呆了十多分钟就出来了,而第二人却试了将近半个小时。
    苏瑾是第三个试音的,过了一刻钟还没出来,大家等在门外隐约能听到里面的朗读声。
    故事稿挺顺畅,她用朗诵腔读的声情并茂的,不过新闻稿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起来一顿一顿的。
    张伟听到以后,很有感触地说:“她的情况跟我差不多,没有填写真实数据,所以朗读的时候会有停顿。”
    项小羽暗自庆幸,幸亏她听了小宋哥的话,搜集了大量真实数据,否则一会儿进去也会出现同款卡顿。
    苏瑾从里面出来时,脸上还挂着笑,对项小羽招手道:“小羽,轮到你了。”
    项小羽与她道了谢,进入播音室就按照要求坐在了话筒前。
    “把录音设备打开,开始吧。”郁英荷闲适地坐在椅子上,冲她扬了扬下巴。
    项小羽瞅瞅那个黑匣子,挠头道:“台长,我们广播站里没有录音设备,我还不会用这个呢!您教我一次吧,下次我肯定就会用了。”
    郁英荷笑了笑,起身在黑匣子上按了一下。
    不过,机器并没什么动静。
    “嗯?”郁英荷探身过来在机器上捅咕了半天,仍是没动静。
    项小羽猜测:“会不会是没电了?”
    郁英荷:“……”
    弯腰将耷拉在桌子下面的插头插上了电源。
    项小羽:“……”
    前面那三个人都在试什么啊?
    “开始吧。”郁英荷不以为意地挥手。
    项小羽坐到播音桌跟前,调整了一下话筒的位置,按照刚刚郁英荷的演示,按下了录音开关。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海洋黄花鱼汛与江河刀鱼汛,即将相继来临。海浦市南湾县的渔民们正在抓紧时间准备各项生产工具,喜迎渔业大生产。团结、光明、左家门等公社,先后组织男女社员两千余人,进行打绳、结网、修船等渔具生产工作。为了满足春汛时对草绳的大量需求,团结公社瑶水村生产队还将加工草绳的任务分配至每条渔船,让社员们利用上工空隙,纺出草绳两万多斤。目前,全县已经完成各种型号的渔网三千七百二十张,各种……”
    项小羽没有刻意使用朗诵腔,而是用了语调稍稍提高的口语化腔调。
    一篇稿子读下来通顺连贯,语速也是在家反复掐表计算过的。
    将录音设备暂时关闭,项小羽拿着那篇海洋气象稿问:“郁台长,咱们渔业电台的海洋气象预报是正常速度播音,还是用记录速度播音啊?”
    “都可以。你就念吧。”郁英荷端着茶杯喝口茶。
    “怎么都可以呢?”项小羽建议,“要不咱们还是用记录速度播音吧!在我们生产队里,好多渔民都有记录天气预报的习惯,还有一些生产队会根据这些记录,总结全年的海洋气象情况。省渔业广播电台的播音速度太快了,像我爹那样年纪大的渔民,根本就记不下来。之前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