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366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除了。
    一盏盏灯笼被点亮,灯笼会聚集在一起,汇聚在街道、坊市之间,犹如一道道流动的溪流。
    晋阳城的大部分的居民都没有留在家中,而是走出了家门,加入了溪流之中。
    溪流缓缓的流动,向着晋阳城东门的方向,有人站在高处翘首盼望,有人在人群之中左顾右盼,似乎在找寻着什么。
    街道上,一队队穿着深蓝戎装的军卒挎着长棍,游走在人群之中,他们是太平道新设立的部门,名为“警察”。
    先事戒备谓之“警”,见微知著谓之“察”,警察二字连用含有侦查、缉拿之意。
    军管虽然有助于维持秩序,等闲宵小也不敢轻易造次。
    但弊端也有不少,军管严苛,虽然黄巾军的军卒态度并没有恶劣,也没有欺压之举,但是军管之下,很多地方都受到限制。
    第二便是军管,大量脱产军兵的精力被消磨在内地,只是维持治安,实在是过于昂贵。
    而且他们是军人,他们接受的训练并非是维持治安,并非是缉凶追恶,他们接受的所有的训练都是战阵之上相关的训练。
    随着黄巾军伤兵的增多,还有地方案件的增多,还有黄巾军的财政问题,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促使着许安改变这一状况。
    “警察”这一部门便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黄巾军在战场上救援下来的伤兵,一部分永远都没有办法再返回战场了。
    因为许安编写的《卫生条例》还有《护理手册》,很多的黄巾军受伤的军兵免于一死,但是他们却还是染上了伤痛,他们身上受的伤,让他们落下了残疾,让他们无法再走上战场。
    也让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再胜任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种地,务工都不现实。
    许安自然不能让这些为黄天而战的军人,浴血奋战落下了一身伤,却在带着满身伤痕离开战场之时,却无法生存下去。
    他们为自己,为别人,为自己身后的家人,为了实现黄天之世在战场之上舍生忘死,浴血奋战,难道在他们无用之时,就应当被弃之如敝屐。
    许安做不到,他也不能如此去做。
    但黄巾军的财政没有办法,让许安给于这些因为伤病而退下战线的军卒大笔的钱粮。
    甚至于战死军兵的抚恤,许安都没有办法支付太多。
    今年收的农业税收只是刚刚收支平衡,大部分的黄巾军都需要啃着老底子,啃着从豪强世家手中夺取而来的钱财维持。
    黄巾军中没有俸禄一说,从中平元年到中平五年,五年来,包括刘辟、龚都等一众将领,无论是军司马还是普通的军卒,都没有俸禄一说。
    但是这个世道,能够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能够吃饱穿暖已经很不容易了。
    跟随在许安的身后,跟随着黄天的脚步,他们一步一步的走向胜利,生活也慢慢的好了起来。
    那些原本有着俸禄的汉军降卒,对于没有俸禄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微词,他们的俸禄本来就只有些许,生活都有些难以为继。
    但是现在加入了黄巾军中,他们不需要再担心生活的压力,他们的家人加入了民屯的序列,黄巾军不会坐视着他们的妻儿老小没有饭吃,他们分到田地,分到了农具。
    而黄巾军中的规定非常的清楚,战场上你斩获的军功,绝对不会被吞没,拿着敌人的人头,就能换取良田,就能换取钱粮。
    不会再被贪墨,也不会再被无视,被抢夺,也没有高高在上,彷佛高人一等的上官喝骂。
    筹备警察厅的事情,早在许安的计划之中,因此识字班最早的开设就是在伤兵营之中。
    伤势重一些,残疾度较高的伤兵被安排去做一些文职类的工作。
    而伤势轻一些的伤兵,则被安排为一线工作,但是一般是管理类型的,譬如巡逻队的队长、训练官之类的职位。
    晋阳警察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式成立。
    第一批的警察大部分是从黄巾军之中军卒选拔出来的,另一小部分则是从原本居民之中征募的。
    警察厅建立之后,便开始一步一步的从黄巾军的手中接管了晋阳城的城内防备,以及治安维持任务。
    因为还再草创的阶段,许安也没有直接将警察制度推广开来,而是从晋阳开始,然后再向着太原郡,向着并州,向着其余的州郡慢慢推行。
    治大国,若烹小鲜。
    现在许安治下的领地不再是原本的八百里太行,数万军兵,也不再只是区区上党郡一地,十数万的民众。
    现在的黄巾军治下,有民近三百万,军十万,占据十二郡之地,一百二十八处城邑。
    这一段时间以来,晋阳城的居民也开始适应警察的存在,因为警察的存在,晋阳城中的治安并没有黄巾军的撤离而变得的混乱,秩序也没有因此被破坏,反而是越发的稳定。
    晋阳城的西城门,此时熙熙攘攘,一阵人声鼎沸,一盏盏灯笼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灯的海洋。
    “请站在街道两侧,不要靠近中央地带。”
    手持着长棍,身穿深蓝色戎装的警察高声喊道,并引导着人群向着两侧分散而去。
    “踏踏踏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