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122节(2/3)
了最大地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犹豫,对李处耘等武将也号称是皇后的懿旨。
李处耘看了几眼末尾,又从头开始读一遍。
这时郭绍从衣袋里又掏出半块玉来:“李将军。”
李处耘把“懿旨”递还给郭绍,又接过那半块玉,上面刻的字应该是个“符”,只不过只有半块。郭绍道:“这是皇后的随身之物,敲开一半送过来,为了紧要的时候核对军机真伪。这位公公叫曹泰,是皇后身边的近身侍从。”
曹泰拿出自己的腰牌和印信道:“杂家内侍省内常侍曹泰。”
李处耘忙看了一番他的东西,拱手道:“见过曹公公。”曹泰也抱拳道:“李将军,皇后娘娘对这次立功的大将,今后会额外倚重……您想想高平之战,和官家站一块儿的人现在是什么光景罢。”
郭绍对曹泰从容不迫的应对十分满意,到底是在母仪天下的皇后跟前混迹的人,场面见多了。
果然李处耘板着脸怔在那里。郭绍伸手微微示意,让曹泰先别说话。是的,在这种大事关头,李处耘估计一下子也没反应过来,起码得给人家时间慎重想一想。
但郭绍相信李处耘能想通。
首先是危机,懿旨上“居心叵测者”明显指赵匡胤等人,李处耘被认为与赵三之死也有关系,又是郭绍的心腹核心部将,如果郭绍倒台,他能被轻饶就奇怪了。
(赵匡胤此人平时的表现也不是特别厚道,只能算厚黑。历史上成事后立刻屠赵家的世仇颜家满门几百口人;韩通及全家成年男女被部将王彦升戮,也是叫赵匡胤事后“痛心疾首、悲痛不已”。实际上王彦升和韩通平素根本没什么仇,反倒是韩通在柴宗训朝权力很大、很受小符后倚仗,长期影响赵匡胤兵变前的谋略布局。)
只要郭绍玩完,李处耘左右都是死,全家都得死!怎么做不是很明白吗?
再者是巨大的诱惑,别人或许因郭绍从来不说有什么大志向而不懂,李处耘这等人是懂的……皇帝驾崩后,一旦皇后当政,郭绍的权力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在紧要关头站在郭绍腹心的少数人,会不会乘鹤至上贵不可言?这时代的武将,没点追求还当什么武将?
长久的沉默。
就在这时,李处耘忽然开口镇定地说道:“初期准备不能叫太多人知情,人越少越好,每一个知情的都要完全信得过、而且有用。”
郭绍一听大喜,激动地拽住李处耘的手掌,眼睛在灯火下凯凯生辉,声音低沉却有力:“李将军!今后你我就像亲兄弟一样!”
李处耘忙道:“不可不可,乱辈分了。”
郭绍与他怔怔对望一眼,不由得一起露出一丝强笑。
这时李处耘又道:“老夫进言,主公的那个‘外侄’董遵训不能太早拉进来参与密谋。主公救了他娘有恩,但仅仅有恩还不够,此人和高怀德都是世家、牵扯太多。”
“李将军言之有理,再说董遵训只是军都虞候,在虎捷军威信不高,最多能动员他麾下的几百骑兵。临时通知拉他进来都来得及。”郭绍点点头道,“我的打算,准备部署阶段只让两个军都校参与,一个是李将军、一个是杨彪。杨彪和李将军一样,他是我多年的结拜兄弟、患难之交,天下人皆知,信得过而且敢拼。”
李处耘道:“罗彦环是我多年好友,也是信得过的人……但这种关头,还是听主公的,就咱们三人先部署。”
郭绍一听,沉吟片刻,当即决定道:“既然如此,明天一早就找杨彪到李将军府上来,共谋大计!”
他又道:“眼下这驻防情况,对我们非常有利。第二军(杨彪部)、第五军(李处耘部)都是七指挥的大编军,且分驻内城南朱雀门、崇明门,能在驻地当场动员的兵力达三千五百人。而虎捷军余部全都在城南外城,免去了绕路,直接可以从南门两道入内城。
不过这城防半个多月没变过了,就怕紧要关头王朴发现有问题,要改变防务。如果内城南门不在咱们手里,远道绕路入城的话,就耽误时机。”
李处耘道:“是要防着这手。不过调防一般都是每月初一、十五趁各军轮换值守时调防;现在这不上不下的时候,一般没有临时调防的情况……就怕王朴发现问题。”
“眼下这驻防部署,是大军刚回东京临时分派的,多有不周全之处。不料一耽误就是半个多月。”郭绍皱眉道,“王朴素有眼光见识,应该能发现漏洞,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在这种危急关头出来动手调动。”
李处耘道:“调防的期限一般是三天,这种临时调防,比平时换防更难办,不会低于三天期限。三天够咱们动手了。”
“对!任王朴有大才,他也料不到皇后会下密旨,料不到咱们胆子那么大直接动兵。”郭绍一脸紧张道。
他正色道:“只有这么一道懿旨不好用兵。我们还要伪造枢密府的调兵令,都到了这种时候,擅自用兵本就是大罪,虱子多了不怕咬,还怕多干一份伪造军令么?”
郭绍一脸疯狂,目光如炬,“我之前寻思过,验证枢密府的军令只有侍卫司、厢、军一级的正副将。只要上边一旦验证确定,下面的指挥使、副指挥使只管听命行事,与他们无关。动手
李处耘看了几眼末尾,又从头开始读一遍。
这时郭绍从衣袋里又掏出半块玉来:“李将军。”
李处耘把“懿旨”递还给郭绍,又接过那半块玉,上面刻的字应该是个“符”,只不过只有半块。郭绍道:“这是皇后的随身之物,敲开一半送过来,为了紧要的时候核对军机真伪。这位公公叫曹泰,是皇后身边的近身侍从。”
曹泰拿出自己的腰牌和印信道:“杂家内侍省内常侍曹泰。”
李处耘忙看了一番他的东西,拱手道:“见过曹公公。”曹泰也抱拳道:“李将军,皇后娘娘对这次立功的大将,今后会额外倚重……您想想高平之战,和官家站一块儿的人现在是什么光景罢。”
郭绍对曹泰从容不迫的应对十分满意,到底是在母仪天下的皇后跟前混迹的人,场面见多了。
果然李处耘板着脸怔在那里。郭绍伸手微微示意,让曹泰先别说话。是的,在这种大事关头,李处耘估计一下子也没反应过来,起码得给人家时间慎重想一想。
但郭绍相信李处耘能想通。
首先是危机,懿旨上“居心叵测者”明显指赵匡胤等人,李处耘被认为与赵三之死也有关系,又是郭绍的心腹核心部将,如果郭绍倒台,他能被轻饶就奇怪了。
(赵匡胤此人平时的表现也不是特别厚道,只能算厚黑。历史上成事后立刻屠赵家的世仇颜家满门几百口人;韩通及全家成年男女被部将王彦升戮,也是叫赵匡胤事后“痛心疾首、悲痛不已”。实际上王彦升和韩通平素根本没什么仇,反倒是韩通在柴宗训朝权力很大、很受小符后倚仗,长期影响赵匡胤兵变前的谋略布局。)
只要郭绍玩完,李处耘左右都是死,全家都得死!怎么做不是很明白吗?
再者是巨大的诱惑,别人或许因郭绍从来不说有什么大志向而不懂,李处耘这等人是懂的……皇帝驾崩后,一旦皇后当政,郭绍的权力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在紧要关头站在郭绍腹心的少数人,会不会乘鹤至上贵不可言?这时代的武将,没点追求还当什么武将?
长久的沉默。
就在这时,李处耘忽然开口镇定地说道:“初期准备不能叫太多人知情,人越少越好,每一个知情的都要完全信得过、而且有用。”
郭绍一听大喜,激动地拽住李处耘的手掌,眼睛在灯火下凯凯生辉,声音低沉却有力:“李将军!今后你我就像亲兄弟一样!”
李处耘忙道:“不可不可,乱辈分了。”
郭绍与他怔怔对望一眼,不由得一起露出一丝强笑。
这时李处耘又道:“老夫进言,主公的那个‘外侄’董遵训不能太早拉进来参与密谋。主公救了他娘有恩,但仅仅有恩还不够,此人和高怀德都是世家、牵扯太多。”
“李将军言之有理,再说董遵训只是军都虞候,在虎捷军威信不高,最多能动员他麾下的几百骑兵。临时通知拉他进来都来得及。”郭绍点点头道,“我的打算,准备部署阶段只让两个军都校参与,一个是李将军、一个是杨彪。杨彪和李将军一样,他是我多年的结拜兄弟、患难之交,天下人皆知,信得过而且敢拼。”
李处耘道:“罗彦环是我多年好友,也是信得过的人……但这种关头,还是听主公的,就咱们三人先部署。”
郭绍一听,沉吟片刻,当即决定道:“既然如此,明天一早就找杨彪到李将军府上来,共谋大计!”
他又道:“眼下这驻防情况,对我们非常有利。第二军(杨彪部)、第五军(李处耘部)都是七指挥的大编军,且分驻内城南朱雀门、崇明门,能在驻地当场动员的兵力达三千五百人。而虎捷军余部全都在城南外城,免去了绕路,直接可以从南门两道入内城。
不过这城防半个多月没变过了,就怕紧要关头王朴发现有问题,要改变防务。如果内城南门不在咱们手里,远道绕路入城的话,就耽误时机。”
李处耘道:“是要防着这手。不过调防一般都是每月初一、十五趁各军轮换值守时调防;现在这不上不下的时候,一般没有临时调防的情况……就怕王朴发现问题。”
“眼下这驻防部署,是大军刚回东京临时分派的,多有不周全之处。不料一耽误就是半个多月。”郭绍皱眉道,“王朴素有眼光见识,应该能发现漏洞,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在这种危急关头出来动手调动。”
李处耘道:“调防的期限一般是三天,这种临时调防,比平时换防更难办,不会低于三天期限。三天够咱们动手了。”
“对!任王朴有大才,他也料不到皇后会下密旨,料不到咱们胆子那么大直接动兵。”郭绍一脸紧张道。
他正色道:“只有这么一道懿旨不好用兵。我们还要伪造枢密府的调兵令,都到了这种时候,擅自用兵本就是大罪,虱子多了不怕咬,还怕多干一份伪造军令么?”
郭绍一脸疯狂,目光如炬,“我之前寻思过,验证枢密府的军令只有侍卫司、厢、军一级的正副将。只要上边一旦验证确定,下面的指挥使、副指挥使只管听命行事,与他们无关。动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