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第242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祖年间,南山书院的世家子弟与寒门子弟用的乃是同一套试卷,哪怕世家子弟有家势之便,最后出来成绩,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就是朝中世家高官要提拔自家子侄,总也要先遮掩几年,要面子上过得去,再行调动。可是等到世宗年间,朝中世家高官便拿一套狗屁不通的道理,说服世宗换了政策,自那以后,南山书院的世家子弟与寒门子弟考试用的成了两套不同的试卷,出来的成绩更无从比起,世家高官要提拔自己的子侄,不必再顾及成绩,连遮掩几年、先放子侄到地方小官上历练都不必,直接就可以提拔放到朝中提前空出来的好位置上。
    如今新君开恩科,又用了太
    祖的老办法,要南山书院的世家子弟与寒门子弟用一套试卷。
    看似公平之下,如范辙、董甘这等世家子弟,却仍是有旁人接触不到的法门,提前做好了准备。
    诚然私通考题之事,不宜声张,纵然是世家子弟也难以得知考卷全貌,但是像范辙、董甘这样,提前拿到了部分考点的,待到考出来的时候,比真实水平提高两等,不算什么。
    此时董甘与范辙作了约定,相视一笑,彼此恭维了几句。
    其实像董甘、范辙这样的,还算是世家子弟中比较上进的,不上进的那等只是在书院中混上几年,等时机到了由家中长辈安排到名头好听的闲职上度日便是。
    与或闲适或私下“进步”的世家子弟不同,书院中的寒门子弟、尤其是刚从地方上来到建业的寒门子弟,却是个个挑灯夜读,恨不能在考前榨干自己的所有能量,生怕自己错过了这个大机会。
    其中甚至有人因为过份勤奋与紧张而病倒。
    张彬与胡辛等人从病倒的同窗房中走出来,却见来往的学生都避着这同窗的房门。
    其中有一学子不解,道:“王兄不过是头痛,又不会过了病气给他们——他们躲着做什么?”这是属于一味读书,不太通人情世故的。
    胡辛解释道:“他们不是怕过了病气,而是怕过了‘晦气’。”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太过紧张于这次考试的机会,与考试无关的一切事情,都要排到对考试的考量之后。
    张彬轻轻一叹,道:“回房温书吧。”
    他们没有任何额外的途径,在建业举目无亲,不认识任何弘文馆的出题人,甚至连弘文馆的门朝哪边开都不清楚。
    他们所能倚仗的,唯有自己手中的笔与脑中的知识。
    二月初二,龙抬头,正是恩科考试日。
    五百多名考生鱼贯而入弘文馆,分作十四个考场,只上午考一场,便算结束。
    由右相萧负雪与少府李思清为巡查的主考官,每个考场各有监考三名。
    大考结束,考生又鱼贯而出,神色却等等不同、精彩纷呈。
    董甘与范辙出来一碰面,见对方一脸颓丧,跌足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这次的考卷,非但跟他们家中的出题官所圈的内容毫无关系,可以说跟历年的考试也全不相同。
    题目的形式完全不同,考的内容也完全不同。
    从第一道题目到最后一道题目,竟然全是问永平新政的!
    董甘与范辙准备好的优美辞藻,屁用没有。
    两人看到对方的颓丧之色,便知交换题目彼此都没弄鬼,真正弄鬼的人乃是当今皇帝!
    穆明珠在这次恩科之前,对于这次取士的目的就想得很清楚。
    与梁国还有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对大周来说,当务之急是鼓励农业生产、培养善战之风,至于承平岁月所用的文人,完全可以等到大战过后再慢慢来。
    她现在急需的,乃是能够切实推行新政的人才。
    这次恩科的好处,就在于是第一次。
    她改变考试的惯例,让学子们全无防备,如此若能脱颖而出的,必然是平时对新政便多有关注、而且有深入思考的学子。
    这才是大周最需要的人才。
    而对于平时考试中的不平等现象,穆明珠很早之前便留意到了,只是世家积弊如此,若要一朝肃清,却也不易。
    她其实也有些犹豫——这样改变考试内容,对于寒窗苦读的学子是否公平?
    可是等到她看到弘文馆那批所谓的饱学之士呈上来的备选题目,便立时下定了决心。
    大周风雅的人已经太多了,现在需要的是实干之人。
    于是这次**目,便上演了瞒天过海的精彩故事。
    考试过后,地方上来的寒门学子便被“礼送”出了南山书院。
    考试过后,参与考试的世家子弟怨声载道、颇有被愚弄之感,对这些地方上来的寒门学子意见越来越大,在矛盾激化之前,书院管理者上书,恳请恢复书院正常的秩序,既然考试已过,便可以请地方上来的寒门学子另择宿处。
    而穆明珠之所以会批准这一则请求,乃是因为她要用的既然是实干之人,与其舒舒服服住在书院中等放榜,不如让他们到建业的大街小巷去看看,体验一番真正的世情百态。
    这其中也包括,体验一番穷人的生活。
    这些地方上来的寒门子弟,虽然多数在家中衣食无缺,但行囊中的几两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