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13节(2/3)
影响。比如,遗传种质、种植环境、农艺操作及差异因素。从选择合适的种子、适宜的种植密度,到病虫害防控、精准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获和仓储,农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项决定,这些决定都会影响最终收成。”魏明摇摇头,道:“正是因为流程复杂,农业可能是最后一个被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
贺明哲的表情仍然怪异:“这样?”
“你们不都是这个认识吗?”魏明耸耸肩,换了一个口气,道:“不过得感谢我们身在中国,社会环境、硬件、技术支持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其他领域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正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我这么说吧,中国的无人机和基因编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国农业也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这是信息化技术从互联网行业、工业制造业溢出到农业的自然过程。”
魏明看着天边返回来的无人机,昂起了脖子:“不过有一点你说得对。如科幻般的农业高科技不是说来就来的。事实上,无论是谁投身高科技农业,都必须脚踏实地,做好中短期难以盈利的准备。如果不是有嘉谷这种体量的公司支撑,根本撑不起大规模的技术验证和应用,距离成熟推广只会更晚。”
贺明哲有感觉到,他又被diss了。
但这一次,他无法反驳。
身为国家部委的年轻成员,他有忧国忧民的资格,或者说是习惯。
虽然庞大的嘉谷依然让他恐惧,但他也不能全盘否认嘉谷。起码,就眼光而言,嘉谷确实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那一撮。
魏明所描述的“科幻”场景,甭管多久才能推广到位,嘉谷起码证明了,未知的未来似乎变的不那么未知了。
张司长和齐政站在另一边,安静地听着他们的讨论。
良久,张司长叹了一口气,道:“齐董,方便的话,我们部委得组织一下队伍,到嘉谷去上一堂未来已至的课了。”
……
第727章 挑战心脏的开支
对于张司长说的让部委年轻人到嘉谷上一堂最新农业科技课的建议,齐政还真有些动心了。
他不断巩固嘉谷光环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奠定嘉谷的地位吗?
以国内的政治结构来说,这些部委的年轻人,几乎已经站到了最内环的跑道上,一旦机会得当,指不定就有可能宣麻拜相。
对这样一群天之骄子来说,对于现实的世界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要他们集体佩服某个东西是非常困难的。
但不要以为他们的认知就是最先进最前沿的。就齐政所知,部委里的不少人,对农业高科技的印象还固定在大型机械化上。没有亲眼看到,很难理解农业科技前沿已经进化到什么何等程度。
齐政也并不指望通过一两次的接触,就让他们集体看重嘉谷,但通过这种方式刷刷存在感,给他们一个较为明晰的嘉谷形象,怎么说也是值得的。
于是,齐政爽快应下了张司长提的想法。
当然,这还要等张司长回去后再安排,眼下他还要继续豫省小麦产业化的调研。
不过,后面齐政就不随行了。
他施施然回到总部,叫来了嘉谷实验室的大佬陈建章。
齐政首先跟他说了农业部打算与嘉谷合作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农作物生产分布电子地图”的安排:“……按张司长的说法,先完善优质小麦的信息,就从豫省开始。大体就参考我们集团的专用稻麦种植地图,以解决生产侧和加工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陈建章倒是无所谓:“技术上是小事,只是开展联系检测小麦品质、查看优质专用小麦收获、给小麦测产等小麦普查登记统计工作麻烦了点。”
不用齐政多解释,陈建章就明白了其中的好处了。不说别的,单单是能填满嘉谷数据库的各地专用农作物的面积、品种、订单对接等这些信息,就值回票价了。
他只是警惕地强调了一点:“先说好了啊,这部分投入不能算在实验室的经费里。”
齐政哑然失笑:“行了行了,看你这抠样,我会让老王专门拨付一笔资金的。”
三言两语交待了这件事,齐政又提起了农业部会派人前来“开开眼界”的打算。
陈建章笑了起来:“这还不简单?带他们到我们试验的生态无人农场中去,想要看到的农业黑科技都有,精准农业、生物防控、绿色循环农业、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保证让他们像是在看好莱坞科幻大片……”
就运用高科技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国内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大型自动化农机的普遍应用和从业者对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在最前沿的试验中,国内农业是不甘示弱的。
陈建章说的生态无人农场,是嘉谷实验室与国内几大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也是各种不成熟的行业最前沿科技的试验场。
进入农场,可见一台台形态各异的农机在田间或是伸展双臂,或是扭动腰肢,或是行走自如。不仅驾驶舱内无人,周围也不见人影,如同在上演“科幻秀”,第一次看到这一幕的人足
贺明哲的表情仍然怪异:“这样?”
“你们不都是这个认识吗?”魏明耸耸肩,换了一个口气,道:“不过得感谢我们身在中国,社会环境、硬件、技术支持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其他领域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正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我这么说吧,中国的无人机和基因编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国农业也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这是信息化技术从互联网行业、工业制造业溢出到农业的自然过程。”
魏明看着天边返回来的无人机,昂起了脖子:“不过有一点你说得对。如科幻般的农业高科技不是说来就来的。事实上,无论是谁投身高科技农业,都必须脚踏实地,做好中短期难以盈利的准备。如果不是有嘉谷这种体量的公司支撑,根本撑不起大规模的技术验证和应用,距离成熟推广只会更晚。”
贺明哲有感觉到,他又被diss了。
但这一次,他无法反驳。
身为国家部委的年轻成员,他有忧国忧民的资格,或者说是习惯。
虽然庞大的嘉谷依然让他恐惧,但他也不能全盘否认嘉谷。起码,就眼光而言,嘉谷确实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那一撮。
魏明所描述的“科幻”场景,甭管多久才能推广到位,嘉谷起码证明了,未知的未来似乎变的不那么未知了。
张司长和齐政站在另一边,安静地听着他们的讨论。
良久,张司长叹了一口气,道:“齐董,方便的话,我们部委得组织一下队伍,到嘉谷去上一堂未来已至的课了。”
……
第727章 挑战心脏的开支
对于张司长说的让部委年轻人到嘉谷上一堂最新农业科技课的建议,齐政还真有些动心了。
他不断巩固嘉谷光环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奠定嘉谷的地位吗?
以国内的政治结构来说,这些部委的年轻人,几乎已经站到了最内环的跑道上,一旦机会得当,指不定就有可能宣麻拜相。
对这样一群天之骄子来说,对于现实的世界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要他们集体佩服某个东西是非常困难的。
但不要以为他们的认知就是最先进最前沿的。就齐政所知,部委里的不少人,对农业高科技的印象还固定在大型机械化上。没有亲眼看到,很难理解农业科技前沿已经进化到什么何等程度。
齐政也并不指望通过一两次的接触,就让他们集体看重嘉谷,但通过这种方式刷刷存在感,给他们一个较为明晰的嘉谷形象,怎么说也是值得的。
于是,齐政爽快应下了张司长提的想法。
当然,这还要等张司长回去后再安排,眼下他还要继续豫省小麦产业化的调研。
不过,后面齐政就不随行了。
他施施然回到总部,叫来了嘉谷实验室的大佬陈建章。
齐政首先跟他说了农业部打算与嘉谷合作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农作物生产分布电子地图”的安排:“……按张司长的说法,先完善优质小麦的信息,就从豫省开始。大体就参考我们集团的专用稻麦种植地图,以解决生产侧和加工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陈建章倒是无所谓:“技术上是小事,只是开展联系检测小麦品质、查看优质专用小麦收获、给小麦测产等小麦普查登记统计工作麻烦了点。”
不用齐政多解释,陈建章就明白了其中的好处了。不说别的,单单是能填满嘉谷数据库的各地专用农作物的面积、品种、订单对接等这些信息,就值回票价了。
他只是警惕地强调了一点:“先说好了啊,这部分投入不能算在实验室的经费里。”
齐政哑然失笑:“行了行了,看你这抠样,我会让老王专门拨付一笔资金的。”
三言两语交待了这件事,齐政又提起了农业部会派人前来“开开眼界”的打算。
陈建章笑了起来:“这还不简单?带他们到我们试验的生态无人农场中去,想要看到的农业黑科技都有,精准农业、生物防控、绿色循环农业、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保证让他们像是在看好莱坞科幻大片……”
就运用高科技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国内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大型自动化农机的普遍应用和从业者对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在最前沿的试验中,国内农业是不甘示弱的。
陈建章说的生态无人农场,是嘉谷实验室与国内几大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也是各种不成熟的行业最前沿科技的试验场。
进入农场,可见一台台形态各异的农机在田间或是伸展双臂,或是扭动腰肢,或是行走自如。不仅驾驶舱内无人,周围也不见人影,如同在上演“科幻秀”,第一次看到这一幕的人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