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色无双 第119节(1/3)
那么会是谁呢?
一直和太后交好的胡太妃不免进入眼中。
其实太和帝哪里知道,魏王是从无双口中得知了端倪,才逆向去推去查,这番说辞不过是为了让太和帝顺着他的思路去想,以此来隐藏无双在其中的作用。
“再加上这种做事手法,和当年席芙之死手法极像。”
提到当年席芙之死,太和帝不免又愧疚上了心头。
当年事情错综复杂,背后牵扯之人众多,扯出哪一个,都能牵连出众多人。再加上魏王当时发病,太和帝只顾儿子去了,实在无暇多管,就把事情直接压了下去。
可这不代表太和帝暗中没有查。
那席芙因是隆安公主之女,又和四公主和五公主交好,一直是宫中常客,经常出入宫闱之间。
她年纪和晋王、秦王、魏王相仿,又仗着自己美貌,不光和秦王有些私情,竟和晋王私下也有来往。
一个女人牵扯了自己三个儿子,还是隆安公主之女,这事若是被人知晓,就是皇家最大的丑事。
这才是当年为何太和帝把事情压下去,隆安公主忧虑成疾早亡,太和帝在其死后不光没让席芙入玉牒,连妹妹死了都没有追封的原因所在。
“还有儿子听姑母说,当年胡太妃曾在祖母温宪皇后的宫里住过,怀上安王后,才搬去了别的宫殿当了主位。”
每个宫里都有一个主位,主位之下有若干妃嫔,当年胡太妃就是附庸在彼时还是贵妃的温宪皇后的主位之下。
提到这个,太和帝不免脸色又沉了沉。
胡太妃怀上安王那时,他年纪还小,刚记事,只知晓母妃很不高兴,伤心了一阵,但由于胡太妃会做人,即使搬走了,还不忘日日来给贵妃请安,又一副以贵妃为马首是瞻的模样,后来母妃就没有再不高兴了,甚至对她多有照拂。
因为这层关系,他对安王也比其他兄弟亲近。
不过太和帝终究是太和帝,他并未被愤怒冲昏头脑。
“这些事千头万绪,也没有直接的证据,如今还是先从行宫那查,你不管,朕命人去查。”
.
太和帝速度极快,很快就查出了一些事情。
既然查行宫,自然要从行宫的管事太监查起,这管事太监经过这么多年,如今早已不在其位,但幸亏还没死,所以还是从他嘴里问出些东西。
据他所言,当年他之所以安排那两人去照顾刚出生的晋王,并非受了别人收买,而是他手下的一个太监提的人,他也没多想就安排上了。
又去找那个提名给管事太监的人,这人竟然死了,他年纪比管事太监要轻,竟然死在了前头,据说是一次意外摔在湖里淹死的。
线索自此中断。
不过那年迈的管事太监倒说了一件事,说当年安王向他问过刚出生的小皇子,还与他说小皇子可怜,让他多照顾一二,到底是皇兄的皇子,指不定何时就回宫去了。
这也是那几年管事太监一直照料晋王的原因。
虽没有给他太多优待,但也没让他在行宫里吃苦受委屈,甚至晋王说过去藏书阁,也是这管事太监破的例。
其实事情到了现在,太和帝心中已经相信晋王不是自己儿子的事,但他不敢置信这事竟跟安王有关。
当年宸妃发疯一事,太和帝曾多次查过,发现暗中有一只不属于后宫妃嫔的手,似乎在其中做了什么。他以为是他那些兄弟死而不僵,留有余孽还在作祟。
他甚至怀疑过陈王,唯独没有怀疑过已经死了的安王,更没有怀疑上胡太妃。
因为在太和帝心中,安王和胡太妃,一直是自己人。
如果真照魏王所言,胡太妃表面安居在寿康宫,实际上暗中一直兴风作浪,那会不会是对方所为?
还有太后。
当年母妃死后,父皇见只有德妃老实,就把他给了德妃养,晋王当年回宫,是太后所提,他当时碍于太后颜面就答应了。
此时再来想,太后是不是也牵扯再其中?更甚者太后是不是早就和胡太妃联手了?
因为太后无子,所以看中了他做儿子。母妃早死,是不是和太后也有关系?
所以说很多事经不起细想,这几日太和帝表面无事,实则已多日夜里无法安眠。
母妃之死,所爱之死,还有最爱儿子的屡遭磨难,一个不是自己儿子的皇子,深受自己信任的太后如今看起来也疑点重重……
越想,太和帝越觉得心寒、心伤。
举目四望,他身边值得信任的人,竟除了胞妹、魏王,再无他人。
太和帝病了。
当晚秘密宣了太医院院正入宫,次日宣了昌河公主和魏王入宫,也就是这个时候,太和帝定下一个足以震动朝野的大计。
其实也不算是大计,他一直想立魏王为太子,只是这一切促使了事情提早发生,更让他做下了禅位的决定。
.
群臣临走时望太和帝,太和帝又何尝不是在望他们。
等人走后,殿中恢复了宁静。
冯喜走上前来道:“陛下,太后那……”
是啊,太和帝做出禅位决定,惹来群臣震动,大臣们震动,
一直和太后交好的胡太妃不免进入眼中。
其实太和帝哪里知道,魏王是从无双口中得知了端倪,才逆向去推去查,这番说辞不过是为了让太和帝顺着他的思路去想,以此来隐藏无双在其中的作用。
“再加上这种做事手法,和当年席芙之死手法极像。”
提到当年席芙之死,太和帝不免又愧疚上了心头。
当年事情错综复杂,背后牵扯之人众多,扯出哪一个,都能牵连出众多人。再加上魏王当时发病,太和帝只顾儿子去了,实在无暇多管,就把事情直接压了下去。
可这不代表太和帝暗中没有查。
那席芙因是隆安公主之女,又和四公主和五公主交好,一直是宫中常客,经常出入宫闱之间。
她年纪和晋王、秦王、魏王相仿,又仗着自己美貌,不光和秦王有些私情,竟和晋王私下也有来往。
一个女人牵扯了自己三个儿子,还是隆安公主之女,这事若是被人知晓,就是皇家最大的丑事。
这才是当年为何太和帝把事情压下去,隆安公主忧虑成疾早亡,太和帝在其死后不光没让席芙入玉牒,连妹妹死了都没有追封的原因所在。
“还有儿子听姑母说,当年胡太妃曾在祖母温宪皇后的宫里住过,怀上安王后,才搬去了别的宫殿当了主位。”
每个宫里都有一个主位,主位之下有若干妃嫔,当年胡太妃就是附庸在彼时还是贵妃的温宪皇后的主位之下。
提到这个,太和帝不免脸色又沉了沉。
胡太妃怀上安王那时,他年纪还小,刚记事,只知晓母妃很不高兴,伤心了一阵,但由于胡太妃会做人,即使搬走了,还不忘日日来给贵妃请安,又一副以贵妃为马首是瞻的模样,后来母妃就没有再不高兴了,甚至对她多有照拂。
因为这层关系,他对安王也比其他兄弟亲近。
不过太和帝终究是太和帝,他并未被愤怒冲昏头脑。
“这些事千头万绪,也没有直接的证据,如今还是先从行宫那查,你不管,朕命人去查。”
.
太和帝速度极快,很快就查出了一些事情。
既然查行宫,自然要从行宫的管事太监查起,这管事太监经过这么多年,如今早已不在其位,但幸亏还没死,所以还是从他嘴里问出些东西。
据他所言,当年他之所以安排那两人去照顾刚出生的晋王,并非受了别人收买,而是他手下的一个太监提的人,他也没多想就安排上了。
又去找那个提名给管事太监的人,这人竟然死了,他年纪比管事太监要轻,竟然死在了前头,据说是一次意外摔在湖里淹死的。
线索自此中断。
不过那年迈的管事太监倒说了一件事,说当年安王向他问过刚出生的小皇子,还与他说小皇子可怜,让他多照顾一二,到底是皇兄的皇子,指不定何时就回宫去了。
这也是那几年管事太监一直照料晋王的原因。
虽没有给他太多优待,但也没让他在行宫里吃苦受委屈,甚至晋王说过去藏书阁,也是这管事太监破的例。
其实事情到了现在,太和帝心中已经相信晋王不是自己儿子的事,但他不敢置信这事竟跟安王有关。
当年宸妃发疯一事,太和帝曾多次查过,发现暗中有一只不属于后宫妃嫔的手,似乎在其中做了什么。他以为是他那些兄弟死而不僵,留有余孽还在作祟。
他甚至怀疑过陈王,唯独没有怀疑过已经死了的安王,更没有怀疑上胡太妃。
因为在太和帝心中,安王和胡太妃,一直是自己人。
如果真照魏王所言,胡太妃表面安居在寿康宫,实际上暗中一直兴风作浪,那会不会是对方所为?
还有太后。
当年母妃死后,父皇见只有德妃老实,就把他给了德妃养,晋王当年回宫,是太后所提,他当时碍于太后颜面就答应了。
此时再来想,太后是不是也牵扯再其中?更甚者太后是不是早就和胡太妃联手了?
因为太后无子,所以看中了他做儿子。母妃早死,是不是和太后也有关系?
所以说很多事经不起细想,这几日太和帝表面无事,实则已多日夜里无法安眠。
母妃之死,所爱之死,还有最爱儿子的屡遭磨难,一个不是自己儿子的皇子,深受自己信任的太后如今看起来也疑点重重……
越想,太和帝越觉得心寒、心伤。
举目四望,他身边值得信任的人,竟除了胞妹、魏王,再无他人。
太和帝病了。
当晚秘密宣了太医院院正入宫,次日宣了昌河公主和魏王入宫,也就是这个时候,太和帝定下一个足以震动朝野的大计。
其实也不算是大计,他一直想立魏王为太子,只是这一切促使了事情提早发生,更让他做下了禅位的决定。
.
群臣临走时望太和帝,太和帝又何尝不是在望他们。
等人走后,殿中恢复了宁静。
冯喜走上前来道:“陛下,太后那……”
是啊,太和帝做出禅位决定,惹来群臣震动,大臣们震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