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35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
    一想到这个大家就头大如斗。
    两边扯了半天没结论,卢振军表示他们回去以后还要再开会讨论。
    厂长也不着急,这会儿谁急谁吃亏。他大度地表示:“这不是小事儿,是该好好商量商量。”
    他还亲自把人送出门,外面又多了个人,看打扮就是个做生意的。
    老白朝他喊了一嗓子,这人居然是他老乡。
    老白调侃对方:“你不卖指甲油,准备来搞木材生意了?”
    虽然大家号称眼下在新疆卖什么都能挣钱,那也只是相对而言。比方说这位大兄弟,因为从广东进了指甲油过来买,结果产品不对路子,愣是是没卖出去,损失了十几万,然后他又亏了一本,几乎把家当都赔光了。
    同乡摇摇头:“不是,我听说这边想往外面卖,我看能不能买了做生意。对了,你生意做这么大,你跑来干什么?”
    老白可不是傻子,老乡归老乡,他现在给谁干活他心里有数的很。即便面对同乡,他也滴水不漏:“瞎跑呗,我看看这边有没有什么货就近收拢了可以卖出去。”
    老乡对他的话倒不怀疑,谁都知道白老板有门路,现在专门跟外国人做买卖。
    双方也不多寒暄,打完招呼就各自掉头。
    老乡已经跟厂长打上了招呼,双方说了好几句话。
    因为浙江话实在太复杂,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根本难以听懂。大家上车的时候,周秋萍还特地问了句:“老白,你们在说什么呀?”
    老白没讳言:“他也想在这儿买地,不过我估计他拿不出这么多钱。”
    跟大众普遍观念认为的有钱要韬光养晦不同,80年代很多赚了钱的人表现是非常张扬的。在这个信息极度不流畅,一般人难以搞清楚一家企业的经济实力的年代,一个老板的气派就代表了他到底有钱还是没钱。
    正因为如此,大家普遍表现浮夸,他们家乡的人尤其如此。
    周秋萍不放心:“那他和厂长说什么?”
    “说厂里可以和他搞联合市场。”老白并不在意,“他也想得太简单了,商户是商户,市场是市场。像咱们这种个体户,哪个厂可能跟你合作?想的美哦。”
    他还挺佩服自己老乡的胆量,这会儿个体户还敢跑到国营厂面前蹦达,也不怕再搞出被人当成特大走私犯投机倒把犯抓起来的事儿。
    现在气氛多紧张啊,说不定就把你直接送大牢了。到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哭都没地方哭去。
    周秋萍却紧张起来,这事儿可真难说。
    眼下个体户几乎没可能和国营单位合作,但温州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企业的模板,万一老白这位老乡也依葫芦画瓢,给自己改头换面,那这合作未必不能成功。
    当然,如果真竞争的话,自己这边肯定有优势。一个是卢振军部队背景的企业,天然背书;另一个是曹敏莉的港商身份,对现在的地方政府非常具有吸引力。
    跟他们一比起来,集体合作制企业大概就不算什么。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必须齐心协力,下定决心拿这块地。
    虽然现在她也没办法排除老白的老乡是个托的可能性。在商场上,你把人家当成憨憨,觉得人家绝对没这脑袋瓜子是最要命的。商场如战场,说不定36计人家玩的溜儿熟。
    张国富感叹了一句:“哪儿都欺生啊,一塞就塞这么多人,摆明了让咱们白养。”
    还没开始挣钱呢,先哗哗往外面掏钱,而且还要掏这么多钱。
    老白也不高兴,感觉自己被耍了:“他估计是把他们全厂的退休职工全都扒拉到这一分场来了。”
    周秋萍摇头:“那也未必,他们退休职工多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厂是50年代末期建设的,到现在过去了差不多30年,最早的一批职工陆续开始退休也很正常,只能说正好赶上这一波风潮了。”
    老白反对:“那也不至于这样,退休的比在职的还多。”
    周秋萍分析道:“我估计这跟顶岗有关系。这几年找工作都不太容易,父母为了给子女腾出工作岗位,选择提前退休的人比比皆是。所以退休的人就特别多。而工厂也因此几乎不对外面招人,于是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占在职职工的比例也就越来越高。”
    张国富和老白都是农家出身,反正就没想过还有顶岗这种好事,当然免不了呵呵:“所以厂子干不下去也是他们自找的,反正是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跟外面的小老百姓没关系。”
    周秋萍也深以为然,作为农村人,她还真没办法和国营大厂共情。
    但这并不影响她想做成这门生意。
    “即使退休职工这一块也不是不能处理。如果是顶岗的话,那退下来的人年纪应该不大,基本集中在四五十岁。他们完全具备劳动能力,相当于是被生活逼得提前离开了工作岗位。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相当于退休返聘的性质。这样,他们就成了新的在职职工,即便还要再支付他们退休工资,也是200多号人养100号人,负担可以小很多。”
    这话听着有点怪,但车上决策人都清楚,现在职工拿到手的工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