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37节(3/3)
过二十人,府学里不能超过四十人,同时这些人不是当了廪生就一直是廪生,而是要经过每年县里的岁考和科考,只有排名靠前的二十人才能成为廪生,并获得每个月四两银子和六斗大米的福利待遇。
一个月四两银六斗米,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因为光是靠着这份收入,考生不仅能养活自己绰绰有余,甚至还能养家。
再加上每年县试的做保费,那真就是跟普通“穷秀才”区分开了,是秀才里真正的有钱人。
有名又有利,这样好的事,大家肯定都都争着抢着来考,管他考不考得过,试一下总归没问题吧?
这样一来,考试的竞争程度可不就激烈?毕竟一群秀才争功名的考试,除了这个就是乡试考举人了。
“我也就说说,我是没办法了,不过你们倒是可以试试,今天课上,教谕不还夸你们学问扎实吗?”唐于成转头对二人道。
今日凑巧,杭教谕到县学讲课,听说新来了三个学生,便在讲课之余抽问了他们几个问题,三人都答上来了,不过只有谢良臣和张筹得了夸奖。
“你可别把我捧这么高,要是以后我没考中,那岂不是下不来台?”谢良臣可不想被架起来,所以回得也直接。
“就是,我都是院试落过一次榜的人了,可不敢去想这个。”张筹也笑笑,没把他的话当真。
见两人都是这个态度,唐于成也就不说了,耸耸肩,三人在街上随便找了个小店吃过午饭,很快就又回了县学读书。
下午的课就不是教谕在上了,而是县学里的教授,这些人也是有品级的,只是因为是举人出身,所以官职很低,以后要升上去也难。
以前朝廷对于这些已经有了职位在身的举人,是不许他们再与普通士子一并参加科举的,因为你都已经在官府工作了,可那些学子还什么都没有,这种抢饭碗的行为很容易引发百姓不满,所以以前朝廷便禁止了。
不仅如此,如果仔细翻看历年科举殿试的状元,还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不管上头门阀世家再如何,状元的名头一般都是给寒门学子的,为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
只不过,这个不许在职举人官吏们考试的政策,被大融上一位皇帝给废除了。
以前是绝对不许你考,后来是你要去也可以,只是你要是没考中,那你原来的职位也没了,科举考试是往寒门倾斜的。
但是随着大融建国日久,门阀世家逐渐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团,他们考中举人的几率远远大于普通人,而举人又与进士官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举人出身却家世不俗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也是原本不需要举人,只岁贡生就可出任的县学教授,现在也由举人选派的原因。
他们有话语权,又占着许多的基层岗位,所以等到了大融上一位皇帝时,这项不许在职举人考试的举措就被彻底废除,即他们考不中进士也没事,还能继续回来当官。
谢良臣当初了解到这个政策时是真的深深叹了口气,因为这预示着考会试的难度已达变态级。
这么说吧,秀才因为主要考基础,对财力要求虽有,但还不至于完全没法突破,只要人够聪明,家中是富农或是有些余钱的人家,基本可以够得着这个功名。
甚至家中有时也不算富农,但是人很聪明刻苦,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仍能坚持求学,也是能过的。
而考举人,那就对考生的家境学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要么你人很穷但是读书却很厉害,有人愿意投资你,送路费,要么就是靠家中能一年又一年的支撑你考举人,然后不断的刷经验,最后在一群秀才里脱颖而出。
至于最后的考进士,因为举人就没有哪个是穷人,所以钱财这关就不说了,主要还是在其他方面分高下。
别看这里没了财力的较量,其实到会试考试才是真的地狱级难度。
因为大家都有钱了,所以寒门考上来的学子就完全只能依靠自己的学识积累,而其余的考生,他们要么出身官宦世家,从小便有名师指导,受到的熏陶也不是一般人能比,所以易出神童。
而那些已经当官的举人优势同样不小。
由于他们已入官场,且每日都能接触到很多寻常百姓无法接触的东西,了解时政和朝堂的情况比别人多多了,自然考试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其实,这些虽看起来已经有点不公平竞争的意思了,可实际更大的不公平还在后头。
一个月四两银六斗米,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因为光是靠着这份收入,考生不仅能养活自己绰绰有余,甚至还能养家。
再加上每年县试的做保费,那真就是跟普通“穷秀才”区分开了,是秀才里真正的有钱人。
有名又有利,这样好的事,大家肯定都都争着抢着来考,管他考不考得过,试一下总归没问题吧?
这样一来,考试的竞争程度可不就激烈?毕竟一群秀才争功名的考试,除了这个就是乡试考举人了。
“我也就说说,我是没办法了,不过你们倒是可以试试,今天课上,教谕不还夸你们学问扎实吗?”唐于成转头对二人道。
今日凑巧,杭教谕到县学讲课,听说新来了三个学生,便在讲课之余抽问了他们几个问题,三人都答上来了,不过只有谢良臣和张筹得了夸奖。
“你可别把我捧这么高,要是以后我没考中,那岂不是下不来台?”谢良臣可不想被架起来,所以回得也直接。
“就是,我都是院试落过一次榜的人了,可不敢去想这个。”张筹也笑笑,没把他的话当真。
见两人都是这个态度,唐于成也就不说了,耸耸肩,三人在街上随便找了个小店吃过午饭,很快就又回了县学读书。
下午的课就不是教谕在上了,而是县学里的教授,这些人也是有品级的,只是因为是举人出身,所以官职很低,以后要升上去也难。
以前朝廷对于这些已经有了职位在身的举人,是不许他们再与普通士子一并参加科举的,因为你都已经在官府工作了,可那些学子还什么都没有,这种抢饭碗的行为很容易引发百姓不满,所以以前朝廷便禁止了。
不仅如此,如果仔细翻看历年科举殿试的状元,还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不管上头门阀世家再如何,状元的名头一般都是给寒门学子的,为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
只不过,这个不许在职举人官吏们考试的政策,被大融上一位皇帝给废除了。
以前是绝对不许你考,后来是你要去也可以,只是你要是没考中,那你原来的职位也没了,科举考试是往寒门倾斜的。
但是随着大融建国日久,门阀世家逐渐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团,他们考中举人的几率远远大于普通人,而举人又与进士官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举人出身却家世不俗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也是原本不需要举人,只岁贡生就可出任的县学教授,现在也由举人选派的原因。
他们有话语权,又占着许多的基层岗位,所以等到了大融上一位皇帝时,这项不许在职举人考试的举措就被彻底废除,即他们考不中进士也没事,还能继续回来当官。
谢良臣当初了解到这个政策时是真的深深叹了口气,因为这预示着考会试的难度已达变态级。
这么说吧,秀才因为主要考基础,对财力要求虽有,但还不至于完全没法突破,只要人够聪明,家中是富农或是有些余钱的人家,基本可以够得着这个功名。
甚至家中有时也不算富农,但是人很聪明刻苦,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仍能坚持求学,也是能过的。
而考举人,那就对考生的家境学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要么你人很穷但是读书却很厉害,有人愿意投资你,送路费,要么就是靠家中能一年又一年的支撑你考举人,然后不断的刷经验,最后在一群秀才里脱颖而出。
至于最后的考进士,因为举人就没有哪个是穷人,所以钱财这关就不说了,主要还是在其他方面分高下。
别看这里没了财力的较量,其实到会试考试才是真的地狱级难度。
因为大家都有钱了,所以寒门考上来的学子就完全只能依靠自己的学识积累,而其余的考生,他们要么出身官宦世家,从小便有名师指导,受到的熏陶也不是一般人能比,所以易出神童。
而那些已经当官的举人优势同样不小。
由于他们已入官场,且每日都能接触到很多寻常百姓无法接触的东西,了解时政和朝堂的情况比别人多多了,自然考试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其实,这些虽看起来已经有点不公平竞争的意思了,可实际更大的不公平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