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锦绣江山 第五百七十九章 狗和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美军装甲部队的被歼灭,对于防御在大峡谷地区的美国军队和他们的总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末日的来临。
    麦克阿瑟将军忠实而近乎于顽固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他把所有的部队全部集中起来,横下一条心,准备在大峡谷死死地拖住中国军队前进的步伐。
    美国政府竭力想要封锁前线的噩耗,但纸永远是包不住火的,美军装甲部队被全歼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华盛顿,这一噩耗象颗重磅炸弹一样一下就把美国人给打懵了。不是说美国的坦克甚至要领先于中国人吗,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就被中国人秋风扫落叶一样打得大败?美国人开始对自己的军队能否取得胜利,开始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国内的反战情绪,在一些神秘力量地驱使下,再次抬头,国会门口,开始陆续有了反战示威的人群。为了压制着国内的这一股情绪,美国政府对这样的反战游行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态度,军警以警棍和高压水龙驱散示威群众,并大肆逮捕领头者。
    示威看起来是被镇压下去了,但一股更大的反对潮流,却在美国国内悄悄形成。等到这股潮流到了爆发的那一天,美国将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遏制的住。
    美国的情报组织战略服务部,从这次的示威中发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示威者非常的有组织,并且似乎得到了外部力量大量的资金援助,这让战略服务部非常怀疑有中国特工参与到了其中。美国的情报人员展开了积极的调查,并有几次差点就成功抓捕到了可疑人员,但让人震惊的是,不管是美国的特工,还是警察,在进行抓捕行动的时候,都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那些人的激烈反抗,他们甚至使用了冲锋枪和手雷来进行攻击,并且最终在当地华人的掩护下成功逃脱。
    这一点更让战略服务部坚信中国特工一定参与到了颠覆美国政府的阴谋之中,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特工在华盛顿的行动,得到了当地华人,以及一部分美国黑人、穷人和反战人士的支持,这让战略服务部的侦破行动面临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华盛顿的治安也迅速恶化起来,由于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物资被运送到了前线,就算富裕如美国者,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一下紧张了起来。失业者、流氓、小偷大量出没在华盛顿的街头,商店频繁的遭到洗劫。
    的确,美国是在战场中发了财,甚至在中国军队登陆美国后,美国人依然从中赚取了大量的利益,但这仅仅只能针对大垄断集团和大资本家,美国平民的生活水准却一落千丈。没有能力向家庭提供食物,衣服,和基本居住场所的美国人,在1918年达到了3300万之多,威尔逊政府虽然竭力向他的人民许诺美国一定有能力取得战争的胜利,政府一定会帮助穷人度过这一困难时期,但总统的话,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听的。他们想要的,只是尽早和中国政府谈判,结束这场战争,恢复到战前正常的生活当中。
    而与之相反的,在美国的交战国家中国,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由于中国介入世界大战后,所主要消耗的经济来自于大中华联邦的各个国家和中国的各殖民地,所以国内的经济基础没有受到动摇。而从非洲等殖民地获得的财富,以及战败国家的赔款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得国内经济运转良好,社会高速发展。
    截至1918年2月,中国人均年收入为3700中华币,这意味着已经能让一个四口之家过得非常宽裕,并且每年还能有一定的节余。根据国家总计总署的统计,总署署长前“大清帝国”皇帝“光绪”宣布,到1918年,中国每38个人拥有一辆轿车,人均存款为660中华币,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走上了富裕国家的行列。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有贫困的地方,比如中华帝国外倭省和越南市。这两个国家的当地人至今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饿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外倭省由于有着省长田中建四郎的高压政策,和中国军队的大力协助,所以还算太平。为了奖励外倭省人的不反抗精神,中国政府每年都会调拨部分粮食救济此地,这也让那些外倭人对中国政府感激淋涕。
    但越南市却不那么太平了,反抗事件时有发生,小规模的暴乱在1917年达到了127起。这终于激起了中国政府的怒火。
    1918年,帝国总理曾争宣布,越南市所有当地人全部内迁,并调动20万正规军和8万党卫军进入越南,协助那里的内迁工作。
    起初越南市的当地人还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但当他们发现中国军队对于这种反抗采取的措施是坚决镇压,并且毫不留情的开枪射击后,这些野蛮落后的人也感觉到了害怕。
    中国军队在越南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活动,反抗组织的据点被一个个拔除。并且为了配合军事上的行动,中国政府许诺凡愿意和中国军队合作,并且提供重要情报的当地人,将会得到1000中华币的优厚奖赏,并且在内迁后,将优先分配好的住房和报酬高的工作。
    这一条件显然是极具诱惑力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几十名反抗组织的头目落到了中国人的法网之中,并且被迅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