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渣爹争天下 第79节(3/4)
。我是从来没有去过京城,所以他跟我说的那些虽然能想象得出来,但是觉得也不过如此。你是去过京城的,我听见人家跟我说京城的那些人嚣张浪费很严重,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啊?”
“是的。就拿他们的饭菜来说,一条长了十几年的鲟鱼,送到了厨房,只抽中间的那一根筋,这一根筋也只能炒一盘菜,可是人家的一顿饭需要几十盘菜,都是天南地北的山珍野味,这些菜的材料只有更刁钻没有最刁钻。像是那种世家闺女们,每次吃肉的时候只吃小牛肉或者是只吃某个部位的肉算不得奢侈。”
秋叶真的是无法想象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
“真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呀。”
等秋叶把这句诗背出来之后,周莲看了一眼秋叶,“不是属下给您掉书袋子,写下这首诗的人,您觉得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然是一个体恤农夫的人呢,要不然写不出这样的诗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有另外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都是同一个作者,写得如此的深刻,秋叶还记得自己上辈子小,到时候最先会背的就是这两首诗。
当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中的长辈,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让秋叶不要浪费粮食,一定要节约。
可是周莲却让秋叶意识到,写出这样诗的人未必真心是一个怜悯农户的人。
“写这首诗的人是李绅,但是这个人最喜欢吃鸡舌,一盘鸡舌头要杀掉上百只鸡。当初刘禹锡去他家做客,看到李绅这样豪奢的生活,忍不住赠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除此之外这个人治下的百姓纷纷逃离故地,并且此人在家里面豢养私妓,渔猎美色,做官的时候又做了很多冤假错案,以至于死了之后子孙三代不得入仕途,后人对他的评礼也不过是‘酷吏’二字。
李绅和如今京城的那些大老爷们何其相似,唐朝覆灭也不过是200多年,当年有刘禹锡看不惯李绅,还能写下一首诗。李绅最后的报应也落到了子孙身上,可是如今呢,如今京城的那些大老爷们仍在逍遥法外。京城外边儿饿死了流民无数,京城里面整日吹拉弹唱。
不瞒您说,我少年的时候去过一趟京城,那个时候的京城虽然有宵禁,但是夜里站在墙头上向着四边看,那些权贵之家一晚上灯烛辉煌。昔日大唐好歹有个盛世,出过好几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可如今咱们这个朝代呢?这些皇帝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前朝的,这些大臣也没有一个有唐朝文臣那样的骨气。人家都说盛唐气象,盛唐气象!然后两个朝代,相差的也太大了。”
秋叶听到周莲讲李绅的故事就已经在心里面觉得悲哀了,杜子美的话很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同样是唐朝之后秋叶觉得自己经历的大宋文官踩到了武官的头上,以至于最后80万禁军就跟纸糊的一样。可现在这个朝代呢,这个朝代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导致成了这个样子?
可惜了,秋叶发现自己不能清楚的分析一个朝代灭亡的各方面原因,只能归结为土地兼并税收无法满足朝廷的治理成本。
这两条理由显得简单粗暴,秋叶还想起来了,自己这会儿把周莲叫出来一块聊天,除了聊聊京城的奢靡享受之外,还是要聊一下京城的那些武官们,毕竟当初周莲他们家和驻守在山口的那群武将有接触。
“这些事儿咱们以后再聊,我今天把你叫出来,其实想问问你外边的那些武官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当年世宗皇帝特意下旨,说是凡是四品以上的武将都要去讲武堂学一学兵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那些武将们都是大老粗,不仅不懂得兵法,连大字都认不得一箩筐。带兵的时候也没有那种爱兵如子的意思,轻则打骂重则能打死人。
当时设置讲武堂的目的也是想让这些粗人多少知道一点儿维持体面。所以,根据当时驻守的远近,让这些四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同袍来讲武堂。这个推荐制度是要让这些将军们错开时间,所以就给了他们自由,让他们自行决定某些人在某段时间进入讲武堂内学习兵法。后来这一制度渐渐的就变了味儿了。军中高官把家中子弟塞进大营里面,随后再找几位同胞,把家中的这些后辈们推荐到了讲武堂。
又因为有世宗皇帝的旨意,凡是四品以上武将,没有去过讲武堂的都不许履任。所以那一些有推荐资格的人渐渐的把持了讲武堂,本来设置讲武堂是一番好意,没想到最后却成了这个样子。”
“就没有皇帝要把这一项给废了吗?”
“后人怎么能推翻前人的旨意呢?”周莲就看了看秋叶,秋叶一来是年纪小,二来是半路出家,三来是对于尊敬祖宗这件事和别人有着一点不同的看法。周莲相到秋叶和巫马富贵之间的恩恩怨怨,就忍不住想要对天长叹。
这父女两个真的是脑后生反骨,果然是亲父女两个。
“圣人们都说要为尊者讳,而且子不言父过。哪怕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一项规定出了问题,但是不得不看着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秋叶忍不
“是的。就拿他们的饭菜来说,一条长了十几年的鲟鱼,送到了厨房,只抽中间的那一根筋,这一根筋也只能炒一盘菜,可是人家的一顿饭需要几十盘菜,都是天南地北的山珍野味,这些菜的材料只有更刁钻没有最刁钻。像是那种世家闺女们,每次吃肉的时候只吃小牛肉或者是只吃某个部位的肉算不得奢侈。”
秋叶真的是无法想象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
“真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呀。”
等秋叶把这句诗背出来之后,周莲看了一眼秋叶,“不是属下给您掉书袋子,写下这首诗的人,您觉得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然是一个体恤农夫的人呢,要不然写不出这样的诗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有另外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都是同一个作者,写得如此的深刻,秋叶还记得自己上辈子小,到时候最先会背的就是这两首诗。
当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中的长辈,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让秋叶不要浪费粮食,一定要节约。
可是周莲却让秋叶意识到,写出这样诗的人未必真心是一个怜悯农户的人。
“写这首诗的人是李绅,但是这个人最喜欢吃鸡舌,一盘鸡舌头要杀掉上百只鸡。当初刘禹锡去他家做客,看到李绅这样豪奢的生活,忍不住赠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除此之外这个人治下的百姓纷纷逃离故地,并且此人在家里面豢养私妓,渔猎美色,做官的时候又做了很多冤假错案,以至于死了之后子孙三代不得入仕途,后人对他的评礼也不过是‘酷吏’二字。
李绅和如今京城的那些大老爷们何其相似,唐朝覆灭也不过是200多年,当年有刘禹锡看不惯李绅,还能写下一首诗。李绅最后的报应也落到了子孙身上,可是如今呢,如今京城的那些大老爷们仍在逍遥法外。京城外边儿饿死了流民无数,京城里面整日吹拉弹唱。
不瞒您说,我少年的时候去过一趟京城,那个时候的京城虽然有宵禁,但是夜里站在墙头上向着四边看,那些权贵之家一晚上灯烛辉煌。昔日大唐好歹有个盛世,出过好几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可如今咱们这个朝代呢?这些皇帝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前朝的,这些大臣也没有一个有唐朝文臣那样的骨气。人家都说盛唐气象,盛唐气象!然后两个朝代,相差的也太大了。”
秋叶听到周莲讲李绅的故事就已经在心里面觉得悲哀了,杜子美的话很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同样是唐朝之后秋叶觉得自己经历的大宋文官踩到了武官的头上,以至于最后80万禁军就跟纸糊的一样。可现在这个朝代呢,这个朝代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导致成了这个样子?
可惜了,秋叶发现自己不能清楚的分析一个朝代灭亡的各方面原因,只能归结为土地兼并税收无法满足朝廷的治理成本。
这两条理由显得简单粗暴,秋叶还想起来了,自己这会儿把周莲叫出来一块聊天,除了聊聊京城的奢靡享受之外,还是要聊一下京城的那些武官们,毕竟当初周莲他们家和驻守在山口的那群武将有接触。
“这些事儿咱们以后再聊,我今天把你叫出来,其实想问问你外边的那些武官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当年世宗皇帝特意下旨,说是凡是四品以上的武将都要去讲武堂学一学兵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那些武将们都是大老粗,不仅不懂得兵法,连大字都认不得一箩筐。带兵的时候也没有那种爱兵如子的意思,轻则打骂重则能打死人。
当时设置讲武堂的目的也是想让这些粗人多少知道一点儿维持体面。所以,根据当时驻守的远近,让这些四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同袍来讲武堂。这个推荐制度是要让这些将军们错开时间,所以就给了他们自由,让他们自行决定某些人在某段时间进入讲武堂内学习兵法。后来这一制度渐渐的就变了味儿了。军中高官把家中子弟塞进大营里面,随后再找几位同胞,把家中的这些后辈们推荐到了讲武堂。
又因为有世宗皇帝的旨意,凡是四品以上武将,没有去过讲武堂的都不许履任。所以那一些有推荐资格的人渐渐的把持了讲武堂,本来设置讲武堂是一番好意,没想到最后却成了这个样子。”
“就没有皇帝要把这一项给废了吗?”
“后人怎么能推翻前人的旨意呢?”周莲就看了看秋叶,秋叶一来是年纪小,二来是半路出家,三来是对于尊敬祖宗这件事和别人有着一点不同的看法。周莲相到秋叶和巫马富贵之间的恩恩怨怨,就忍不住想要对天长叹。
这父女两个真的是脑后生反骨,果然是亲父女两个。
“圣人们都说要为尊者讳,而且子不言父过。哪怕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一项规定出了问题,但是不得不看着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秋叶忍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