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回家养蜂了 第112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距离挖个脸盆那么大的定植穴就行了。
    这么做最主要的好处是不会破坏山体植被,而且只要不占用老百姓原本的种粮地。
    老百姓的抵触心理也会大大降低。
    “对对对!而且到时候要是咱们郎山到处都种满了皇菊花,等到秋天漫山的菊花盛放,搞不好咱们镇上也能办个什么旅游节呢。”
    孙哲远越想越激动,忍不住拍了拍江小满的肩膀,“你小子可以啊!脑子挺灵活的嘛。”
    “嘿嘿~这其实不是我自己的创意,是我之前看一档节目看到的。”江小满这个社交牛逼症,趁机就拿出手机,和扶贫干部加上了好友。
    顺便给他推荐了好几个讲述皇菊种植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视频。
    “孙主任你看,就是这个视频,这个乡镇也是山区丘陵地貌,他们那还缺水,环境还不如咱们这儿好呢,你看看他们的皇菊,不是也长得很好嘛?”
    这个案例可是江小满特意找出来准备给镇上的领导们看的,为了节省领导手机流量,还特意提前下载了。
    孙哲远于是就拿着江小满的手机,趁着中间休息的时间,坐下来看了一会儿,这一看,其他人也忍不住凑了过去,大伙儿都不想走了。
    反正这个节目也就十来分钟,江小满索性让他们先看视频,自己蹲在山泉边,掐了两把嫩嫩的刚冒出芽儿的折耳根。
    市场上卖的折耳根一般都是根部,江小满却很喜欢吃折耳根上面的嫩芽,尤其是这个季节的嫩芽,开春刚冒出来的头茬,掐回去洗干净随便切几刀,拿盐巴、蒜泥、辣椒油简单拌一拌,吃着特别爽口。
    要是不爱吃凉拌的,这种折耳根的嫩叶拿来烫火锅也很好吃。
    最关键的是,这道菜不要钱啊!
    天生就携带了“省钱基因”的江小满,打从懂事起,就在自己家到村里这条路上,拎着小锄头,这里种一点,那里栽一点。
    现在,从山下村子到江小满家这一路,沿途的路边上、沟渠边,已经长满了马齿苋、蒲公英、水芹菜、折耳根、野葱、野蒜、野苋菜、香椿、野百合等农村比较常见的野菜。
    就连凉粉果、野山楂、花椒树这些都种了不少。
    小时候的江小满想法很单纯,他就是觉得每年到了季节,漫山遍野的找野菜很辛苦,还不如把它们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最好还是他能经常路过的地方。
    这样找起来方便,而且什么时候能吃,一眼就能看得到。
    当时他爹江有粮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合适的地方。而且山里那么多种类的野菜,就算把他家菜园子全种上,那也不够哇!
    谁能想到他儿子脑子居然这么好使,他直接化整为零,就用他上小学的那几年时间,一点点的开荒、撒种、移栽根茎。
    把他家到村里这条路,变成了一条长满野菜的山路……
    不得不说,这孩子能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连辅导书都舍不得买两本,还能打败县里那么多竞争者考上大学,跟他这聪明的小脑袋瓜是绝对分不开的。
    江小满这边刚摘了三把折耳根嫩芽,那边的视频也看完了。
    看着孙哲远和村干部们面色潮红、恨不得立刻扛起锄头开荒种皇菊的样子,他知道,这事儿应该算是成了。
    果然,接下来的路上,村干部们和孙哲远一边赶路,一边热情交流着郎山村这边到底能不能发展皇菊种植。
    村干部们自然是向着自己村里的,纷纷夸口说他们村偏是偏了点,但水土丰饶,就连野生的灵芝红菇什么的都长得很好,更何况扔在野地里都能活的菊花苗呢?
    孙哲远对种地没啥经验,但对于怎么申报项目补贴,这可是他的专长!当即提出让村里配合他,先把这个项目补贴给申请下来。
    万事开头难,只有先扶持江小满他们走出这第一步,让这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赚到了钱,到时候不用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老百姓难道自己不想赚钱吗?
    聊着聊着,众人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江小满家老宅的位置。
    也就是唐新岚投资的禅修民宿这里。
    “嚯!这房子修得气派啊!小满,这是你家吗?”孙哲远吓了一跳。
    “孙主任,您也太高看我啦,我家哪有这个条件?这是双湾镇那边的唐总在这里投资的禅修民宿。”
    “原来是她……我在新闻上看到过,怪不得!”孙哲远羡慕极了,这就是真正的土豪啊,想投资就投资,都不用找镇上申请补贴的。
    从民宿过去,再走几分钟,就到了江小满家。
    “孙主任,这坎子下面就是我家打算种皇菊的地方,你们先看看,我去给大家烧一壶茶。”
    说着,江小满就赶紧打开厨房门锁,又拿了茶饼,撬了几片老树茶下来,煮了一大壶茶,从柜子里拿了过年没吃完的瓜子花生糕点什么的,在门口的地坪上摆了满满一小桌,让他们先垫垫肚子。
    一路爬山走过来,大伙儿也确实又渴又饿,客气了两句,忍不住拿起桌上的云片糕,拆开就着茶水,一口气吃了两三袋!
    这种云片糕是本地逢年过节必备的,便宜又好看,吃的时候一片一片撕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