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第254节(1/3)
“你明白什么了?”
“娘娘若是做不成皇后,大皇子便危险了。”戚公公轻声道:“可是这谁能做皇后,是陛下说了算的。您又岂能动摇陛下的心意?”
贺兰氏面露凄苦之色。
“除非……”戚公公悄声,却一语惊天,“您做太后。”
第235章
贺兰氏悚然一惊,怒斥道:“胡说八道!”
她瞪着戚公公,刹那间脑海中转过无数念头,最终扬手摔碎了一只玉钗,高声道:“糊涂东西!这种话也是能乱说的?若敢再提,割了你的舌头,剥了你的皮!”便命戚公公下去领三十棍的罚。
戚公公本也是冒险试探,见贺兰氏勃然变色,忙伏地道:“都是奴忘了身份,惹了娘娘动怒,奴该罚!奴再不敢了!”
于是戚公公下去领罚,贺兰氏独坐在妆镜前,望着自己在镜中的倒影,却是陷入了沉思。
做太后吗?
果然比作皇后要安全多了,不用担心皇帝的心意,更不必在意后宫中乱七八糟的事情。
便譬如从前的赵太后,手握大权,哪个敢不服?就是皇帝,也得靠着独孤部的力量,才能与赵太后较量。
她若是做了太后,又有父兄帮衬,膝下的大皇子便是毋庸置疑的新君……
贺兰氏从狂想中回过神来,却是不安地左右环顾,生怕给宫人看出她的想法。
拓跋弘毅积威深重,她又是年少入宫,骤然听到这样的法子,自然是先感到恐惧害怕。
不,不成的。
她要成为太后,便需先除掉皇帝——可是她如何能做到?一旦事情败露,不但是她,阖族上下都要遭殃,更不必说她的儿子。
贺兰氏把这念头深深压下去,不敢叫任何人知晓。
只有午夜梦回之时,她自己知道,这个念头一旦生出来,便再难除去。它没有消失,只是藏了起来。
这让她既生狂想,又感不安。
而另一边梁国皇帝拓跋弘毅接到了周国皇帝的答书,见对方反过来要他入赘周国,倒是颇为意外。他原本预期的,会是一封正气凛然的檄文,没想到周国皇帝竟颇为诙谐,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反过来要他入赘。与周国差不多的情况,皇帝作为当事人只是付之一笑,底下的大臣却好似受了不能承受的羞辱。梁国这边的臣子反应更激烈,闹出了“主辱臣死”的架势。
拓跋弘毅并不在意入赘一说,这只是让他更清楚面对了一个怎样的敌人。
一个仿佛没有情绪的敌人,是最可怕的。
在上庸郡与襄阳两城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四个月,却还没有丝毫取胜的迹象。不但周国的皇帝不曾上当,连上庸郡的周国左将军也不曾被激怒。
拓跋弘毅倒是没有很失望,对方看来也是政
治联姻,既然没有多少感情,也就不会怎么动怒。他本就是试探,能有效果最好,没有效果也没损失。计谋不成,便只能转回到军事实力的比拼上来。
如果春天到来之前,不能拔下两城,那么水路便无法利用,等到开春风向一转,梁国士卒要乘船而下,却要逆风,更添许多不便。那么一来,哪怕是拿下了两城,要从水路南下也要等到来年夏天之后,再加上后续战争,便又是一年填进去了。而以周国现在的顽抗程度来看,如果过江之后再遇到什么阻碍,这场战争甚至两三年都不能结束。
那就意味着梁国内部,两三年间所有田赋出产都要运到前线去,就算加上原本积攒的量,也会掏空国库,给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
届时梁国的三十多个部族,是否还能齐心协力,便不好说了。
“发信给吐谷浑。”拓跋弘毅吩咐宰相拓跋友,道:“叫他不要只顾着围城,也给他们留一条生路。”
在这种情况下,全歼上庸郡或是襄阳城内的士卒百姓是次要的,梁国要的是占据这两个军事重镇。
如果梁国大军四下围困,不留一丝生路,那城中的军民没得选择,只能血战到底。
可是如今四个月血战之后,在城外留出一条生路来,城中的军民还能坚守不动摇吗?
上庸郡,冬日暮云千里,将军白驰斜靠在墙头,望着城外一**击后潮水般退去的梁国士卒,在他们脚下有尸体与燃烧着的云梯,那些尸体中既有梁国人也有周国人。空气中有一种烧焦皮肉的臭味,不知道是城外的更浓烈,还是城内的更明晰。一次又一次的攻城,一次又一次的抵抗,双方都死伤惨重。两方都是很有经验的队伍,首领很清楚在战争中,真正造成大面积死亡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随后而至的瘟
疫。所以双方像是形成了默契,每次战役结束之后,都会不约而同焚烧尸体。
四个月下来,白驰与许多守城的将士一样,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气味,从最开始的不适,到如今**以为常。
给白驰传信的士卒小跑着过来,道:“左将军找您。”
白驰拄着长刀站起来,看一眼那传信兵,粗声粗气道:“慌什么慌?”这小亲兵是刚顶上来的,还不到十七岁,因为他原来的亲兵战**。
那小兵脸上有灰,却也掩不住面色苍白,小声嗫喏道:“路上看到烧**……
“娘娘若是做不成皇后,大皇子便危险了。”戚公公轻声道:“可是这谁能做皇后,是陛下说了算的。您又岂能动摇陛下的心意?”
贺兰氏面露凄苦之色。
“除非……”戚公公悄声,却一语惊天,“您做太后。”
第235章
贺兰氏悚然一惊,怒斥道:“胡说八道!”
她瞪着戚公公,刹那间脑海中转过无数念头,最终扬手摔碎了一只玉钗,高声道:“糊涂东西!这种话也是能乱说的?若敢再提,割了你的舌头,剥了你的皮!”便命戚公公下去领三十棍的罚。
戚公公本也是冒险试探,见贺兰氏勃然变色,忙伏地道:“都是奴忘了身份,惹了娘娘动怒,奴该罚!奴再不敢了!”
于是戚公公下去领罚,贺兰氏独坐在妆镜前,望着自己在镜中的倒影,却是陷入了沉思。
做太后吗?
果然比作皇后要安全多了,不用担心皇帝的心意,更不必在意后宫中乱七八糟的事情。
便譬如从前的赵太后,手握大权,哪个敢不服?就是皇帝,也得靠着独孤部的力量,才能与赵太后较量。
她若是做了太后,又有父兄帮衬,膝下的大皇子便是毋庸置疑的新君……
贺兰氏从狂想中回过神来,却是不安地左右环顾,生怕给宫人看出她的想法。
拓跋弘毅积威深重,她又是年少入宫,骤然听到这样的法子,自然是先感到恐惧害怕。
不,不成的。
她要成为太后,便需先除掉皇帝——可是她如何能做到?一旦事情败露,不但是她,阖族上下都要遭殃,更不必说她的儿子。
贺兰氏把这念头深深压下去,不敢叫任何人知晓。
只有午夜梦回之时,她自己知道,这个念头一旦生出来,便再难除去。它没有消失,只是藏了起来。
这让她既生狂想,又感不安。
而另一边梁国皇帝拓跋弘毅接到了周国皇帝的答书,见对方反过来要他入赘周国,倒是颇为意外。他原本预期的,会是一封正气凛然的檄文,没想到周国皇帝竟颇为诙谐,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反过来要他入赘。与周国差不多的情况,皇帝作为当事人只是付之一笑,底下的大臣却好似受了不能承受的羞辱。梁国这边的臣子反应更激烈,闹出了“主辱臣死”的架势。
拓跋弘毅并不在意入赘一说,这只是让他更清楚面对了一个怎样的敌人。
一个仿佛没有情绪的敌人,是最可怕的。
在上庸郡与襄阳两城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四个月,却还没有丝毫取胜的迹象。不但周国的皇帝不曾上当,连上庸郡的周国左将军也不曾被激怒。
拓跋弘毅倒是没有很失望,对方看来也是政
治联姻,既然没有多少感情,也就不会怎么动怒。他本就是试探,能有效果最好,没有效果也没损失。计谋不成,便只能转回到军事实力的比拼上来。
如果春天到来之前,不能拔下两城,那么水路便无法利用,等到开春风向一转,梁国士卒要乘船而下,却要逆风,更添许多不便。那么一来,哪怕是拿下了两城,要从水路南下也要等到来年夏天之后,再加上后续战争,便又是一年填进去了。而以周国现在的顽抗程度来看,如果过江之后再遇到什么阻碍,这场战争甚至两三年都不能结束。
那就意味着梁国内部,两三年间所有田赋出产都要运到前线去,就算加上原本积攒的量,也会掏空国库,给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
届时梁国的三十多个部族,是否还能齐心协力,便不好说了。
“发信给吐谷浑。”拓跋弘毅吩咐宰相拓跋友,道:“叫他不要只顾着围城,也给他们留一条生路。”
在这种情况下,全歼上庸郡或是襄阳城内的士卒百姓是次要的,梁国要的是占据这两个军事重镇。
如果梁国大军四下围困,不留一丝生路,那城中的军民没得选择,只能血战到底。
可是如今四个月血战之后,在城外留出一条生路来,城中的军民还能坚守不动摇吗?
上庸郡,冬日暮云千里,将军白驰斜靠在墙头,望着城外一**击后潮水般退去的梁国士卒,在他们脚下有尸体与燃烧着的云梯,那些尸体中既有梁国人也有周国人。空气中有一种烧焦皮肉的臭味,不知道是城外的更浓烈,还是城内的更明晰。一次又一次的攻城,一次又一次的抵抗,双方都死伤惨重。两方都是很有经验的队伍,首领很清楚在战争中,真正造成大面积死亡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随后而至的瘟
疫。所以双方像是形成了默契,每次战役结束之后,都会不约而同焚烧尸体。
四个月下来,白驰与许多守城的将士一样,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气味,从最开始的不适,到如今**以为常。
给白驰传信的士卒小跑着过来,道:“左将军找您。”
白驰拄着长刀站起来,看一眼那传信兵,粗声粗气道:“慌什么慌?”这小亲兵是刚顶上来的,还不到十七岁,因为他原来的亲兵战**。
那小兵脸上有灰,却也掩不住面色苍白,小声嗫喏道:“路上看到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