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如璋 第38节(2/3)
心中隐有怨言,怨的不是虞氏,而是那些水匪,因为他们声称是出自会稽,却并不顾及家乡。
只是他们也不敢肯定那些人是不是出自会稽,因为确有无数儿郎因虞氏之故背井离乡再未归家,所以他们纷纷奔去虞氏撇清关系,直到虞氏分散家财补偿他们,他们捧着到手了的金银粮米跟田地欢欣无比,更有甚者对虞氏歌功颂德。
此次虞氏的子孙把原来那个长安来的郡守给顶替了,他们便恐惧了起来,万一虞氏又把他们到手了的收回去怎么办?
待任职文书送达之日,便是郡守上任之期,为示以爱重,刘呈还亲自到了会稽,百姓们那日纷纷赶到了城中去,便看见了太子的仪仗。
又在郡衙府门前,听见太子朗声对新郡守嘱咐道:“孤此次将会稽交给虞卿,望卿万莫辜负孤的期望。今会稽共有百姓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人,九万零二百七十九户1,农田有二十……”
百姓们听着太子将会稽郡的人口跟田地、房屋,粮税等诸般事项一一说来,听他和颜悦色道:“会稽历来富饶,孤今日将大周的子民托付给了虞卿,今年岁末考课,盼卿送孤一阵会稽新风,待四年后大考课之时,孤愿在长安见到卿得上上的考评文书。”
新郡守连连往太子身后的虞巽卿看去,似乎不敢接这烫手山芋,待得了他点头才躬身应道:“臣定不负殿下重托,四年后,必交于陛下与殿下一个政清人和之所在。”
刘呈这才满意地大笑,转身携上他的手面对府衙外的百姓们,高声道:“当日水匪为祸,嫁祸虞氏,孤不信也,特遣虞卿为尔等父母,尔等若遇不公不义,只管来府衙求见父母官,虞卿绝不会罔顾之。”
“那太子殿下,若是我家的牛被虞氏的抢夺了去,我找了府衙他也敢管吗?”
刘呈一眼看出这戴着斗笠的青年不是会稽百姓,即刻却笑道:“自然要管,孤绝不信虞氏会鱼肉乡里,但若百姓们如此担忧,孤也得打消你们的顾虑,便在会稽设一纠察衙门,更在郡衙之上,郡衙若有不公不义之行,便请百姓们来纠察衙门中报案,文书直达东宫,孤亲自处理。”
“可是纠察衙门若与郡衙一伙了呢?”
这回问话的还是那青年,刘呈便笑道:“纠察衙门,孤任用亲卫,并加派人手每年一巡会稽民情,若有一人敢隐瞒不报,罪同刺孤,连坐家族。”
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姓们议论纷纷,看着衙门前的一国储君,一时还不敢信。
纷纷开始发问,刘呈也一一耐心作答。
人群中便有一人当先出声高呼:“太子殿下仁明,恩造我会稽黎民。”
众多百姓亦受感染,纷纷跟着下跪谢恩。
刘呈的眼睛却盯住了那最先出声的青年,第一个问话的是他,第一个出声谢恩的也是他,第一个遁出人群的也是他。
他也明白了他便是那伙水匪了,实则他今日之举,便有楚姜送来那信的提醒。
那信中说虞氏在会稽积威最重,可也最易从会稽起始扳动虞氏,前次的金银并不够,而是要让虞氏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断拿出金银来,还要他们自愿,直到掏空他们。
还有什么比让虞氏儿郎做会稽的父母官更能掏空虞氏呢?刘呈当时看着信中这句话竟隐有知音之引,颇觉畅快。
这话听着无理,这也是信中最后一句。
他当时便想,那伙水匪竟是向他出了题,信中只说该让会稽把于是掏空,可没有说怎么掏。
于是他与楚左二位太傅共商之后便有了今日之举,要想虞氏儿郎得重用,自然这里政绩要突出,可是有个纠察衙门守着,伪造政绩行不通,人口要增,户头要增,税率不加税收却要增,百姓的田地要增……
而会稽百姓早就被虞氏掏空了,要达到这些,从前怎么掏的,今日就该怎么吐出来。
吐得越快,政绩越好,虞氏越受太子倚重。
而这一点,虞巽卿此时也明白了过来,他也在对太子山呼般的颂声中也盯着那青年,他怀疑那是太子的布置,又疑心那是前日那些水匪埋的钉子。
倏然间,刘呈转身看向他,将他视线拦了个正着,“虞卿,虞氏是会稽显望,孤有个友人早年来此作了一副会稽山水图,那图上有一座山孤却没找着,卿不若陪同孤一并去找找?”
“臣之幸事,愿为殿下司南。”
刘呈这便对着百姓们抬了抬手,又是一般温声好语,最后道是天气渐寒叫他们各自归家去,百姓们还不愿离,太子亲卫便一一疏散着,刀不出鞘枪不露白,一句句劝着他们走了。
而刘呈由虞巽卿陪着,也从此间离开,途中他便看向一脸恭敬的虞巽卿,十分通达情理般:“虞卿,今日之举,着实是长安逼孤为之,在他们口中,南人不该大用,孤也无法,今日才将虞氏架在了这般高度,不过会稽自古人杰地灵,又自来富饶,只要用心,不愁政绩,待有了这功绩,虞氏再入朝也该轻易些了。”
虞巽卿心中微苦,暗忖他封官时给的甜枣可实在消不了今日这巴掌,只是此时受制,他也不敢有狂放之举,心中亦有着长远打算,便笑道:“殿下的苦心臣明白,从前齐王治下,难免让虞氏生出几个小人来
只是他们也不敢肯定那些人是不是出自会稽,因为确有无数儿郎因虞氏之故背井离乡再未归家,所以他们纷纷奔去虞氏撇清关系,直到虞氏分散家财补偿他们,他们捧着到手了的金银粮米跟田地欢欣无比,更有甚者对虞氏歌功颂德。
此次虞氏的子孙把原来那个长安来的郡守给顶替了,他们便恐惧了起来,万一虞氏又把他们到手了的收回去怎么办?
待任职文书送达之日,便是郡守上任之期,为示以爱重,刘呈还亲自到了会稽,百姓们那日纷纷赶到了城中去,便看见了太子的仪仗。
又在郡衙府门前,听见太子朗声对新郡守嘱咐道:“孤此次将会稽交给虞卿,望卿万莫辜负孤的期望。今会稽共有百姓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人,九万零二百七十九户1,农田有二十……”
百姓们听着太子将会稽郡的人口跟田地、房屋,粮税等诸般事项一一说来,听他和颜悦色道:“会稽历来富饶,孤今日将大周的子民托付给了虞卿,今年岁末考课,盼卿送孤一阵会稽新风,待四年后大考课之时,孤愿在长安见到卿得上上的考评文书。”
新郡守连连往太子身后的虞巽卿看去,似乎不敢接这烫手山芋,待得了他点头才躬身应道:“臣定不负殿下重托,四年后,必交于陛下与殿下一个政清人和之所在。”
刘呈这才满意地大笑,转身携上他的手面对府衙外的百姓们,高声道:“当日水匪为祸,嫁祸虞氏,孤不信也,特遣虞卿为尔等父母,尔等若遇不公不义,只管来府衙求见父母官,虞卿绝不会罔顾之。”
“那太子殿下,若是我家的牛被虞氏的抢夺了去,我找了府衙他也敢管吗?”
刘呈一眼看出这戴着斗笠的青年不是会稽百姓,即刻却笑道:“自然要管,孤绝不信虞氏会鱼肉乡里,但若百姓们如此担忧,孤也得打消你们的顾虑,便在会稽设一纠察衙门,更在郡衙之上,郡衙若有不公不义之行,便请百姓们来纠察衙门中报案,文书直达东宫,孤亲自处理。”
“可是纠察衙门若与郡衙一伙了呢?”
这回问话的还是那青年,刘呈便笑道:“纠察衙门,孤任用亲卫,并加派人手每年一巡会稽民情,若有一人敢隐瞒不报,罪同刺孤,连坐家族。”
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姓们议论纷纷,看着衙门前的一国储君,一时还不敢信。
纷纷开始发问,刘呈也一一耐心作答。
人群中便有一人当先出声高呼:“太子殿下仁明,恩造我会稽黎民。”
众多百姓亦受感染,纷纷跟着下跪谢恩。
刘呈的眼睛却盯住了那最先出声的青年,第一个问话的是他,第一个出声谢恩的也是他,第一个遁出人群的也是他。
他也明白了他便是那伙水匪了,实则他今日之举,便有楚姜送来那信的提醒。
那信中说虞氏在会稽积威最重,可也最易从会稽起始扳动虞氏,前次的金银并不够,而是要让虞氏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断拿出金银来,还要他们自愿,直到掏空他们。
还有什么比让虞氏儿郎做会稽的父母官更能掏空虞氏呢?刘呈当时看着信中这句话竟隐有知音之引,颇觉畅快。
这话听着无理,这也是信中最后一句。
他当时便想,那伙水匪竟是向他出了题,信中只说该让会稽把于是掏空,可没有说怎么掏。
于是他与楚左二位太傅共商之后便有了今日之举,要想虞氏儿郎得重用,自然这里政绩要突出,可是有个纠察衙门守着,伪造政绩行不通,人口要增,户头要增,税率不加税收却要增,百姓的田地要增……
而会稽百姓早就被虞氏掏空了,要达到这些,从前怎么掏的,今日就该怎么吐出来。
吐得越快,政绩越好,虞氏越受太子倚重。
而这一点,虞巽卿此时也明白了过来,他也在对太子山呼般的颂声中也盯着那青年,他怀疑那是太子的布置,又疑心那是前日那些水匪埋的钉子。
倏然间,刘呈转身看向他,将他视线拦了个正着,“虞卿,虞氏是会稽显望,孤有个友人早年来此作了一副会稽山水图,那图上有一座山孤却没找着,卿不若陪同孤一并去找找?”
“臣之幸事,愿为殿下司南。”
刘呈这便对着百姓们抬了抬手,又是一般温声好语,最后道是天气渐寒叫他们各自归家去,百姓们还不愿离,太子亲卫便一一疏散着,刀不出鞘枪不露白,一句句劝着他们走了。
而刘呈由虞巽卿陪着,也从此间离开,途中他便看向一脸恭敬的虞巽卿,十分通达情理般:“虞卿,今日之举,着实是长安逼孤为之,在他们口中,南人不该大用,孤也无法,今日才将虞氏架在了这般高度,不过会稽自古人杰地灵,又自来富饶,只要用心,不愁政绩,待有了这功绩,虞氏再入朝也该轻易些了。”
虞巽卿心中微苦,暗忖他封官时给的甜枣可实在消不了今日这巴掌,只是此时受制,他也不敢有狂放之举,心中亦有着长远打算,便笑道:“殿下的苦心臣明白,从前齐王治下,难免让虞氏生出几个小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