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新手村 第81节(3/3)
房,她还觉得不习惯呢,就对叶兰亭道:“村长,我家青锋现在不在家,我也不急着搬,要不先让后头的人先抓号吧,我等儿子回来了再搬也行。”
其实杨二婶还挺羡慕刘大娘一家人的,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搬新家,多幸福啊,她一个人住进去,空荡荡的,还不如先暂时住在老宅子呢,虽说破旧了点,但好歹看着以前的旧物能有个念想。
叶兰亭也知道杨二婶的挂念,就说:“好吧,你要是不介意的话,将你的号让给其他村民也行。看看有没有哪一家想现在就搬进新房子的?”
杨二婶在一群乡亲里看了看,道:“要不就让哑娘她们一家先搬进去吧,赵汾他老娘身体不好,新房子有暖炕,老人家就不怕冷了,再说嵩娃和东娃两个孩子每天还要读书,早点搬进新房子也能好好安心下来。”
杨二婶愿意主动把房子先让给哑娘一家,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哑娘因为和杨二婶对换了搬家顺序,也主动提出让其他人先选号,等大家都选完了,剩下哪一个她就要哪一个,反正新房子每一栋都漂亮,立马的构造和户型都一模一样,不在乎先选还是后选了。
结果等到第一期的村民都选完了号,还剩下一个一号给哑娘,正好一号又是离村里学院和大食堂最近的那一栋,实在是说不出来的缘分了。
分房子一事就这么皆大欢喜的办完了,三十五户村民都回去欢欢喜喜的收整家具行礼,开始搬家。
周老给大家算了个好日子,月底的二十六号适宜迁进新居,村里的村民们一合计,干脆大家都集体在那天搬进去算了!
搬进新房子那天,村民每家都做了几道菜,在洋房院子前的那条青石板宽路上摆起了流水席,请村里的村民和来大古村做工的工人吃,意在庆祝搬迁新居。
那一天大古村可热闹了,就连学院里的学子们都出来吃了流水席,正好给大食堂放了一天假。
从现在的操场中心往整个大古村四周围望去,从前破旧穷酸的景象已经完全焕然一新——
宽阔平整的操场和跑道,对面是两栋庄严的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往左边看是一排平房,往右看是一排商业区,对面则是村部办公区域;村里的住宅区往这个中心成半径往外扩展,新搬进去的住宅区已经有了人声鼎沸和活力,还在修建的住宅区也已经有了地基模型,用不了多久,整个大古村就能全部改头换面了。
平整的环形青石板人行道环绕着这两个中心区,米字型小路穿插其中,使其看起来井然有序,又带着股勃勃生机。
联排洋房黑瓦红砖,每一栋房子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既互相独立,又可以能隔壁互通。
每一排洋房十五座房子,房子间用能容下一辆三轮马车的宽距隔出来,在规划住宅区的时候,叶兰亭就想到,等到几年以后,村里也能骑车来回。
试着用这样的画面去想一下:村民们每天早上起来,从家里出发,骑着自行车去工厂上班,孩子们每天傍晚从学校放学,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那样的画面,虽说比不上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但至少在叶兰亭印象中的五六十年代不远了吧。
因为大古村的商业一条街规模越来越大,大古商号旗下的商品也卖到了更远的城市去。渐渐地,镇上一些小商铺也会来这里直接进货,不仅仅是宝河镇的,爻冈镇和周围的南口镇,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所以村里的外来人口流动量越来越多。
而一些聪明的大古村村民,就做起了这些外地人的生意——他们把自己家里多余的空房间改成住宿租给这些大老远赶来进货的商人。
一晚上住宿费收得也不贵,二十文钱一个人一晚上,还包一顿饭。
那些路途稍微远一些的人,本来就不太放心拉着一马车的货连夜赶路,于是干脆就在本地村民家住了下来(主要是这些外村人也很想体验一下大古村这新奇的大别墅,听说冬天还有热炕床,睡在上面十分暖和)。
叶兰亭听说这件事后,乐了好几天。
果然老百姓的智慧都是无穷的,她的村民们都很聪明嘛,都知道无师自通办起民宿客栈来了。
不错不错。
不过这件事还是要规范一下的,否则到时候出了问题,谁来管制?
其实杨二婶还挺羡慕刘大娘一家人的,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搬新家,多幸福啊,她一个人住进去,空荡荡的,还不如先暂时住在老宅子呢,虽说破旧了点,但好歹看着以前的旧物能有个念想。
叶兰亭也知道杨二婶的挂念,就说:“好吧,你要是不介意的话,将你的号让给其他村民也行。看看有没有哪一家想现在就搬进新房子的?”
杨二婶在一群乡亲里看了看,道:“要不就让哑娘她们一家先搬进去吧,赵汾他老娘身体不好,新房子有暖炕,老人家就不怕冷了,再说嵩娃和东娃两个孩子每天还要读书,早点搬进新房子也能好好安心下来。”
杨二婶愿意主动把房子先让给哑娘一家,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哑娘因为和杨二婶对换了搬家顺序,也主动提出让其他人先选号,等大家都选完了,剩下哪一个她就要哪一个,反正新房子每一栋都漂亮,立马的构造和户型都一模一样,不在乎先选还是后选了。
结果等到第一期的村民都选完了号,还剩下一个一号给哑娘,正好一号又是离村里学院和大食堂最近的那一栋,实在是说不出来的缘分了。
分房子一事就这么皆大欢喜的办完了,三十五户村民都回去欢欢喜喜的收整家具行礼,开始搬家。
周老给大家算了个好日子,月底的二十六号适宜迁进新居,村里的村民们一合计,干脆大家都集体在那天搬进去算了!
搬进新房子那天,村民每家都做了几道菜,在洋房院子前的那条青石板宽路上摆起了流水席,请村里的村民和来大古村做工的工人吃,意在庆祝搬迁新居。
那一天大古村可热闹了,就连学院里的学子们都出来吃了流水席,正好给大食堂放了一天假。
从现在的操场中心往整个大古村四周围望去,从前破旧穷酸的景象已经完全焕然一新——
宽阔平整的操场和跑道,对面是两栋庄严的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往左边看是一排平房,往右看是一排商业区,对面则是村部办公区域;村里的住宅区往这个中心成半径往外扩展,新搬进去的住宅区已经有了人声鼎沸和活力,还在修建的住宅区也已经有了地基模型,用不了多久,整个大古村就能全部改头换面了。
平整的环形青石板人行道环绕着这两个中心区,米字型小路穿插其中,使其看起来井然有序,又带着股勃勃生机。
联排洋房黑瓦红砖,每一栋房子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既互相独立,又可以能隔壁互通。
每一排洋房十五座房子,房子间用能容下一辆三轮马车的宽距隔出来,在规划住宅区的时候,叶兰亭就想到,等到几年以后,村里也能骑车来回。
试着用这样的画面去想一下:村民们每天早上起来,从家里出发,骑着自行车去工厂上班,孩子们每天傍晚从学校放学,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那样的画面,虽说比不上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但至少在叶兰亭印象中的五六十年代不远了吧。
因为大古村的商业一条街规模越来越大,大古商号旗下的商品也卖到了更远的城市去。渐渐地,镇上一些小商铺也会来这里直接进货,不仅仅是宝河镇的,爻冈镇和周围的南口镇,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所以村里的外来人口流动量越来越多。
而一些聪明的大古村村民,就做起了这些外地人的生意——他们把自己家里多余的空房间改成住宿租给这些大老远赶来进货的商人。
一晚上住宿费收得也不贵,二十文钱一个人一晚上,还包一顿饭。
那些路途稍微远一些的人,本来就不太放心拉着一马车的货连夜赶路,于是干脆就在本地村民家住了下来(主要是这些外村人也很想体验一下大古村这新奇的大别墅,听说冬天还有热炕床,睡在上面十分暖和)。
叶兰亭听说这件事后,乐了好几天。
果然老百姓的智慧都是无穷的,她的村民们都很聪明嘛,都知道无师自通办起民宿客栈来了。
不错不错。
不过这件事还是要规范一下的,否则到时候出了问题,谁来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