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0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资格啊……”
    “合规”的民营粮企、粮库,经过国储粮和粮食局的审核、验收和筛选,也可以参与粮食托市收购。
    别看嘉谷今年才大举攻略豫省,但硬条件却是早就够格了。豫省粮食储备能力超过1万吨以上的粮库,其中有两成半是属于嘉谷的。
    “我就是怕这个,你两头不能兼顾啊。别人只做粮食加工、贸易,都不一定能做好,嘉谷两头兼顾,这个呀,不是我说,我觉得不应该了。”李总说着话,看着齐政。
    齐政没吭声。
    “还有一点,我们在省内又开设了200多个小麦托市收购点,按照新的规定,已经不需要嘉谷参与托市收购了。我的建议,嘉谷可以好好巩固现有的小麦基地,而国储粮也能有充足粮源完成储备轮换任务,互相帮扶,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李总一副为你着想的模样,却基本是在下命令了。
    齐政看着他,不爽的轻吐一口气。
    别看李总这个职位,似乎并不起眼——事实上也确实不咋起眼。
    但是,耐不住粮食收储系统的特殊地位啊。尤其是在豫省这种兼顾着保障粮食安全任务的产粮大省,国储粮集团的话语权更加不一般。
    粮食产量逐年稳增,市场价格下跌,农民为了丰年保收,就倾向于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最低收购价,把粮食卖给国储粮。
    这是粮食主产区最安全的保障,别看现在嘉谷又是小麦订单化,又是合作社保障,不少农民甚至地方官员,要论信任度,还是国储粮优先。
    这也能理解。毕竟,一家是有国家托底的国企,一家是纯粹在市场摔打的民企,就算后者的名声更响亮,也不如前者有保障。
    李总,正正的就管着豫省的粮食收储系统,一点磕绊都不带的,他的命令,直接就能影响到豫省粮食市场的稳定。
    唯一可以庆幸的,就是以嘉谷的体量及独立性,基本不会受国储粮的直接辖制。
    李总可以影响部分地方官员对落实嘉谷系合作社不积极,也可以禁止嘉谷参与豫省的小麦托市收储,却无法卡死嘉谷的粮食供应——嘉谷又不是一般粮商,既不需要卖粮给国储粮,也不需要从国储粮的粮库买粮,从而不得不特别注意维持和国储粮的关系。只要国储粮发了话,企业基本都会配合。
    事实上,齐政也不可能因为他的所谓“为难”,就轻易改变嘉谷农业的小麦扩种计划。
    这种需要调动集团上下的扩张计划,上游是有机肥加工厂的扩产,是育种单位的扩产;中游是面粉加工厂的产能扩张;下游是销售渠道的调整……总不能为了李总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让这一切准备付诸东流吧。
    所以,无论他怎么绕弯子,齐政只是不允。
    到最后,李总也失去了耐心,愤愤的离开了,临走的时候还扬声给嘉谷扣上一顶帽子:“你们这是缺乏民生观念和政策观念,凭借雄厚的资金扰乱市场秩序,齐董,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待他离开后,谢开济马上和魏明走进了会客室。
    ……
    第713章 我喜欢以势压人
    “我正在弄小麦合作社的一摊事,结果就听说国储粮来人了。”谢开济拉着魏明坐下来,道:“倒是挺会扣帽子的。”
    “我有点不明白,国储粮每年收购的粮食不断增加,现在库存量已经差不多爆仓了吧,他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去库存吗?而且,对于我们推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降低国储粮的收储压力,不应该乐见其成吗?”第一次接触这种非商业性的碰撞,魏明表示理解不能。
    从逻辑上看,魏明说的似乎没问题。
    从04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托市收购政策,至今恰好十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根据官方数据,国储粮累计完成收购近6亿吨,这相当于国内一整年粮食的产量。仅仅是今年,国储粮购销的粮食就超过了2亿吨,其管理的政策性粮食占了全社会库存的70%……
    这导致了库存和消费的比例高达近50%,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标准,即便是我们人口多,30%也就够了。
    托市收购政策的初衷是——在当年新粮收获、价格下跌时,国家入市收购,掌握一定数量的粮源,稳定市场价格;后期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时,顺价抛售政策性粮食储备,以熨平市场粮价波动。
    现实的情况却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旧有的粮食从没卖完,市场价本应是降低的,反而因为托市收购价的存在,市场价愣是降不下去,进一步加大了与进口粮食的价差,于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越积越多,陈化浪费”。
    这很明显违背了成立国储粮的初衷。
    谢开济阅历更深,很是沉稳道:“小魏你说的,是符合国家的利益,但未必符合粮食收储这一链条上所有人的利益。”
    “国储粮的大部分利润来自哪里?来自国家财政支付的保管费。譬如目前中央财政对政策粮收储企业的补贴标准是,每收购1斤小麦补贴收购费0.025元,保管费补贴是每年每斤0.035元,你说收储的粮食是多点好,还是少点好?”
    魏明动动嘴,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