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48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这是乌鲁木齐,能吃上大闸蟹这个过程,比大闸蟹本身还贵。
    老白带着隐隐的得意:“好长时间没吃这个了,刚好有朋友带过来,空运的,就吃一口新鲜。下午刚到的,洗的时候还活着呢。”
    周秋萍竖起大拇指:“你这可真是讲究了。”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老白笑道,“不然挣钱图个啥?”
    刚出锅的大闸蟹的确好吃,当真是一个鲜。但周秋萍不敢让小朋友们多吃,怕他们的肠胃扛不住。
    好在几个小家伙对螃蟹也不是很执着,他们对手抓饭更感兴趣。
    周秋萍一边吃螃蟹一边叨叨:“衣食住行,吃喝完了就是住房子,得改善住宅环境。”
    白嫂子摇头:“现在可没指望,就不会给我们发一块地盖房子,人家单位福利分房也没我们的份额。”
    眼下乌鲁木齐和全国绝大部分地方,甚至连商品房的概念都没有,除了自建房之外,基本上都是福利分房。
    老白也感慨:“说实在的,我觉得深圳也就那样。非得说什么好,那就是有楼房卖,你掏钱就能买。”
    可惜当初他闯深圳的时候还是穷光蛋,买房这种事想都不敢想,就琢磨着挣了钱好回家盖房。
    现在无所谓了,不差这点钱,买了也就买了,起码住着方便。
    周秋萍笑道:“没房的话我们可以盖呀,到时候卖给你们可好?”
    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老白猛的拍大腿:“可以呀,你们盖好了我就买。”
    赵凤英也在旁边附和:“我也想买,买个大点的,最好起码两层楼,这样住着自在。”
    她是受够了跟人挤在一起过日子的生活,有钱她就愿意花。如果不是怕麻烦,不想被人说嘴,加上也不方便,她真想在大饭店里天天包房。
    反正房费贵就贵点,她也不是住不起。
    卢振军来了兴趣:“那你们有多少人愿意买房啊?”
    当初他们来乌鲁木齐根本没考虑过住宅的问题,因为觉得不会有人买。就是京城和海城这种地方,名义上是有商品房了,但基本上除了家里有海外关系的人和效益好的单位买来给职工当宿舍外,一般人根本就不会买。
    实话实说,也买不起。
    就连《人民日报》都说了,大学生得不吃不喝10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两居室。
    但现在不一样。
    现在的乌鲁木齐愈发热闹,光新华市场和商贸城聚集的商贩就已经达到了几百户。如果他们愿意购房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做出个高档小区来。
    卢振军真心动了。虽然他现在贸易公司做的好,挣钱也多,但他们公司的本行是房地产啊。
    老白翻翻眼睛,这不是他有情绪,而是他在心里算账:“起码也有几十号吧,大家一块喝酒的时候就觉得住的不行。”
    虽然很多人都说男人把车看得比房重要,但大概是因为这时代私人也没资格买车,这帮个体户暂时没精力拼豪车,所以反而更加向往住的舒坦。
    想想啊,累了一天,能够有个舒舒服服的屋子,往里面一躺,多舒服啊。
    卢振军相当认真:“那你们对房子有什么要求呢?”
    这回是白嫂子先开了口:“就跟电视上外国人的房子一样,家里有那个热水器,然后烧饭要有煤气灶。”
    她一点儿不羡慕外国人看彩电啊,用冰箱之类的,这些她家里都有,花钱而已。可热水式的事情她是真没招,筒子楼的设计就没配这个装的地方。
    大家要洗澡的话,只能去澡堂,太不方便了。
    两口子加上赵凤英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半天,到了最后,高兴同志替他们总结了:“你们要的房子就是那个亚运村啊。”
    她现在又有点惆怅了,亚运会开着,也不晓得啥时候卖亚运村。
    算了算了,先到海城定下来再说吧。
    好在海城的房子不紧俏,因为太贵,一平方米赶得上工人一年的收入了,所以基本卖不出去。他们舍得掏钱,自然不愁买不到房。
    老太太还在发散思维呢,老白又拍大腿了,乐呵呵地点名:“好,就要那个亚运村。政委,亚运村怎么搞的你这房子就怎么搞。反正我定了,交定金那个叫什么来着楼花吧,我第1个买楼花,咱就跟外国运动员住一样的房。”
    白嫂子先是肉痛了一瞬,感觉这老小子有几个钱烧的。但她旋即又想开了,买就买吧,多大点事儿,住的舒坦也好。不然钱能用来干嘛呢?吃喝嫖赌抽吗,还不如好好买个房呢。
    赵凤英也表示她愿意买楼花,而且要大户型。
    当初她在老白的贸易生意里投了钱,可以说是投资了一只金母鸡。虽然后来她主动要求降低了分红比例,但每个月到手的钱也有6位数。加上她自己在新华市场做服装生意,同样日进斗金。所以别看她不显山不露水的,实际上她早就是百万富翁,身家相当丰厚。
    既然已经有三个商户表示想买房了,他们就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还积极主动地加入讨论,比方说小区名字就叫亚运村,因为是照着亚运村盖的,而且大家都有亚运会的激情。还有房子最好是大户型,200平方米的4居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