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11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的目光严厉起来,警告李东方和石磊,“你们出国了就代表国家的形象,不要毁了先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
    石磊还想说啥呢,叫他眼睛一扫,顿时吓得不敢吱声。
    一过边界,布达佩斯就近在眼前,大家走出火车站时,都感觉恍恍惚惚。
    一个礼拜呀,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东方快车实在是快的有点忧伤。但总算抵达目的地了。
    最好的事情就是不用继续在卧铺上躺着,实在太无聊了。
    但是要搬运行李的时候,李东方和石磊又感觉还不如在车上躺着。妈呀,怎么经过了这么多天,包裹好像还变重了,简直能压死人。
    周秋萍看这两人呲牙咧嘴的模样,直接打消了他们的痴心妄想:“你俩还是改行吧,这不适合你们。”
    人家倒爷都是肩扛手拎人体带货,让他俩这身板,扛起包裹就摇摇晃晃,让人时刻担心他们会摔跤,当真不合适。
    石磊却逞强:“我还没开始做呢,你怎么知道不行啊?再说了,我是来留学的,这不是我本行。”
    周秋萍打击他:“你有录取通知书吗?你有奖学金吗?你当留学不花钱。”
    这几个大老爷们只能摇摇晃晃地继续扛包。
    周秋萍的人倒是挺自在,还有心情欣赏布达佩斯的美景。
    首先让他们赞叹的就是他们刚刚走出来的火车站,往那里一站,就是一卷古老的油画,那种尖顶建筑摆在那儿,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教堂。但并不像电影上的教堂那样阴郁,反而因为外墙暖色的色调,叫太阳一照,叫人感觉就是阳光又明媚。
    他们一路上碰到的匈牙利人也面带笑容,跟这建筑相得益彰。
    高女士小心翼翼地看着对方。他们这代人经常被教育的就是不要围观外宾,所以看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在冒犯。
    瞧了半天,她才小声跟女儿分享心得:“长得跟咱也挺像的呀。”
    她本以为匈牙利在欧洲,东欧嘛,又跟苏联是捆绑在一起的,那肯定高鼻深目,金发碧眼。
    结果瞧瞧这些人,好多黑头发黑眼睛,块头也和中国人差不多,不是那种跟铁塔似的身形。
    周秋萍笑道:“1000多年前,匈奴到过这里,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匈奴人的后代。”
    高女士恍然大悟,顿时感觉愈发亲切:“嘿!那咱过来就是走亲戚呀。”
    于是她对着人笑得更灿烂了。
    这走亲戚就得体体面面的,不能叫人觉得是打秋风,白被人笑话了。
    李东方和石磊却吃不消了,他们把包裹扛到火车站外面,瞧见河畔有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姑娘摆摊给人写毛笔字,都顾不上过去跟人套个近乎唠个嗑,直接有样学样,把包裹放下来就打开,开始清嗓子,准备酝酿情绪。
    周秋萍奇怪:“你俩干啥?”
    “练摊呗。”
    这两人说干就干,周围没市场也不影响他俩豁出去,因为实在扛不动了。这大片的绿地,就是他们的地铺。
    两人谁都不会说匈牙利话,只能扯着英语喊:“来来来看一看,都是好东西,从中国来的好货。”
    余成看着他们直摇头:“这车子不是来了吗?”
    开着货车过来的司机都疑惑地瞧他们。
    周秋萍再一次深深地生出了一种幻想,她可不可以假装不认识这俩货?实在太丢脸了。也不想想看,既然都已经到了布达佩斯,卢振军怎么可能毫无安排。
    可李东方和石磊就是俩犟种啊,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种。包裹都已经被他俩打开了,哪有重新打包的道理?
    “我们就想在这儿练摊。”
    高女士相当担忧:“你也不怕大盖帽把你俩给抓了。”
    做买卖哪有随地开张的?看看人家这里又干净又体面,虽然房子瞧着有历史,但也不是乱七八糟的,可见人家管的很严呢。
    然而不知道是他们运气好,还是布达佩斯的警察和工商真不管这些事儿,对摆小摊这种事很宽容。反正没有穿制服的人过来驱赶他们,相反的,不少顾客好奇地凑了上来。
    周秋萍下意识地去翻那本花高价买来的匈牙利语手册,琢磨着要怎么招呼客人。
    没想到匈牙利人的英语水平也不错,居然主动用英语询问。双方靠着比划以及蹦出来的英文单词,居然开始了生意。
    周秋萍也搞不清楚这些商品的具体价格。比方说夹子,他们在白沟拿的时候,她记得只有几分钱。其实如果从厂里拿存货估计更便宜,一分钱一个都正常。
    她琢磨着10倍是不是说一个卖一角,结果人家直接给了一块,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接下来的时间,高女士和周秋萍这对已经在内地商场浸淫过,可以说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红利的母女,终于明白为啥大家都想来匈牙利了。
    老天爷哎,生意也太好了,根本就不用她们大声吆喝,各种来一来看一看。1990年4月份的布达佩斯才刚刚入春,却像1988年的中国大陆一样,人人都有抢购的欲望。
    他们从遥远的东方背来了小商品百货十分受欢迎,摊子摆开来,光顾的客人就不断。
    而且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