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是押宁王入京,怎么又扯上剿匪?
    看王参议的样子,再看凶神恶煞的卫军,不行方便,十成不能善了。
    最后,王参议得到满意回答,留百人看押宁王府上下,余下随他进山剿匪。
    傍晚时分,几百卫军从山中走出,不见俘虏,只抬出近百箱笼。
    地方官员面面相觑,壮起胆子问一句,匪徒已剿?这么快?
    王参议点头,百战之兵,就要这般雷厉风行,干脆利落。
    匪徒呢?
    都杀了。
    尸体呢?
    一把火烧了。
    ……
    箱子里都是贼赃?
    “自然。”
    王参议肃然神情,道:“此地贼患不小,本官入京之后,必当禀报圣上!”
    别,千万别!
    地方官吓得脸发白,只求王大人千万留条活路。
    “那这贼赃?”
    “参议放心,下官什么都没看到!”
    “甚好。”
    地方不上报,东西无需送入国库,可交内库分配。
    山中的确有贼,却不是山匪,而是被宁王收买,护卫藏银,私造兵器之人。
    弘治十八年,正德元年,锦衣卫秘密遣人往江西,潜入宁王府,埋下钉子。如今,正好发挥作用。
    五爪龙袍到底是宁王所有,还是被他人栽赃,已不重要。
    天子要办宁王,铲除后患,顺带杀鸡儆猴,给宗室藩王立起“榜样”,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该怎么做。
    在岛上时日,同军汉打交道,与船工叙话,听老人讲古,王参议愈发开拓眼界。
    隔几日,便带人扬帆出海,寻找“海商”踪迹。
    亲见海疆变化,了解海外世界,追溯千年日升月落,王参议的格物之道颇有进展。假以时日,必能大成。
    格物之外,王参议对另一学说生出浓厚兴趣。
    霸道!
    一边格物致知,一边钻研霸道,高山仰止,非寻常人可为。
    按照杨瓒的理解,除开王学霸,换成旁人,非精神分裂不可。
    宁王被押解入京,罪证闻于朝堂,无人为其求情,更无人就“亲族”“血缘”引经据典。反而喊打喊杀的不在少数。
    龙袍都有了,不是谋反还能是什么?
    私造兵器,甚至有火器,甭管能不能用,都是罪不胜诛!仿效太宗皇帝起家,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在一片的喊杀声中,朱厚照异样的冷静。
    “先押宗人府。”
    来时,宁王以为必死。
    万没料到,抵京之后,未入死囚牢房,未下锦衣狱,却进宗人府。
    关在暗室内,宁王回忆平生,忽然发现,自己这一辈子,当真是个笑话。自以为做得机密,瞒骗过两代天子。殊不知,早落入对方网中,生死操于他手。
    两日后,钦天监奏,一道赤色鲜明之气,落乾清宫,久久不散,显飞龙之象,是为吉兆。
    天子深以为然,当日下旨,遣驸马都尉蔡震、马诚祭告先祖陵寝。并罢朝一日,沐浴斋戒,入奉先殿亲告先帝。
    翌日,惩处宁王旨意下达。
    “削藩国,夺王爵。妻子贬为庶人。发凤阳守祖地。着宗室老人看守,子嗣不得出。”
    乍一看,惩处实在不重,甚至轻过安化王。
    然而,了解内情之人,如内阁三位相公,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当年,太宗皇帝起兵靖难,皇太孙的两个兄弟,既被发往凤阳。天下俱称太宗皇帝有情有义,殊不知,这兄弟俩的下场,甚至比不上太孙。
    后者至少还有陵寝,前者竟是与外界隔绝,几十年生死不知。直到永乐朝后期,才由宗室上表,言其病逝。
    奏疏抵达京城,两人坟头的草,早长得比人高。
    宁王意图谋反,终究没有起兵。
    天子如下旨诛杀,世人的言论未必好听。发其凤阳,囚禁终生,将一家老小关进笼子,是生是死,全由天子一人决断。
    天下人不会指责,更会赞誉,天子仁厚。
    圣旨宣读完毕,群臣立在奉天殿中,皆不寒而栗。
    从何时起来,少年天子的心计,竟深沉如斯。
    京城文武的反应,九成在杨瓒预料之中。
    唯一没料到的是,他只给朱厚照上疏,言宁王和安化王都不能杀,而熊孩子竟想出这个主意,用出这般手段。
    果真如先人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少年天子能有这般决断,作为半个挖土人,杨瓒与有荣焉。
    九月下旬,玉米成熟。
    杨瓒终于不用继续馋得流口水。
    为留种,半数不得采摘,余下半数,也够杨佥宪一饱口福。
    煮玉米,烤玉米,玉米烙,玉米饼,玉米窝头,凡是能想到的,杨瓒都要讲给伙夫,试上一试。
    连续三日,每到饭点,镇守太监和巡兵官都要蹭饭。
    当然,这样的好东西,上官不能独吞。
    玉米做熟,必定分成数份,牛主簿和种植的农人尝过,都是双眼发亮。
    待玉米成种,过秤称重,推算出亩产之数,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