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3/4)
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谁说土著就不能敏锐的发觉商机。遥想当年,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散尽家财,多少大商贾谈笑间左右一国朝政……话说多了,不过大褚的这些商人也都不是白给的。
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剧组道具师,尤其属性还有那么一点点宅,其实薛衍对讨价还价商业谈判这块技能点的并不亮,不过好在薛衍的身份贵重——毕竟是卫国公与平阳长公主唯一的儿子,且简在帝心深受两代帝王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徽州墨斋的少东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跟薛衍接触的人,其实他除了想要在辩论报长开拓一下自家墨斋的销路外,还抱着与薛衍结交的打算。
所以接下来的谈判过程就更简单了。一个不甚在意,一个压根不敢多占便宜,于是《国子监辩论报》的第一份外快收益相当的丰厚。而薛衍投桃报李,也答应在未来一年内,相同行业的广告版块只给徽州墨斋留着——
说到这里,薛衍少不得又给这位徽州墨斋的少东家解释了一下何谓广告,引来那位少东家的好一阵称赞。
而在这位少东家走后,在第二天《国子监辩论报》出刊后,长安城各行各业的商贾们看到了这份广告的实效后,不觉咬牙切齿,一面暗恨自己的脑袋不够灵光,竟然叫徽州墨斋的小子占了头尖儿,一面蜂拥至国子监和卫国公府。
好在薛衍在送走那位徽州墨斋的少东家后,早已料敌在先。当下把事情三下五除二的推给国子监的几位同窗和卫国公府的大管家之后,自己则一身轻松的跑到兴庆宫给太上皇请安。
顺便跟太上皇嘚瑟一下自己苦思冥想许久才想出来的,绝对堪称歌功颂德厚颜无耻的好主意——
作者有话要说:
☆、第59章
到达兴庆宫之后,薛衍本来是想跟太上皇嘚瑟一下自己的好主意,不过后来想了想,这种堪称厚颜无耻的主意还是办完了直接拿出成品来的好,这样办事的人不尴尬,等成果的人也不会尴尬。
这么一想,薛衍立刻改了主意,只同太上皇寒暄了几句,便打道回府了。
彼时永安帝和诸位臣工正忙着预备大军出征的粮草后勤准备。卫国公薛绩身为兵部尚书,又是掌管此次出征之二十万大军的兵马大元帅,忙的堪称脚不沾地。平阳长公主虽为女眷之流,但她手底下掌管七万兵马,也不能作壁上观。
所以薛衍回到卫国公府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人——都在太极宫谈事呢。
薛衍有些郁闷的吃了些点心茶水,便回书房鼓捣自己的拍马屁大计——
他要仿照后世的一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也给太上皇写一本章回体的小说——名字就叫做《龙游天下》罢。
著书立传,对于大褚的文人墨客而言,是一件非常神圣且不容易的事情。粗狂鲁莽如鲁国公蒋悍者,在写书之前都搜集了很多详实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一家之言。生恐一个不到,贻笑大方。
不过对于历史学毕业的编剧薛衍来说,他日常的工作除了按照导演和投资方的要求写剧本且不断的改剧本之外,也就喜欢在某些原创网站上写一些轻轻松松的架空小说。前者是为了糊口,后者是为了兴趣,就算家学渊源,致使他的作品相对认真考据了一些,但本质上仍旧脱不开“养家糊口”这么一个圈子。
所以对于薛衍来说,为了达到某种哄人的目的而写小说,简直就是驾轻就熟,再没比他更容易的事情了。
而他之所以选择写一部类似《微服私访记》的章回体小说,目的则清晰明了——
一则是为了歌功颂德,这也是太上皇的潜在之意。二则是为了避开显德六年的那一场祸事——相信大褚朝的君臣上下,没一个希望这件事情总被提起的。薛衍倘或是按照常理写一部圣人的传记,必然绕不开此事,闹到最后大家都不开心,岂不是不美?
而写一部以太上皇为原型的,探险猎奇类的小说则不同。虽然小说中也把太上皇描写的非常英明神武,乃至破案如神。可那些东西凭白哄哄百姓也就得了,真要是考据起来,朝中大臣们自然明白其中真假。
这么一来倒是还有一个好处——既然明知其假,永安帝看了以后,也不会担忧把太上皇写的太英明神武了会影响到他的地位和权势。相对而言能消弭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形象的再加工虽然不能代替原主的历史形象。但是艺术形象绝对可以影响到后人对于前任的看法。
举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陈世美了。明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好官,结果被小说话本黑成什么样儿了?
所以薛衍目下想要做的,就是撰写这么一部歌功颂德的章回体小说,其中融合太上皇年轻时的事迹和一些明显瞎掰的成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故事的可读性高,其他的东西稍微牵强些也无所谓。
话虽这么说,只是大褚的历史环境和律法诸项终究跟后世的清朝不一样,所以薛衍在开篇之前,也颇为认真的阅读了太上皇的《起居注》以及大褚律。等到最基本的资料掌握的差不多了,方才开始动笔。
而这个时候,大褚后勤方面的工作终于预备妥当,永安帝特选
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的剧组道具师,尤其属性还有那么一点点宅,其实薛衍对讨价还价商业谈判这块技能点的并不亮,不过好在薛衍的身份贵重——毕竟是卫国公与平阳长公主唯一的儿子,且简在帝心深受两代帝王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徽州墨斋的少东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跟薛衍接触的人,其实他除了想要在辩论报长开拓一下自家墨斋的销路外,还抱着与薛衍结交的打算。
所以接下来的谈判过程就更简单了。一个不甚在意,一个压根不敢多占便宜,于是《国子监辩论报》的第一份外快收益相当的丰厚。而薛衍投桃报李,也答应在未来一年内,相同行业的广告版块只给徽州墨斋留着——
说到这里,薛衍少不得又给这位徽州墨斋的少东家解释了一下何谓广告,引来那位少东家的好一阵称赞。
而在这位少东家走后,在第二天《国子监辩论报》出刊后,长安城各行各业的商贾们看到了这份广告的实效后,不觉咬牙切齿,一面暗恨自己的脑袋不够灵光,竟然叫徽州墨斋的小子占了头尖儿,一面蜂拥至国子监和卫国公府。
好在薛衍在送走那位徽州墨斋的少东家后,早已料敌在先。当下把事情三下五除二的推给国子监的几位同窗和卫国公府的大管家之后,自己则一身轻松的跑到兴庆宫给太上皇请安。
顺便跟太上皇嘚瑟一下自己苦思冥想许久才想出来的,绝对堪称歌功颂德厚颜无耻的好主意——
作者有话要说:
☆、第59章
到达兴庆宫之后,薛衍本来是想跟太上皇嘚瑟一下自己的好主意,不过后来想了想,这种堪称厚颜无耻的主意还是办完了直接拿出成品来的好,这样办事的人不尴尬,等成果的人也不会尴尬。
这么一想,薛衍立刻改了主意,只同太上皇寒暄了几句,便打道回府了。
彼时永安帝和诸位臣工正忙着预备大军出征的粮草后勤准备。卫国公薛绩身为兵部尚书,又是掌管此次出征之二十万大军的兵马大元帅,忙的堪称脚不沾地。平阳长公主虽为女眷之流,但她手底下掌管七万兵马,也不能作壁上观。
所以薛衍回到卫国公府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人——都在太极宫谈事呢。
薛衍有些郁闷的吃了些点心茶水,便回书房鼓捣自己的拍马屁大计——
他要仿照后世的一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也给太上皇写一本章回体的小说——名字就叫做《龙游天下》罢。
著书立传,对于大褚的文人墨客而言,是一件非常神圣且不容易的事情。粗狂鲁莽如鲁国公蒋悍者,在写书之前都搜集了很多详实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一家之言。生恐一个不到,贻笑大方。
不过对于历史学毕业的编剧薛衍来说,他日常的工作除了按照导演和投资方的要求写剧本且不断的改剧本之外,也就喜欢在某些原创网站上写一些轻轻松松的架空小说。前者是为了糊口,后者是为了兴趣,就算家学渊源,致使他的作品相对认真考据了一些,但本质上仍旧脱不开“养家糊口”这么一个圈子。
所以对于薛衍来说,为了达到某种哄人的目的而写小说,简直就是驾轻就熟,再没比他更容易的事情了。
而他之所以选择写一部类似《微服私访记》的章回体小说,目的则清晰明了——
一则是为了歌功颂德,这也是太上皇的潜在之意。二则是为了避开显德六年的那一场祸事——相信大褚朝的君臣上下,没一个希望这件事情总被提起的。薛衍倘或是按照常理写一部圣人的传记,必然绕不开此事,闹到最后大家都不开心,岂不是不美?
而写一部以太上皇为原型的,探险猎奇类的小说则不同。虽然小说中也把太上皇描写的非常英明神武,乃至破案如神。可那些东西凭白哄哄百姓也就得了,真要是考据起来,朝中大臣们自然明白其中真假。
这么一来倒是还有一个好处——既然明知其假,永安帝看了以后,也不会担忧把太上皇写的太英明神武了会影响到他的地位和权势。相对而言能消弭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形象的再加工虽然不能代替原主的历史形象。但是艺术形象绝对可以影响到后人对于前任的看法。
举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陈世美了。明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好官,结果被小说话本黑成什么样儿了?
所以薛衍目下想要做的,就是撰写这么一部歌功颂德的章回体小说,其中融合太上皇年轻时的事迹和一些明显瞎掰的成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故事的可读性高,其他的东西稍微牵强些也无所谓。
话虽这么说,只是大褚的历史环境和律法诸项终究跟后世的清朝不一样,所以薛衍在开篇之前,也颇为认真的阅读了太上皇的《起居注》以及大褚律。等到最基本的资料掌握的差不多了,方才开始动笔。
而这个时候,大褚后勤方面的工作终于预备妥当,永安帝特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