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2/3)
接触那些腌臜之物,香是因为给人干活对方肯定要留他们吃饭,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让他们吃得走不动为止才会放人。
大家没有想到一个挖河道工程会给桃源村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让桃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心里都在想,要是这河道一直挖下去该多好,他们这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常喜乐听了只是笑笑,若是这些人知道河道通了以后带来的好处,肯定恨不得现在就完工。
忙完沤肥的事,常喜乐之前打算办的学堂,也终于开课了。
第41章 过年
常家人不管老少,晚上都会跟着常喜乐学字学算术的事,早就在桃源村里传开了。
刚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有意思,因为大家意识中,上学堂的都是小娃娃,哪里见过常家那些大老爷们甚至连孩子都满地跑的妇人们也一块学的。可他们发现,常家人学了几天之后,好像哪里就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就是二房的常金花夫妻俩,之前他们跟乡亲们收东西的时候,完全都是靠脑子记的。刚开始还罢了,后来东西多了,有时候难免出差错。而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用纸笔了。不管多少东西,只需要翻一翻小本子,就立马清清楚楚,一点错都没有。
尤其是收茱萸和油茶果的时候,有的人家愿意用这两样换茱萸酱或者茶油,可当时还没有做出来,就得记下最后应该给多少。
当时这两样东西都还没做好,至少得过好一阵才能兑现,若只是用脑子记,就很容易忘记了。可记在本子里却不会,白纸黑字,一清二楚。
几个月的工夫还不至于让一行人学会写多少字,不过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还是很容易记住的。所以他们只需要在本子里对每个人做个记号,知道哪一页是哪一家的,里头写上数字也就记清楚了。
毛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好掌握,常喜乐就做了简易的炭笔。反正他们也不去科考,只要能写明白,自己看懂就成。所以也不要求非要练习毛笔字,如此一来效率会更高。
每次收货物的时候,常金华作收捧着一个木板做的简易书夹,用炭笔再上头涂涂写写,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说,也忒像那么一回事了。
而且大家都是认识的,一下子就觉得两人不同了。
尤其是常金花,每次端着那纸笔在那书写记录,明明还是这个人,就觉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那模样完全不像个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妇,倒是有了说不出的韵味。
若是用后世的话形容,就是有那么点知性了。
总之瞧着就是挺好看的,没了乡下妇人常有的粗鄙感。
其实效果也不至于那么夸张,毕竟学习的时间太短了,可这样的变化足以让桃源村的村民们觉得很稀罕。
这还罢了,毕竟不少人觉得自个是用不上的。
可听到常家几个小的,会算数还会背诗,那小模样很有常喜乐当年架势,那心里就更不一样了。
虽然他们听不太懂那些诗词里说的是什么,可就觉得听在耳朵里十分的舒坦,幻想着从自家孩子嘴里说出来是什么样子。这些不识字的农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崇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鲤鱼跳龙门。
所以常喜乐打算在村子里开个学堂的事一传开,就有不少人非常积极的到里正这里报名,希望自家孩子也能跟常家那几个小的一样。
最后报到常喜乐这里来的一共有三十多个孩子,一般都是在八岁以下,大多数都是在五六岁左右。因为这个年纪还干不了太多的活,太小的常喜乐现在还不收。
虽说常喜乐并不收学费,也不用大家买笔墨纸砚和书本,可到这里学习也就意味着耽误了去干农活的时间。在贫穷的家里,还是消耗不起的。况且他们虽然知道读书是有好处,可另一方面又觉得,反正种地识字与否也无所谓,他们不就这么过来的。
常喜乐识字可干起农活绝对比不上他们啊,自己娃又不像常喜乐一样能考秀才,如此一想,也就作罢了。
“没有女娃娃被送过来吗?”
里正愣了愣,他虽然也知道常家女孩子和妇人也是跟着学的,可大家多数人家都觉得女孩子学这些没用。他们又不像常家一样,可以做生意。
常喜乐叹了一口气,“女孩子学点也是有好处的,技多不压身。”
“说是这么说,可大家觉得还是觉得没太大用,还不如在家里学织布啥的实在。”
常喜乐也知道自己一时也没法改变大家的想法,也就不再勉强。而且就他一个人要教三十多个已经是个不小工程,若是再多些人,他就会被完全束缚在这上头。他要做的事还很多,还真没多大空闲。普及教育的事只能慢慢再说,现在先把这几个教好就是功劳一件。
学堂被设在村里的祠堂里,学习时间为每天辰时三刻到午时,每天只上半天的课。而常家内部的培训班依然继续进行,大人们白天实在没空闲,只能晚上挤出时间学些东西。
而常家的孩子们也进了学堂,而晚上却不强求,毕竟白天更适合学习。
常家孩子们没有大人监督也坚持白天晚上都要学,其实几个孩子里也不乏不
大家没有想到一个挖河道工程会给桃源村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让桃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心里都在想,要是这河道一直挖下去该多好,他们这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常喜乐听了只是笑笑,若是这些人知道河道通了以后带来的好处,肯定恨不得现在就完工。
忙完沤肥的事,常喜乐之前打算办的学堂,也终于开课了。
第41章 过年
常家人不管老少,晚上都会跟着常喜乐学字学算术的事,早就在桃源村里传开了。
刚开始大家只是觉得有意思,因为大家意识中,上学堂的都是小娃娃,哪里见过常家那些大老爷们甚至连孩子都满地跑的妇人们也一块学的。可他们发现,常家人学了几天之后,好像哪里就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就是二房的常金花夫妻俩,之前他们跟乡亲们收东西的时候,完全都是靠脑子记的。刚开始还罢了,后来东西多了,有时候难免出差错。而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用纸笔了。不管多少东西,只需要翻一翻小本子,就立马清清楚楚,一点错都没有。
尤其是收茱萸和油茶果的时候,有的人家愿意用这两样换茱萸酱或者茶油,可当时还没有做出来,就得记下最后应该给多少。
当时这两样东西都还没做好,至少得过好一阵才能兑现,若只是用脑子记,就很容易忘记了。可记在本子里却不会,白纸黑字,一清二楚。
几个月的工夫还不至于让一行人学会写多少字,不过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还是很容易记住的。所以他们只需要在本子里对每个人做个记号,知道哪一页是哪一家的,里头写上数字也就记清楚了。
毛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好掌握,常喜乐就做了简易的炭笔。反正他们也不去科考,只要能写明白,自己看懂就成。所以也不要求非要练习毛笔字,如此一来效率会更高。
每次收货物的时候,常金华作收捧着一个木板做的简易书夹,用炭笔再上头涂涂写写,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说,也忒像那么一回事了。
而且大家都是认识的,一下子就觉得两人不同了。
尤其是常金花,每次端着那纸笔在那书写记录,明明还是这个人,就觉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那模样完全不像个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妇,倒是有了说不出的韵味。
若是用后世的话形容,就是有那么点知性了。
总之瞧着就是挺好看的,没了乡下妇人常有的粗鄙感。
其实效果也不至于那么夸张,毕竟学习的时间太短了,可这样的变化足以让桃源村的村民们觉得很稀罕。
这还罢了,毕竟不少人觉得自个是用不上的。
可听到常家几个小的,会算数还会背诗,那小模样很有常喜乐当年架势,那心里就更不一样了。
虽然他们听不太懂那些诗词里说的是什么,可就觉得听在耳朵里十分的舒坦,幻想着从自家孩子嘴里说出来是什么样子。这些不识字的农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崇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鲤鱼跳龙门。
所以常喜乐打算在村子里开个学堂的事一传开,就有不少人非常积极的到里正这里报名,希望自家孩子也能跟常家那几个小的一样。
最后报到常喜乐这里来的一共有三十多个孩子,一般都是在八岁以下,大多数都是在五六岁左右。因为这个年纪还干不了太多的活,太小的常喜乐现在还不收。
虽说常喜乐并不收学费,也不用大家买笔墨纸砚和书本,可到这里学习也就意味着耽误了去干农活的时间。在贫穷的家里,还是消耗不起的。况且他们虽然知道读书是有好处,可另一方面又觉得,反正种地识字与否也无所谓,他们不就这么过来的。
常喜乐识字可干起农活绝对比不上他们啊,自己娃又不像常喜乐一样能考秀才,如此一想,也就作罢了。
“没有女娃娃被送过来吗?”
里正愣了愣,他虽然也知道常家女孩子和妇人也是跟着学的,可大家多数人家都觉得女孩子学这些没用。他们又不像常家一样,可以做生意。
常喜乐叹了一口气,“女孩子学点也是有好处的,技多不压身。”
“说是这么说,可大家觉得还是觉得没太大用,还不如在家里学织布啥的实在。”
常喜乐也知道自己一时也没法改变大家的想法,也就不再勉强。而且就他一个人要教三十多个已经是个不小工程,若是再多些人,他就会被完全束缚在这上头。他要做的事还很多,还真没多大空闲。普及教育的事只能慢慢再说,现在先把这几个教好就是功劳一件。
学堂被设在村里的祠堂里,学习时间为每天辰时三刻到午时,每天只上半天的课。而常家内部的培训班依然继续进行,大人们白天实在没空闲,只能晚上挤出时间学些东西。
而常家的孩子们也进了学堂,而晚上却不强求,毕竟白天更适合学习。
常家孩子们没有大人监督也坚持白天晚上都要学,其实几个孩子里也不乏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