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13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上朝因为太早了,都不会在家吃早饭,会上街买了一边走一边吃。连街边的阳沟外都放着炉子,蒸笼上白汽腾腾,人们连招牌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卖吃的地方。
    还有卖各种货物的商铺,门面开得很宽,用木板拼镶,沿途能看到店家和伙计在取木板。
    一行人往北走,绕过皇城去北面校场。禁军校场在城北最多,有两处。南城那边是外城,百姓聚集,城外的城厢还有数以十万计的附城而居的居民,地方不宽敞,并不适合建校场。
    到了校场上,郭绍挑开车帘,看到了禁军出操的场面。成队列的将士在跑步列阵,远处的马队在驰骋,矫健而有力。
    放眼望去,军纪整肃的人马看不到尽头,铁甲在朝阳下皑皑生辉。
    竹帘后面,郭绍面目沉静,却掩不住激动的神色,他的目光明亮,眼神专注地观看着外面的景象。
    “只有市面的繁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这个。”郭绍转头对李处耘随口说了一句。
    李处耘抱拳道:“禁军将士无时有过松懈,随时为陛下而战!”
    郭绍的口气却十分慎重:“此时只有你我二人,李将军觉得,咱们能打赢幽州之战?”
    李处耘面无表情,说道:“陛下是天下之主,没有人能违抗陛下的圣意。”
    郭绍放下车帘,卢成勇在外面问道:“陛下要继续巡视另一个校场么?”
    郭绍端坐在座位上回应道:“换地方看看。”
    他闭上眼睛沉默了良久,忽然又道:“可能会与辽国部分援军交战。”
    李处耘赞同道:“陛下所言极是。一旦幽州受到我朝大军威胁,辽人马军从上京等地过燕山也很快。”
    郭绍道:“不过他们若要短时间内增援幽州,便来不及动员举国兵力,最先来的应该是上京等地的常备骑兵。”
    郭绍做出这番论断,是详细分析过辽国各方面情况后的结论……辽国军队总数很多,但能在都城马上就调集起来的常备军不会太多;动辄十万计的常备军只是吹嘘恐吓别国,或号称。不过因为辽国马兵机动快,动员速度也更快,一般有战争会先从各地动员调拢军队。
    中原王朝总体也有兵力少说好几十万,但哪怕是战争频繁的年代,首都也就常备几万骑兵,而且养起来很吃力。以现在的运输和经济,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辽国虽大,显然经济底子远不如大周。草原上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更少;大量骑兵长期集中在一个地方,吃草也不够吃的。
    郭绍注意到,北汉国晋阳被围后,辽军赶着入援,也经历了一个调集兵马的过程,否则应该更快。
    第五百九十八章 奇袭
    外面的木头车轮转动“叽轱”作响。
    李处耘道:“陛下,照目前枢密院的方略,此役实则是一次奇袭。”
    郭绍立刻转头看着他,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李处耘的脸。
    李处耘继续道:“奇袭不是没有机会。收复河东后,大周军班师回朝,当此时大周与辽国仍旧没有议和,辽国可能会猜测我朝意欲用兵。但他们不知道咱们何时用兵。
    今年,或明年后年都有可能;春、夏、冬亦有可能。(秋天草原的马肥,对中原王朝反而不利。)
    王使君等人之议,攻取幽州城就有胜算,臣也无异议。不过咱们得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内攻下幽州,否则奇袭就没有战机了。
    从上京等地到幽州,一千三百余里,辽军马兵的行程只需半月……这股援兵,只要辽人响应快,咱们避免不了。而辽国要聚拢诸地大军,最快需一个月。”
    郭绍点头称是,李处耘谨言慎行,不过他似乎对一切都有自己的见解。
    李处耘拱手一拜:“此役定为奇袭,臣欲进言。
    首先,不能泄露军机,在开战前不能让辽人知道。否则辽军提前聚集了主力,等我们到达幽州,很快就要面临大军威胁,奇袭幽州也没有了战机。
    其次,大周军意图一旦暴露,要迅速逼近幽州;如同晋阳之役,禁军主力很快就兵临城下。奇袭兵贵神速,切勿在半路耽误行程,给辽军以准备的时机。
    若能做到这两处,臣也主张奇袭幽州,确实可以一试!”
    郭绍听罢赞道:“李将军言之有理。”
    李处耘建议被采纳,又忍不住说道:“一旦我朝中途出了差错,应立刻放弃大略,另择良机。此时辽国以守势,大周以攻势,便可以主动寻找恰当战机。”
    郭绍点头道:“目前为止,斥候奏报,幽州南部诸城都是汉将。我们也不用劝降,以免打草惊蛇,只要大军到达,那些汉将临时也应该会献城投降。”
    李处耘道:“这便是大周在幽州的优势,幽州多汉儿,心向大周。”
    此时车队到达了西北边校场,郭绍听到外面的喧嚣声,挑开竹帘看了一眼。他此时兴致很高,干脆下车来,弃车上马,带着一行人往校场上跑马,视线便更加开阔。
    很快武将们就发现了郭绍亲自来巡查了,诸将从各处骑马聚集过来拜见。军中一时间轰然喧哗,纷纷向这边呐喊。
    郭绍骑在马上,便抬起手向人群中挥手。顿时呐喊声更甚,人们举刀枪大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