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风雨下西楼 第14节(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9章 元夕
    李朝烟年后的再一次出门,已经是元夕了。
    那日与许衷碰见之事,她并未告诉自己的兄长,也没有同旁的人讲过。只把当日与他的事记在心里,至于那一日有没有吃上菜羹,又有没有再赢得什么东西来,统统都不重要。
    李莫惜明日就要回任地了,本想带了姜五娘和李朝烟再出门去看花灯,却被李诀拦下来。
    “用儿,你且到春晖阁书房来,我有话同你讲。”
    以朝烟对父兄的了解,元夕佳节拘着李莫惜不让他出门,肯定是因为李诀有要事吩咐。于是她便自己挽着姜五娘出门看灯去了,让哥哥自己留在家里同父亲说话。
    李诀的书房,比李莫惜、朝烟、朝云三个人的加起来还要大。
    朝烟的书房只是用来看书的,里头也摆着闲榻和懒架儿,书读得疲倦时就好躺会儿趴会儿。除了前些年还要上家塾念书的那会儿,朝烟规规矩矩在书房的时间不多。书架上摆满了书,各朝各代的都有,有人不信她都读过了,可就是奇怪,无论谁说了哪本书里的哪一句,她也都说得出这句的下一句来,像是话本子里写的神仙,一目十行又过目不忘。
    相比较之下,朝云书房里的书就比朝烟少得多了。一来她要看什么经书都能问朝烟借到,二来她喜欢的话本子都不在书房,统统在她的床底下,她书房之中,最多的就只有那些诗选、文摘,还有她被范教授罚抄的抄本。去岁在朝烟那里看到了书房摆榻子的好处,冬日的时候,叫韩婆婆给自己也安置了一个进去。
    至于李莫惜的书房,因他常年不在,也算是荒弃了。里面最为宝贵的书,都被他带去奉化了。剩下那些,被朝烟一趟一趟地搬空,都搬回她自己的书房里去了。她看着自己的书架越来越满,看着新书架被家丁们从门外抬进来,总觉得心里得意。
    同他们兄妹三人不一样,父亲李诀的书房不只是用来看书的。因为家中没有主母,李诀宿在上房的时候不多,大半时间他都会休息在书房里。故而,他的书房与山光阁边上的跨院是打通的,外间有书架书案,里间就有床,也有专门在书房伺候的婢子。
    那些婢子与其他院子里的女使不一样,说是婢子,其实也是通房。她们的身契籍契都在李诀自己手里,不归朝烟管,朝烟也不乐意管。
    李诀叫李莫惜到书房讲话,叫婢子们都出去。
    李莫惜瞧了她们两眼,感觉这批婢子并不是前些年那几个了。不晓得之前那几个到了哪里。这里的几人,看起来年纪都还不大呢。
    婢子们都低着头,退得悄无声息,一看就是规矩教得极好。
    李诀坐到书桌前头,让李莫惜坐他对面。进了书房,就不再是父与子,而是御史中丞与奉化县令,是李行远和李子用。朝政事总是这些当官的人绕不开的话题,李莫惜就要走了,李诀得赶紧把该讲的都和他讲清楚。
    开门见山:“你在奉化的三年任期已经满了,这次回奉化后,便会有新的任命下来。若是要你选,你想到哪里任职?还是回京来?”
    李莫惜便称:“权听大人安排。”
    “嚯。”李诀审视他,“你主意大得很,我给你安排不如你自己说想去哪里。”
    “……只怕我资历不够。”
    “你且说来听听。”
    “父亲,我的打算,便是留在两浙路,从奉化改到应天府去。”
    “啧,应天府啊……不是不行。只是父亲替你想的去处,该是往北来的。你先是在杭州,如今在明州,又到应天府,虽说考绩漂亮,但终究只在那块地方。再一个三年,也不一定就能入京来。”
    李莫惜就把自己的主意讲给父亲听:“父亲,我尚且年轻,不着急入京。如今元昊有乱,西北并无安宁,吕夷简同范仲淹的党争尚且激烈,入京为官不是佳选。且多等三年,哪怕是六年、九年,我也还正值壮年。熬足了资历,熬走了二府旧官,那时再入京来直入宣室,比在京城浑水中淌着舒坦呢。”
    李诀冷哼一声:“既然主意想得如此清楚,还说什么权听安排。时政虽暂乱,可幸蒙圣主,终有拨云见日之日,哪就是什么浑水了?你生逢其时,少些抱怨。”
    “是,听父亲的。”
    “行了,不说这个。你想去应天府,我自然替你安排妥当。”李诀拿了份书信给他,“这是翰林王学士托人送来的书信,你先看看,我听听你的说法。”
    李莫惜接过信,大致一看,惊道:“官家命人起草告身,内臣孙全彬除并、代两州都监?内臣领都监并不罕有,怎么偏偏选这人领了并州与代州?去岁年末,忻、代、并三州地震,死伤十万余人,三州长官亦有死伤,前些天我也在想会换什么人上去,毕竟这三州在北,事关京城,不可轻易决断。官家已经派了侍御史程戡过去抚慰,我以为会迟些时日再定下三州长官……怎的竟然这么快便挑好了人。”
    “我也意外。”李诀把信拿回来,后在烛台上将其焚尽,“年前右司谏韩琦上疏,说了一大堆话,便是说地震都怪官家不够勤政爱民,不够明辨忠佞。隔了十天,又上疏,怪官家请祈于名山道场过于铺张,望陛下撤乐减膳,少办宴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