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32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城里人宋恂,此前对于“爱人”这个词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这只是大家对外介绍自己妻子时的一个统一称呼。
    就像称呼“同志”一样随意。
    可是,这会儿被项小羽郑重其事地指出以后,他将这个词来回品咂了两遍,心里便也生出些异样情愫。
    *
    二人在招待所休整了一晚,翌日一早,按照项小羽的要求,宋恂领着她去吃了城里的早餐。
    市工人文化宫坐落在城南,距离市里规模最大的南阳菜市场特别近。
    随着早市的开门,菜市场门口的几家国营早点铺子也相继开张了。
    包子笼屉里蒸腾的热气,排队买早点的行人,叮铃铃响个不停的自行车铃,以及穿梭其中的送菜板车,让整条马路都充满了烟火气。
    项小羽在省城和广州吃过早餐,但这还是头一遭来吃本市的早餐。
    在几个店铺间徘徊许久,看到什么都想吃。
    “豆腐脑,豆浆,羊肉汤,小馄饨,我都好想吃啊。”项小羽看到人家饭盆里打的豆腐脑,挪不动脚步。
    “那就一样买一份,吃不完还有我呢。”宋恂将她推到包子铺门口,“你先去里面占个位置,我到旁边给你买羊肉汤去。”
    几个早点铺子离得不远,他去排队买了羊肉汤,见到菜牌子上居然还有驴肉火烧、糖火烧和鲅鱼煎包,想着项小羽应该也是爱吃这些的,便也每样来了一份。
    端着东西重新回到包子铺时,却见项小羽正坐在靠窗的位置上,跟一个短发女同志聊得火热。
    “这是我爱人,宋恂。”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机会跟人介绍宋恂了,项小羽接过他手里的吃食,看向对面说,“这位是袁同志,我们去年在广交会上见过面的,她也是咱们省交易团的。”
    两人客气地点头问好。
    那位袁同志面前的碗已经空了,与他们招呼一声便告辞离开。
    宋恂又去买了几个包子和豆浆豆腐脑,坐回刚空出来的位置问:“我怎么对这位袁同志没什么印象?她是哪个单位的?”
    “不知道啊,我也没印象。刚才我进来等空位,溜达到这边的时候,是她先主动跟我打招呼的。”项小羽好笑道,“我都忘了她叫什么名字,不过,听她说吃过我在广交会上做的凉拌海蜇皮,我就隐约有了些印象。”
    “这位同志记性还挺好的。”
    “这说明我做的菜好吃呀!咱们最近一直回我娘家吃饭,都没机会给你展示一下我的手艺!”项小羽回忆着说,“袁同志好像也是咱们食品交易团的,我跟李厂长不是顺便给滇南的服装厂当了几次模特嘛,后来咱们食品团里也有好几家工厂有样学样地找服装厂合作,其中好像就有这位袁同志所在的单位。我记得她那会儿也穿着一条挺长的裙子,举着一块牌子到处逛。”
    宋恂听她极有兴致地回忆着广交会过往,时不时还要点头附和几句。
    眼瞅着纺织展览会快开门了,他才催促道:“赶紧吃饭,还有正事呢。”
    全市的纺织工业技术革新展览会,从六十年代起就每半年举办一次。
    最近几年市里的纺织业迅猛发展,各县都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纺织厂或纺织机器制造厂,不断涌现出新的革新项目,所以自今年起,这个技术革新展览会就变成了每季度举办一次,供业内人士交流经验。
    夫妻俩吃完了早饭,就顺着主干道步行去了不远处的工人文化宫。
    将工作证递给门口的工作人员,宋恂跟人家打听,“同志,这次市服装公司来参展了吗?”
    “来了啊,他们是全市最大的纺织企业了,我们局领导点名要求他们必须参加。所以他们每次都是要出席的。”工作人员将证件还给二人,笑道,“放心吧,好多人都是奔着他们来的,肯定在!”
    项小羽好奇地问:“大家为什么都奔着他们来啊?”
    “人家的技术强呗,今年各单位展出的最新科研项目中,他们公司的占比是最高的。人家跟上海的棉纺织公司合作,机器和面料都是最流行的,市里好多小厂都要根据服装公司的产品,来确定下一季度的产品类型。”
    说完还意味深长地瞅了他们一眼,把面前这两人也当成偷师的了。
    宋恂没否认,索性向他打听了市服装公司所在的展位,便拉着项小羽进门。
    进入展厅大致浏览下来,宋恂也不得不承认市里的纺织业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想。
    除了市服装公司,还有针织,化纤,线带,毛麻,巾被等十来个公司,以及县属的各大国营纺织厂,制衣厂。
    南湾县在纺织方面不占优势,只有一个县制衣厂拿得出手,整体来看还是一片等待开放的□□。
    宋恂没有急着去服装公司的展位,在场馆里一面溜达,一面琢磨怎么跟人家公司的人搭上线。
    哪怕搭不上线,要是能打听到一些详细消息也不错。
    宋恂正在心里思量着,身边的项小羽却突然跑到了前面的人堆里,那里面正有一个中年人在向大家介绍一种高产精梳机。
    她在围观一人的肩膀上拍了拍,“袁同志!你也来参观展览啦?”
    袁雅杰闻声回头,见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