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65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经西南之役、辽东之役及科举大案、武力推行新盐法等事件以后,朱由校手中的皇权实际上已经很高。
    也就是说,现在掌握天下卫所及军务的兵部存在,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而作为皇帝的朱由校,自然看不惯身边一直有这样一个职权远超过其余五部的兵部。
    自然而然,天启年兵部还政的发生,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这是身为皇帝的朱由校的另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是针对糜烂至今卫所制的一项逼不得已的整改。
    其实,景泰一朝,于谦实际掌握的兵部,其权利就已经包括了五军都督府的军队指挥、管理权。
    而当时作为皇帝的景泰皇帝,不得不倚靠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张,武勋集团的覆没,都使得五军都督府的权力转移到兵部的这种事在潜移默化的发生。
    夺门之变以后,于谦虽然死了,但从他开始的兵部权力上升并没有停止,文官们依旧在逐渐攫取五军都督府的职权。
    武勋集团日益衰微,最终完全丧失对于各地将领升迁,兵员调用、卫所军屯的管辖权。
    到如今天启年间,各地的都司卫所任命官员,连呈送五军都督府的步骤都直接省去。
    这也就说明,现在这个时候的五军都督府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了,显然早已彻底丧失对武官的选拔、任命权。
    至于军队操练和军情声息之事,现在的五军都督府也是无权干预。
    操练军队、军情声息等军务,都由各地的巡抚总兵以及他们的下级将领负责。
    巡抚的下级将领,正是各地的总兵、参将。
    总兵与参将等武官,大都在五军都督府挂衔,但却与之没有上下级关系。
    兵情调动、军务处置,现在往往只需要向上级巡抚汇报,再由巡抚报往兵部,五军都督府甚至连知道的意义都不复存在。
    一地将领之升迁、调用,就连总兵说话也是不算的,他们只有推荐的权利。
    真正一员将领能否得到升迁,或是会不会被突然调往它地,这些都要由武将的上级文官同意,再向京师申报,才能最终决定。
    然而,勋贵就一定是可以信任的吗?
    明初至今的勋贵,如英国公一系、黔国公一系,这样的忠贞之辈已然不多了。
    更多的,是依靠祖上戎马功勋所得到的爵禄,庸碌一生的无能之辈。
    这些人就算掌握了实权,也难有什么成效。
    所以,朱由校从现在开始就在规划,打算在日后去做和朱元璋同样的事,把勋贵筛一遍。
    留下有能耐且听话的,剔除掉那些尸位素餐而且具有不确定性的废物。
    而朱由校担忧的点就在这里,除了利用勋贵集团短暂控制五军都督府以外,几乎没有第二种方法能与改革卫所将会到来的反抗抗衡。
    对于朱由校的这个想法,就算是老成的张维贤,或许也是没有意识到的。
    武勋集团重掌军权这一天的开始,也就代表着他们在走向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终获利的,只会是朱由校这个做皇帝的。
    ......
    不多时,在京的一些有头有脸的勋贵们都到了。
    眼下,勋贵们公认的领袖有两家,第一便是朱由校首推的英国公张家。
    第二个,是开国名将徐达的后人,即跟随朱棣上北京的徐氏分支,定国公一系。
    剩下一些在京较有名望的勋贵,有武定侯郭培民、泰宁侯陈延祚、镇远侯顾肇迹、西宁侯宋裕德及阳武侯薛濂等二十余家。
    这二十余家,各自都掌握着五军都督府的职位,改制后,他们是天然的受益者。
    这些勋贵,大部分都是跟随成祖靖难留下来的,其余也有仁宣始封和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世袭子弟。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什么身份,消息一出,他们都自动与皇帝站在了一起。
    整顿卫所,对于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可以用来获利的手段,更何况这次还是奉旨去办,更加得心应手。
    一纸圣旨,将整个从前勾心斗角的勋贵集团,短暂的整合到了一起。
    而这次张维贤召集他们来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确定以哪家为首。
    在京勋贵们公认的领袖,除自己张家以外,还有定国公徐氏,地方上支持他们的勋贵世家也不少。
    既然说这次是要干大事,自然和和气气才是最好的。
    要是整顿卫所的时候,勋贵们还是各自为战,分成几家互相勾心斗角,很显然,那是斗不过反对派的。
    卫所可不是盐法,这涉及到天下间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即便是勋贵集团一起站在皇帝这边,也不是那么好办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