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4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幸,第一道是个好消息。
    朱由校精神一振,细细看起来。
    广州知府尤可大奏:
    “广州府自万历四十三年,群“盗”寇起,乃起源于‘龙门开铁炉’及烧炭之人,当地人称矿寇。
    首领十余人,各股拥众数千人,其间势力最盛者,以赖丁髻、廖大鼻、张惟冲三人为头目。
    诸矿寇流窜于广州府从化、增城、龙门、清远及韶州府之英德、惠州府之长宁,其间群山环绕,矿寇盘踞山中,官府再三征剿,屡剿不尽。
    今岁天启五年,臣招安三大寇之张惟冲,许为百总,令千总郑亮引官兵入山。
    我官军奋勇向前,千总郑亮骁勇当先,斩杀大寇赖丁髻、廖大鼻并三千矿寇,余者皆散,收回全府十二处矿脉。
    不敢邀功,再三顿首,叩祈圣闻!”
    广州盛产铁矿,自古就是烧煤炼铁之处,除商人聚集外,世代居住的匠户也是极多,仅可制作上好兵刃的赭石矿就有五座。
    只因群山环绕,官兵一到,矿寇即藏匿山中,剿之不尽。
    如今肃清矿寇,朝廷又能新增十二处铁矿,对打造兵刃,更换地方驻军的甲胄,都有不小的帮助。
    不得不说,自万历年遗祸至今的广州矿寇被剿灭,这个消息的确令人心神开朗。
    连带着,朱由校的心情都好了不少,当即亲自执笔,眉飞色舞地御批:
    “广州知府尤可大招安矿寇张惟冲,有大功于朝,升任广东巡抚。”
    “千总郑亮作战有功,兵部验功、叙前功,一并升赏。”
    想了想,朱由校又在上面加了一笔:“矿寇张惟冲,知错能改,引官兵入山,足抵过失。”
    批罢,朱由校放下笔,唤道:
    “将此份奏疏交予户、兵二部,核验广州知府尤可大、千总郑亮的功勋,再定升赏,回禀予朕。”
    王朝辅立即入殿,捧了奏疏,恭恭敬敬退去。
    有了这份奏疏打底,朱由校才是心平气和地打开其余奏疏,不出所料,这是写济宁某地因饥民过多而发生民乱的事。
    朱由校微皱眉头,再捡起笔,开始一份份御批。
    ......
    福建,稽盐署衙门。
    新盐法推行已经过去一年,温体仁和杨嗣昌也在下头待了一年。
    这一年之中,除山东反抗过于激烈,甚至惹得朝廷出兵镇压外,其余各省,起码在明面上都比较顺利。
    温体仁坐在新盖好四个月的稽盐署衙门里,面上毫无表情,正襟危坐地看着手中的最新一期《京报》。
    现在,看京报、听京报,已经成了上至官员,下至小民的日常娱乐活动之一。
    京报有司也一直都与全国各地的报房持续合作,京报有司规定,京报每三日一期,每三月就要重新选择新的报房转刊。
    为此,每隔上三月,全国各地的报房们就都为争夺转刊权而抢得头破血流。
    这样的规定,使得各大报房的东家们几乎很难能一直占得京报在某地的专刊权,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各大报房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报房,他们背后都有更大的财阀支撑,对这些财阀来说,取得转刊权的获利远比每三月失去几十万两银子那么简单。
    取得转刊权,意味着与朝廷合作,意味着拥有皇商会广大的资源以及官府的扶持。
    这种优势足以使得他们在商业争斗中占得优势,而一旦要是让敌手拥有了这种优势,他们甚至有可能咸鱼翻身。
    要知道,在天启五年,地方官府由朝廷牢牢把控,对地方上的治理已经相当成熟。
    所以,每隔上三月,朝廷也就会狠狠地赚上一笔。
    推行新盐法一年至今,根据各地稽盐署奏报,全国开设的一千多家盐场,有三百余处在上个月了实现收支平衡。
    尽管盐场还在亏钱,但好歹安抚住了各地因为新盐法推行而躁动不安的百姓。
    朱由校坚信,现在还在亏钱的盐业,日后一定是一大暴利,这是长远投资,就和京报最开始时一样。
    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如今朝廷的岁入正在大跨步从天启元年时的濒临破产奔向致富小康。
    到如今,京报的收益甚至已经比天启元年加增的关税和商税还要高了。
    简单来说,现在的大明,仅凭京报每隔三月的收入,就足以维持现有九边及辽东规模庞大的在役战兵。
    随着报房的日益增多,以及报纸系统的日益完善,这个收入还会更多。
    正是因为报房每年激增的收入,才让朱由校有底气在去年和林丹汗打那旷日持久的一仗。
    温体仁推行新盐法的政策很简单粗暴,撤了不服的人,换上自己浙党的人。
    他心中再明白不过,皇帝让自己下来是干什么来了。
    推行新盐法,在山东遭遇挫折,朝廷重压之下,大规模的反对不会再有,可是官员之间的争议依然存在。
    这个时候,皇帝让自己留在福建主持新盐法在沿海一带的推行,要是再不明白其中深意,那只怕就是傻子了。
    身后有人罩着,干起事儿来也是如鱼得水。
    温体仁推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