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80节(2/3)
大人熟悉工作了,再接手吴大人手上的太学和四门馆也不迟。”
因为国子监总七学,因此祭酒的工作十分繁重,司业作为副官,就会分管几学,其中原来吴大人主要管着太学、四门馆、书学和算学,而朱大人则管着国子学、广文馆和律学。
之前已经介绍过了,虽是同在国子监,但是有的地方也是要分学生的,不是谁都能进。
与此同时,同馆学的名字和学生地位也能看得出,各馆之间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师资力量不一样,学生的出路当然也不一样。
比如会试除了举人可以参考之外,国子监的监生学成,由司业和祭酒考察合格的人也能去参加会试,过了会试就能当贡士,并最终成为进士。
像谢良臣考试的那一届,就有近一千国子监的监生最终合格参考了,其中有十多人进了二甲,二十多人成了同进士。
而这考中的近四十个人里,却无一人是来自律学、书学和算学的学生。
这三院的学生一般家中都是从八品及以下小官家的孩子,要么就是庶民百姓出身,前者论学问大概是秀才,而后者则为两次乡试落副榜的考生。
若他们参加会试,即便中了,也不是两榜进士,最多只有甲榜,所以即便中了前途也一般。
所以他们大多还是选择从事与父辈差不多的工作。
比如此三院学生学成之后,经考试合格,司业和祭酒便可以推荐他们到六部任职,不过也都是些□□品的小官,没有什么实权,要晋升也很难,只是算有个公/务/员的身份。
有如此特殊的情况,当然来这三院读书的学生也就不多了,毕竟也有很多小官之子还是有志科举考试的,就算不入国子监,自己也可以请了老师读书,要么去某些著名书院求学。
所以这三院,每院教授学生的博士不仅比其他四院的少,连品级也比前寺院低。
如国子学的讲经博士官职可至从六品或者七品,助教可至从七品,而后三学的博士官职就只有从八品或者从九品,就连助教也都只有最低配置一人,且官职比之前头四院也更低。
朱大人这样说,显然是打算把国子监里最不受重视的三院统统甩给他,而自己则去领前头四院。
对于对方心中在打什么小算盘,谢良臣一听即明,不就是想着以后靠学生入官场后扩展人脉吗?毕竟他们成了国子监司业,那么一定程度上就算这些监生的老师。
祭酒是校长,他们就是副校长,总是有些情份在的。
不见孟彻的爷爷当了国子监祭酒后返乡多年,他孙儿参加殿试,融景帝都得垂问一二,并点了他为传胪吗?
文人的师生门第关系是很复杂的羁绊,尤其是当对方学生不仅很多,而且还都在朝为官时,这份力量更很大了。
所以谢良臣很珍惜这次机会,因为他也想培养一些能干实事的官员出来。
至于他想培养什么官吏嘛,说来也巧,两人想法竟是不谋而合。
坐在上首的薛大人有点为难,毕竟他已经快要致仕了,此刻只想平静度过最后三年,所以不管是看似新锐的谢良臣也好,还是一直以来充当他左膀右臂,性格强势的朱大人也好,他都不想过多的干涉。
他本身性格随和,对下属官员也比宽仁,因此对于朱大人提出的建议,薛大人没说不好也没说好,只为难的看着两边。
谢良臣却弯起嘴角,起身道:“朱大人说的是,下官初到国子监,确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熟悉,此三院事务不算多,朱大人此番也算是体恤我了。”
见他如此容易便就范了,朱大人很高兴。
他是有意在薛大人致仕之后接替祭酒一职的,因此必须要在这三年做出突出的成绩来,恰好吴大人回乡丁忧,此时正是他的机会!
“谢大人客气了,本官也不过是尽同僚之谊而已。”朱大人同样起身还了一礼。
工作的事便如此敲定了,谢良臣也开始与吴大人和朱大人交接相关工作。
首先就是要把他先介绍给国子监的各位博士和监生。
博士、助教们都还好说,整个国子监总共也才不到四十人,而且助教又大多归于相关学馆的博士管理,所以即便他记不住也没关系,混个脸熟就行。
而后头三院的博士总共也只有七个人,分别是律学三人、书学两人,算学两人,助教各一人。
这十个人谢良臣记起来倒是不难,只是等见面时,他发现各位博士好像或多或少都有点与常人不同,大多沉默寡言,且脾气古怪。
比如算学的刘博士似乎对他就不怎么服气,吴大人引荐两人认识时,对方知他才十九岁,脸色就哐哐哐的落了下来,朝他拱手也随意敷衍的很,另一位博士也在说了一句话后再不吭声。
而律学的成博士则看起来有点吓人,见面第一天就问他是否知道大理寺和刑部对于所犯各种罪行的犯人量刑如何裁定,以及界定屈打成招的犯人受刑状态,还问他见过刑具没有。
谢良臣被他盯得有些发毛,怀疑这人是不是大理寺或是刑部的酷吏出身,打算把这些刑具都在他身上用上一遍。
“本官还无缘得见刑部与大理寺的刑具,若有
因为国子监总七学,因此祭酒的工作十分繁重,司业作为副官,就会分管几学,其中原来吴大人主要管着太学、四门馆、书学和算学,而朱大人则管着国子学、广文馆和律学。
之前已经介绍过了,虽是同在国子监,但是有的地方也是要分学生的,不是谁都能进。
与此同时,同馆学的名字和学生地位也能看得出,各馆之间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师资力量不一样,学生的出路当然也不一样。
比如会试除了举人可以参考之外,国子监的监生学成,由司业和祭酒考察合格的人也能去参加会试,过了会试就能当贡士,并最终成为进士。
像谢良臣考试的那一届,就有近一千国子监的监生最终合格参考了,其中有十多人进了二甲,二十多人成了同进士。
而这考中的近四十个人里,却无一人是来自律学、书学和算学的学生。
这三院的学生一般家中都是从八品及以下小官家的孩子,要么就是庶民百姓出身,前者论学问大概是秀才,而后者则为两次乡试落副榜的考生。
若他们参加会试,即便中了,也不是两榜进士,最多只有甲榜,所以即便中了前途也一般。
所以他们大多还是选择从事与父辈差不多的工作。
比如此三院学生学成之后,经考试合格,司业和祭酒便可以推荐他们到六部任职,不过也都是些□□品的小官,没有什么实权,要晋升也很难,只是算有个公/务/员的身份。
有如此特殊的情况,当然来这三院读书的学生也就不多了,毕竟也有很多小官之子还是有志科举考试的,就算不入国子监,自己也可以请了老师读书,要么去某些著名书院求学。
所以这三院,每院教授学生的博士不仅比其他四院的少,连品级也比前寺院低。
如国子学的讲经博士官职可至从六品或者七品,助教可至从七品,而后三学的博士官职就只有从八品或者从九品,就连助教也都只有最低配置一人,且官职比之前头四院也更低。
朱大人这样说,显然是打算把国子监里最不受重视的三院统统甩给他,而自己则去领前头四院。
对于对方心中在打什么小算盘,谢良臣一听即明,不就是想着以后靠学生入官场后扩展人脉吗?毕竟他们成了国子监司业,那么一定程度上就算这些监生的老师。
祭酒是校长,他们就是副校长,总是有些情份在的。
不见孟彻的爷爷当了国子监祭酒后返乡多年,他孙儿参加殿试,融景帝都得垂问一二,并点了他为传胪吗?
文人的师生门第关系是很复杂的羁绊,尤其是当对方学生不仅很多,而且还都在朝为官时,这份力量更很大了。
所以谢良臣很珍惜这次机会,因为他也想培养一些能干实事的官员出来。
至于他想培养什么官吏嘛,说来也巧,两人想法竟是不谋而合。
坐在上首的薛大人有点为难,毕竟他已经快要致仕了,此刻只想平静度过最后三年,所以不管是看似新锐的谢良臣也好,还是一直以来充当他左膀右臂,性格强势的朱大人也好,他都不想过多的干涉。
他本身性格随和,对下属官员也比宽仁,因此对于朱大人提出的建议,薛大人没说不好也没说好,只为难的看着两边。
谢良臣却弯起嘴角,起身道:“朱大人说的是,下官初到国子监,确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熟悉,此三院事务不算多,朱大人此番也算是体恤我了。”
见他如此容易便就范了,朱大人很高兴。
他是有意在薛大人致仕之后接替祭酒一职的,因此必须要在这三年做出突出的成绩来,恰好吴大人回乡丁忧,此时正是他的机会!
“谢大人客气了,本官也不过是尽同僚之谊而已。”朱大人同样起身还了一礼。
工作的事便如此敲定了,谢良臣也开始与吴大人和朱大人交接相关工作。
首先就是要把他先介绍给国子监的各位博士和监生。
博士、助教们都还好说,整个国子监总共也才不到四十人,而且助教又大多归于相关学馆的博士管理,所以即便他记不住也没关系,混个脸熟就行。
而后头三院的博士总共也只有七个人,分别是律学三人、书学两人,算学两人,助教各一人。
这十个人谢良臣记起来倒是不难,只是等见面时,他发现各位博士好像或多或少都有点与常人不同,大多沉默寡言,且脾气古怪。
比如算学的刘博士似乎对他就不怎么服气,吴大人引荐两人认识时,对方知他才十九岁,脸色就哐哐哐的落了下来,朝他拱手也随意敷衍的很,另一位博士也在说了一句话后再不吭声。
而律学的成博士则看起来有点吓人,见面第一天就问他是否知道大理寺和刑部对于所犯各种罪行的犯人量刑如何裁定,以及界定屈打成招的犯人受刑状态,还问他见过刑具没有。
谢良臣被他盯得有些发毛,怀疑这人是不是大理寺或是刑部的酷吏出身,打算把这些刑具都在他身上用上一遍。
“本官还无缘得见刑部与大理寺的刑具,若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